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4-0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教育学(修订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93995
  • 2-1
  • 526806
  • 60257438-6
  • 16开
  • 2024-01
  • 小学教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赵明录:1990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分配至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至今 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本科生教师教育课程、教育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原理》 科研成果: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编写教材多部。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为再版图书,书稿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修改而成。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具有专业标志的性质,其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培养的质量。近年来,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核心和导向,我国对传统的师范教育进行了空前的改革,一个多元化、开放式、一体性的现代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以此为背景,人们对教育学课程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为基础课程,适合师范生参考阅读。
目录
绪 论 | 0 0 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002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004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010
第 一 章认识教育 | 015
第一节教育的内涵 |016
一、教育的词源分析|016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018 第二节教育的外延 |020
一、自然教育 |020
二、社会教育 |021
三、家庭教育 |022
四、学校教育 |023 第三节教育的要素 |024
一、教育者 |024
二、受教育者 |025
三、教育内容|027
四、教育手段 |029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033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 |034
一、神话起源说|034
二、生物起源说 |034 三 、心理起源说 | 035
四、劳动起源说 | 035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036
一、原始教育 | 036 二 、古代教育 | 036
三、现代教育 | 039
四、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042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048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基础| 049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050
二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053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056
四、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058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060
一、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061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063
三、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065
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067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070
一、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070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071
三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072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075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076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076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077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079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081
第二节教育的育人功能 |089
一 、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089
二、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化|091
第五章教育目的 | 095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097
一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其结构|097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099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00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01
一、人性论 | 101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02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04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10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10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13
三、全面发展教育|117
第六章教育制度 | 122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124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其特征|124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126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28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128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32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34
四、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35 第三节义务教育制度 |139
一、义务教育概述|139
二、义务教育的特征|142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 147
第 一 节 教 师 | 1 49
一、教师职业和当代教师的使命|149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角色|152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157
四、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基本素养|162
五、教师专业发展164
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65 第 二 节 学 生 |168
一、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168
二、正确的学生观|169
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70 第三节师生关系 |173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173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74
三、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177
第 八 章 课 程 | 1 8 1
第一节课程概述 |182
一、课程的含义|182
二、课程的作用|184
三、课程的类型 | 185
四、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86 第二节课程理论 |187
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87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188
三、社会改造课程理论|189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 |190
一、课程目标 | 190
二、课程内容 | 192
三、课程实施 | 196
四、课程评价「199
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202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04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204
第 九 章 教 学 论 | 2 1 1
第一节教学概述 |212
一、教学的含义 |212
二、教学的意义 |213
三、教学的基本任务|213 第二节 教学过程|215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215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16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18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19
一 、备 课 | 2 1 9
二、上课 |221
三、布置课外作业 |222
四、课外辅导 | 223
五、学生学业成绩评价|223 第四节教学原则 |225
一 、教学原则的含义|225
二、主要的教学原则 |225 第五节教学方法 |231
一、教学方法概述 |231
二、主要教学方法 |231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236
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36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236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238
第 十 章 德 育 论 | 2 4 3
第一节品德发展及其规律|244
一、品德作为人的基本素质 |245
二、品德的基本结构 |246
三、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248
四 、品德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251 五、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253
六、品德发展的若干理论|253 第二节德育概述 |256
一、德育的含义 |256
二、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257
三、学校德育的任务和内容|258 第三节德育过程和规律 |260
一、德育过程 | 260
二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61 第四节德育原则 |263
一、德育原则概述 |263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 |263 第五节德育的方法 |265
一、德育方法概述 |265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265 第六节德育途径 |269
一、德育途径概述 |269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269
第十 一章 教育组织管理 |276
第一节组织管理概述 |277
一、组织与组织管理|277
二、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278 第二节学校组织管理 |279
一、学校的组织机构 |280
二、学校的规章制度|281
第三节班级管理 |285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285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286
三、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288
第四节课堂管理与课堂纪律管理|293
一、课堂管理 |293
二、课堂纪律管理|295
三、课堂问题行为|296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概论| 301
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 |302
一、教育研究的含义|302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303
三、教育研究范式304
四、教育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05 第二节 教育研究过程 |306
一、选题 | 306
二、文献检索 |309
三、研究设计丨311
四、研究成果的表述|314 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 |317
一、教育研究方法概述|317
二、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319
参考文献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