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心理 / 高等院校师范生通识课系列教材
¥49.00定价
作者: 张彦云
出版时间:2021-0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70385
- 1-1
- 440983
- 16开
- 2021-08
- 教育类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心理》介绍了中小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认知发展及相关理论,提供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实践策略。本书分为几个模块,将详细介绍介绍认知与学习的关系;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情绪智力、认知策略、认知方式、学业自我监控等高级认知与学习等问题。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心理》适合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师范生学习,适合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阅读、使用。其目的是引领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学会创建学习环境,鼓励独立思考,指导和帮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探究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 0 0 1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002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003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005 第二节科学心理观 |12
一、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脑|012
二、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018
三、心理产生的源泉——客观现实|019
四、心理的主观能动性|019
第三节研究中小学生心理的意义与方法|020 一、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020 二、研究中小学生心理的意义 |022
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023
第二章 注 意 | 0 27
第一节 注意概述 |028
一、注意的概念|028
二、注意的品质 |031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及规律 |036
一、无意注意 |036
二、有意注意 |037
三、有意后注意 |038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039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039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041
三、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042 第四节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043
一、中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043
二、提高中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045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 049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050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050
二、感觉与知觉的种类|052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061 一、感觉的规律 | 061
二、知觉的规律 |067
第三节 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070
一、中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070
二、培养中小学生观察力的方法|071
第四章 记 忆 | 0 7 6
第一节 记忆概述 |077
一 、记忆的概念 |077
二、记忆的种类 |078
三、记忆的品质 |082
四、记忆表象 | 083
第二节 记忆的环节及规律 |085
一 、识 记 | 0 8 5 二 、保持 087 三、再 现 | 0 9 2
第三节中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095
一、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095
二、提高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方法|096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 102
第一节 思维概述 |103
一、思维的概念 | 103
二、思维的种类 | 105
三、思维的过程 | 107
四、思维的形式 | 109 第二节 想象 |111
一、想象的概念 | 111
二、想象的种类 | 112
三、想象的形式 | 113
四、想象的作用 | 114 第三节 创新思维 |115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 115
二、创新思维的形式 | 117
三、创新思维的过程 | 119
四、影响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120 第四节 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24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24
二、提高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126
第六章学习心理导论 |131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32
一、学习的概念 | 132
二、学习的分类 | 135
三、学习的作用 | 140 第二节 学习机制「141
一、学习的一般机制 | 141
二、学习的脑机制 | 142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学习 |145
一、学生学习的概念| 145
二、学生学习的种类| 146
三、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146
第七章 学习理论 | 150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51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51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54
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156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58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62 第二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63
一、格式塔理论 | 164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65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67
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69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71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73
一、知识观 | 173
二、学生观 | 174
三、学习观 | 174
四、教学观 | 175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76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76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76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78
第八章 学习动机 | 180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181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 182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184
三、学习动机冲突 | 187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187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89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89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1
三、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193
四、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195
五、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197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99
一、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调动学习内驱力 |199
二、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习自觉性|199
三、给予积极期待,催化学习欲望|200
四、运用结果反馈,强化学习动机|200
五、利用学习迁移,增强学习信心 201
六、适当开展竞赛,激励学习动机|201
七、合理运用奖惩,调整学习动机|201
八、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202
九、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保持学习的稳定性|202
十、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202
第九章 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204
第一节 学习迁移 |205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205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206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209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212 第二节 学习策略 |214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214
二、学习策略的种类|216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24
一、提高中小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方法|224
二、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方法|225
三、提高中小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方法|226
第十章 品德学习 | 228
第一节 品德概述 |229
一 、品德的概念 |22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30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231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31
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34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培养 |236
一、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236
二、培养中小学生品德的方法|238 第四节中小学生品德不良与矫正 |243
一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243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主要原因 |244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策略|245
参考文献 | 248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002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003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005 第二节科学心理观 |12
一、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脑|012
二、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018
三、心理产生的源泉——客观现实|019
四、心理的主观能动性|019
第三节研究中小学生心理的意义与方法|020 一、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020 二、研究中小学生心理的意义 |022
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023
第二章 注 意 | 0 27
第一节 注意概述 |028
一、注意的概念|028
二、注意的品质 |031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及规律 |036
一、无意注意 |036
二、有意注意 |037
三、有意后注意 |038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039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039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041
三、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042 第四节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043
一、中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043
二、提高中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045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 049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050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050
二、感觉与知觉的种类|052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061 一、感觉的规律 | 061
二、知觉的规律 |067
第三节 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070
一、中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070
二、培养中小学生观察力的方法|071
第四章 记 忆 | 0 7 6
第一节 记忆概述 |077
一 、记忆的概念 |077
二、记忆的种类 |078
三、记忆的品质 |082
四、记忆表象 | 083
第二节 记忆的环节及规律 |085
一 、识 记 | 0 8 5 二 、保持 087 三、再 现 | 0 9 2
第三节中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095
一、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095
二、提高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方法|096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 102
第一节 思维概述 |103
一、思维的概念 | 103
二、思维的种类 | 105
三、思维的过程 | 107
四、思维的形式 | 109 第二节 想象 |111
一、想象的概念 | 111
二、想象的种类 | 112
三、想象的形式 | 113
四、想象的作用 | 114 第三节 创新思维 |115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 115
二、创新思维的形式 | 117
三、创新思维的过程 | 119
四、影响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120 第四节 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24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24
二、提高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126
第六章学习心理导论 |131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32
一、学习的概念 | 132
二、学习的分类 | 135
三、学习的作用 | 140 第二节 学习机制「141
一、学习的一般机制 | 141
二、学习的脑机制 | 142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学习 |145
一、学生学习的概念| 145
二、学生学习的种类| 146
三、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146
第七章 学习理论 | 150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51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51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54
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156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58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62 第二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63
一、格式塔理论 | 164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65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67
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69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71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73
一、知识观 | 173
二、学生观 | 174
三、学习观 | 174
四、教学观 | 175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76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76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76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78
第八章 学习动机 | 180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181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 182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184
三、学习动机冲突 | 187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187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89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89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1
三、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193
四、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195
五、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197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99
一、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调动学习内驱力 |199
二、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习自觉性|199
三、给予积极期待,催化学习欲望|200
四、运用结果反馈,强化学习动机|200
五、利用学习迁移,增强学习信心 201
六、适当开展竞赛,激励学习动机|201
七、合理运用奖惩,调整学习动机|201
八、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202
九、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保持学习的稳定性|202
十、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202
第九章 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204
第一节 学习迁移 |205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205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206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209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212 第二节 学习策略 |214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214
二、学习策略的种类|216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24
一、提高中小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方法|224
二、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方法|225
三、提高中小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方法|226
第十章 品德学习 | 228
第一节 品德概述 |229
一 、品德的概念 |22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30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231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31
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34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培养 |236
一、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236
二、培养中小学生品德的方法|238 第四节中小学生品德不良与矫正 |243
一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243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主要原因 |244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策略|245
参考文献 |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