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5-0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学校德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184477
  • 1-7
  • 35127
  • 60257821-3
  • 16开
  • 2015-08
  • 328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410
  • 教师教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刘济良,现为河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第三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的学术带头人,河南大学优秀学术群体----教育学原理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名牌专业----教育学的学术带头人;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德育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师教育精品教材中的一本,本套教材根据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而整体规划,整套教材由北师大牵头,联合全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共同建设的一套作者权威、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现新理念、适应新标准、满足新需求的精品教材。 《学校德育》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必设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影响较大。
目录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4
一、 "德育"  一词的由来   4
二、 学校德育的定义   6
三、 学校德育的本质观   11
第二节    学校德育的地位   14
一、 德育地位的历史演进   14
二、 重新认识学校德育的地位   18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功能与价值   21
一、 对学校德育功能观的认识   21
二、 学校德育的功能   23
三、学校德育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功能   24

第二章   学校德育目的
第一节    学校德育目的概论   33
一、 学校德育目的的内涵   33
二、 学校德育目的的特征与功能   35
三、学校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37
四、学校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41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德育目的   44
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嬗变   44
二、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的   47
三、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的改革与完善   49
第三节    学校德育目标设计   51
一、 学校德育课目标设计   51
二、 学校学科德育目标设计   54
三、学校活动德育目标设计   57
第三章   学校德育对象

第一节   学生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67
一、 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67
二、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72
三、 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74
第二节   学生道德发展的时代特点   75
一、 独生子女与学生的道德发展   75
二、 网络文化与学生的道德发展   77
三、价值多元化与学生的道德发展   79
第三节   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观   80
一、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学生的自主建构    80
二、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人,  不同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不同的          82
三、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的          82

第四章   学校德育过程
第一节   学校德育中的施教过程   93
一、 德育过程的本质   93
二、 德育过程的规律   96
三、 德育过程的结构   97
第二节   学校德育中的学习过程   100
一、 品德学习是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100
二、 品德学习的发展意义   102
三、 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多元学习方式   104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106
一、 德育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06
二、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108
三、 德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规范   111

第五章   学校德育课程
第一节   学校德育课程类型   121
一、 德育课程的内涵   121
二、 德育课程的分类   123

第二节    学校德育课程设计   128
一、 学校德育课程设计的意义   128
二、 学校德育课程设计的原则   129
三、学校德育课程设计的步骤   131
第三节   学校德育资源整合   134
一、 德育资源的种类   134
二、 学校德育资源   136
三、整合学校德育资源的机制   139

第六章   学校德育模式

第一节    学校德育模式的要素   149
一、 德育模式的前提与基础   149
二、 德育模式的教育目标   150
三、 德育模式的方法与策略   150
第二节    国外学校主要德育模式   150
一、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151
二、体谅关心模式   153
三、 社会学习模式   156
四、价值澄清模式   159
五、 社会行动模式   162
第三节    当前我国学校主要德育模式   164
一、 生活德育模式   165
二、 活动德育模式   168
三、主体性德育模式   170
四、欣赏型德育模式   173
五、 对话德育模式   176

第七章   学校德育实施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189
一、 说服教育法   189
二、 榜样示范法   191
三、 讨论法   192
四、陶冶法   194
五、 角色扮演法   196
六、 品德评价法   198
第二节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200
一、 学校——学校德育的中心阵地    200
二、家庭——学校德育的伴生场所   203
三、 社会——学校德育的重要场域   205
四、网络——学校德育的新型载体   208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组织与管理   212
一、 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机构   212
二、完善的学校德育工作制度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216

第八章   学校德育评价
第一节   学校德育评价的意蕴   230
一、 德育评价的含义与发展   230
二、 德育评价理论概述   235
三、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成     239
四、学校德育评价的认识误区与走向   244
第二节   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247
一、思想品德评价的合理性及原则   247
二、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的建构   249
第三节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   253
一、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含义与功能   253
二、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254
三、 德育评价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7

第九章   学校德育发展趋势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时代挑战   267
一、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的挑战   267
二、 全球化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269
三、 文化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困境   270
四、教育变革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274
第二节   学校德育的未来走向   276
一、 德育理念人本化   276
二、德育对象主体化   278
三、 德育内容普适化   280

四、德育实践生活化   282
五、德育工作专业化   285

参考义献.296 关键术语表.299
后   记.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