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2-0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小学教育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70880
  • 1-1
  • 467178
  • 60257686-0
  • 16开
  • 2022-01
  • 小学教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首席专家,研究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育伦理学、基础教育改革论。至今主持省部级课题三项,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两项。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精品教材”将延续我社教材的精品定位,我们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和学术优势,联合全国师范院校的知名专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适应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不同教学对象需要的,结构完整、内容合理、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的小学教师教育精品教材体系,为提升师范院校教学质量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并致力于教材的立体开发与数字资源建设,创建一个持续的、互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一支以编写团队为核心的小学教师教育咨询(培训)专家队伍,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咨询和培训服务。
目录
导  论 | 0 0 1
一、教育的多重样态及对教育的多维认识  002
二、个体建构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教育活动|008
三、教育是有意识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010
四、作为教育活动体系化认识的教育学|013
五 、在阅读、交流、体验与感悟中学习|020
第一章  小学教育概论 | 021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022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022
二、国外小学教育的发展 |026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性质|028
一、小学教育的公共性|028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029
三、小学教育的全面性|030
四、小学教育的综合性|031
五、小学教育的发展性|032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功能|032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033
二、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034
第四节 小学教育的任务|035
一、立德树人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035
二、为社会主义培养新生一代|036
三、为学生接受高一级教育奠定基础|036
四 、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037
第二章  小 学 教 育 目 的 | 0 4 0
第 一 节教育目的概述 | 042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042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043
三、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 |0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046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046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047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049 第三节 我国新时代的教育目的 |049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049
二、我国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内容|051
三、我国新时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053 第四节  小学教育目的的维度与层次|057
一 、教育方针 | 057
二 、小学培养目标 |058 三、小学课程目标 |059
四、小学教学目标 | 059
第三章  小 学 生 | 0 6 3
第 一 节 学生概述 |064
一、学生的地位与作用 |065
二、学生观 | 066
第二节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067 一、小学生的年龄划分 |067
二、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 |068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070
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076
第三节 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078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078
二、小学生的学习方式|079
第四节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083
一、学习习惯的概念|084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084
三、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085
第四章  小 学 教 师 | 0 9 0
第 一 节教师概述 | 091
一、教师的地位|091 二、教师的职责|093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094
第二节 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097
一、专业精神 |097 二 、专业知识 | 101
三、专业能力 | 104
第三节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107
一、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107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08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10
第四节小学师生关系 | 111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111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112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113
第五章 小学教育活动 | 116
第一节 小学课堂教学活动|118
一、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118
二、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119
三、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121
四、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123
五、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124
第二节 小学班级活动|125
一、小学班级活动的意义| 126
二、小学班级活动的开展方式|127
第三节 少先队活动|128
一、少先队活动的意义|128
二、少先队活动的组织|130
三、少先队活动的内容与基本形式|131
第四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132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132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主题选择|134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136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 | 142
第一节教育内容概述 | 143
一、教育内容的内涵 |143
二、教育内容的影响因素|145
第二节小学教育内容的特点|147
一、基础性 | 147
二、全面性  148
三、综合性  148
四、生活性 | 149
第三节 小学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149
一、事实 | 150
二、概念 | 152
三、规则(原理) |153
四、认知策略  154
五、方法 | 156
六、动作技能 | 158
七、价值观|159
第四节 小学教育内容的组织与呈现|160
一、以螺旋式组织为主|160
二、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融合|161
三、逻辑组织顺序和心理组织顺序统一|162
第五节 教育内容的补充与更新|163
一、教育内容补充与更新的价值|163
二、教育内容补充与更新的具体机制 |163
三、教育内容补充与更新所需的内容要素|164
四、补充与更新后教育内容的实施路径|164
第七章 小学教育组织 | 170
第一节 学校教育组织概述|172
一、学校教育组织的内涵|172
二、学校教育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173
第二节  小学教育组织的结构|175
一、小学教育组织的主要类型|175
二、小学教育组织的基本结构|181
第三节  小学教育组织的运行|184
一、小学教育组织运行的一般原理|185
二、新型教育组织运行模式|186
第四节  小学教育组织的管理|188
一、推进民主管理与决策|188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89
三、实施组织文化引领|190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191
第八章 小学教育空间 | 195
第一节 学校教育空间概述|197
一、学校教育空间的内涵|197
二、学校教育空间的构成|200
三、学校教育空间的意义|201
第二节小学室外空间 |202
一、小学室外空间的界定及分类|203
二、小学室外空间的功能及设计原则 |203
三、小学室外空间的优化建议|205
第三节 小学室内空间|206
一、教育理念对小学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206
二、承载教育教学活动的小学室内空间|207
三、体现社会性的小学室内空间 |208
第四节 小学网络空间|209
一、小学网络空间的建设规范|210
二、小学网络空间建设的影响因素|211
三、小学网络空间的合理利用 |212
第九章 小学教育评价 |216
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 |217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217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与意义|219
三、教育评价的类型 |221
四、教育评价的程序|223
第二节学生评价 |224
一、学生评价概述|224
二、学生评价的内容|226
三、学生评价的方法|229
第三节 教师评价 |231
一、教师评价概述|231
二、教师评价的方法|233
第四节 学校评估与督导|234
一、学校评估与督导概述|234
二、学校评估的方法|238
第十章 学校、家庭与社会|243
第 一 节学校 |245
一、学校概述 |245
二、学校制度建设|247
三、学校文化建设|250
第二节家庭 | 251
一、家庭概述|251
二、家庭教育 |252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254
第三节 社会|256
一、社会概述|256
二、社会教育 |257
三、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258
第四节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调|261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261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的方式|262
第十一章 小学校本教育研究|269
第一节 小学校本教育研究概述|271
一、研究与教育研究|271
二、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内涵|272
三、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意义|274
第二节  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方式与选题|276
一、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方式|276
二、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选题|279
第三节 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策略|286
一、树立校本教育研究理念|287
二、建立健全校本教育研究的规章制度|288
三、采用行动研究和小课题研究|289
第四节 小学校本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290
一、小学校本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291
二、小学校本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291
第十二章  小学教育改革 | 300
第一节 小学教育改革的性质|301
一、探索解决小学生优化发展问题的方法|301
二、寻求育人要素的系统综合性变革|302
三、保持全员普及与个性发展的张力 |303
四、推动继承基础之上的渐进式创新|304
第二节 小学教育改革的动力|304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力 |304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力 |310
第三节 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311
一、促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312
二、推动小学课程优化建设|315
三、加强小学信息技术应用|318
参考文献 | 324 后  记 | 3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