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8-0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新编教育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41231
  • 1-4
  • 532607
  • 16开
  • 2018-08
  • 小学教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蔡慧琴,南昌师范学院教授。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参编《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多部著作,论文多篇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所办的《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等学术刊物全文复印或索引列目,具有一定的社会反响,多项成果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以促进教师发展需要、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基本立场,用教育学基本原理解读教育实践。全书共十三章,可以相对的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篇,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等五章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阐述。第二部分是课程与教学篇,包括课程、教师与学生、教学(上)、教学(下)等四章内容,侧重于实践知识的探索。第三部分是管理篇,包括德育、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教育法律法规等三章,侧重于管理知识的提升。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001
第—节    教育概述   |   002
一 、教育的概念   |   002
二 、教育的构成要素   |   005
三 、教育的形态   |   007
四 、教育的社会属性   |   008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010
一 、教育的起源   |   010
二 、教育的发展   |   011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016
一 、教育学的萌芽   |   017
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   021
三 、近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023
四 、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024 
第四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   026
一 、教育理论的功能   |   026
二 、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   027
三 、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   028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031
第—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   032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032
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   |   034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   036
一 、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036
二 、教育的经济功能   |   039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   042
一 、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042
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   |   043
第四节    教育与人□   |   045
一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046
二 、教育的人口功能   |   046
第五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   048
一 、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   048
二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   049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051
第—节    人的发展概述   |   052
一 、人的发展的内 涵   |   052
二 、 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   |   052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   056
一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056
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060
三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063
四 、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066
第三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般规律   |   066
一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   067
二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   067
三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   068
四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   069
五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   069
第四章    教育目的   |   071
第—节    教育目的概述   |   072
一 、教育 目 的概念和意义   |   072
二 、教育 目 的的特点   |   074
三 、教育 目 的的层次结构   |   074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076
一 、教育 目 的选择制定的依据   |   076
二 、教育 目 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   079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081
一 、我国教育 目 的的理论基础   |   081
二 、我国的教育 目 的   |   085
三 、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 目 标   |   089
第四节    素质教育   |   091
一 、人的素质的概念   |   091
二 、素质教育的概念   |   092
三 、素质教育的 目 标体系   |   093
四 、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   096
第五章    教育制度   |   099
第—节    教育制度概述   |   100
一 、教育制度   |   100
二 、 学校教育制度   |   102
第二节    西方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   0104
一 、 西方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104
二 、 西方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   104
三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   105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   0107
一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107
二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   110
三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   111
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   |   117
第—节    学    生   |   118
一 、 学生的本质属性   |   118
二 、 学生的社会地位   |   119
第二节    教    师   |    120
一 、教师职业   |   120
二 、教师劳动的特点   |   122
三 、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   |   124
四 、教师专业素养   |   127
五 、教师专业发展   |   135
第三节    师生关系   |   136
一 、 师生关系的意义   |   136
二 、 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   137
三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   |   139
第七章    课    程   |    144
第—节    课程概述   |   145
一 、课程的概念   |   145
二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   145
三 、课程的分类   |   146
四 、课程 目 标   |   149
五 、课程理论流派   |   151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154
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   |   154
二 、课程内容   |   154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   159
一 、课程实施的概念   |   159
二 、课程实施的结构   |   159
三 、课程评价的概念   |   161
四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   162
五 、课程评价的过程   |   164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65
一 、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   |   165
二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   165
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   |   168
四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70
第八章    教学(上)   |   175
第—节    教学概述   |   176
一 、教学的概念   |   176
二 、教学的作用   |   177
三 、教学的一般任务   |   178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179
一 、教学过程的含义   |   179
二 、教学过程的特点   |   181
三 、教学过程的结构   |   184
第三节    教学模式   |   187
一 、教学模式的概念   |   187
二 、 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   |   188
三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   192
第九章    教学(下)   |   198
第—节    教学原则   |   199
一 、教学原则概述   |   199
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199
第二节    教学方法   |   204
一 、教学方法概述   |   204
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206
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   |   212
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   212
二 、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   214
三 、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   218
第四节    教学环节   |   218
一 、备课与说课   |   218
二 、上课   |   227
三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   230
四 、课外辅导   |   231
五 、 学生学业评价   |   231
第五节    教学评价   |   232
一 、教学评价的功能   |   233
二 、教学评价的类型   |   234
三 、教学评价的原则   |   234
第十章    德    育   |   237
第—节    德育概述   |   238
一 、德育的概念和含义   |   238
二 、道德发展理论   |   239
三 、德育的功能   |   241
三 、德育的意义   |   242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   243
一 、确定德育 目 标和德育内容的依据   |   244
二 、我国中小学德育 目 标   |   244
三 、德育内容   |   245 第三节    德育过程   |   247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   247
二 、德育过程的规律   |   248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 、方法和途径   |   251
一 、德育原则   |   251
二 、德育方法   |   256
三 、德育途径   |   259
第十一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   262
第—节    班主任   |   263
一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   263
二 、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   264
三 、班主任的素质与修养   |   270
第二节    班级管理概述   |   272
一 、班级与班级管理的含义   |   272
二 、班级管理的功能   |   272
三 、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73
四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   274
五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   274
第三节    班集体建设   |   276
一 、班集体的内 涵   |   276
二 、班集体的特征   |   277
三 、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   278
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   279
第四节    课堂管理   |   283
一 、课堂管理概述   |   283
二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   285
三 、课堂常规管理   |   286
四 、课堂时间管理   |   289
五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   293
六 、课堂环境管理   |   297
第十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   301
第—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   302
一 、教育法概述   |   302
二 、教育法律关系   |   303
三 、教育法的渊源   |   304
四 、教育法律责任   |   306
五 、教育法律救济   |   307
第二节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   308
一 、教育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308
二 、教育单行法   |   310
三 、教育法规与政策   |   318 
第三节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320
一 、教师的权利   |   320
二 、教师的义务   |   323
第四节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   325
一 、 学生的权利   |   325
二 、 学生的义务   |   329
第十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   |   331
第—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   332
一 、教育科学研究的内 涵   |   332
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   332
三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   333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和方法   |   335
一 、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   335
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   336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活动过程   |   344
一 、确定教育研究课题   |   344
二 、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   345
三 、整理与分析教育研究资料   |   346
四 、撰写教育研究论文   |   346
附     录   |   352
参考文献   |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