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教育学专业系列教材
¥79.00定价
作者: 刘儒德
出版时间:2024-0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98389
- 1-2
- 526805
- 60257425-3
- 16开
- 2024-04
- 教育学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重大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成果,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书涵盖心理学知识基础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框架,立足于教育应用的视角,兼顾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重点介绍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策略、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以及教学心理规律、教学技能和教师心理,满足大学生从入门到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目录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1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2
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2
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4
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二节 学习心理 11
一 、学习的概念 11
二 、学习的分类 13
三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17
第一部分 学习心理
第二章 行为学习 29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 30
一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30
二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常见现象 32
三 、塑造积极反应 34
第二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35
一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36
二 、增强行为 37
三 、减弱行为 39
四 、教授新行为 41
五 、行为习得 、消退与维持 44
六 、先行刺激的作用 46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47
一 、观察学习 48
二 、交互决定论 50
第三章 认知学习:基本过程 55
第一节 感知觉 56
一 、感觉的概念 56
二 、感觉的分类 57
三 、知觉的概念 60
四 、知觉的特性 61
五 、知觉的分类 64
第二节 注意 66
一 、注意的分类 66
二 、注意的特性 71
第三节 记忆 76
一 、多重记忆模型 76
二 、感觉记忆 78
三 、短时记忆 80
四 、工作记忆 83
五 、长时记忆 85
第四章 认知学习:高级思维 93
第一节 问题解决 94
一 、问题及其分类 94
二 、问题解决的概念 95
三 、问题解决的策略 96
四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98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101
一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101
二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02
三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04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 106
一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106
二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108
三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09
第四节 学习迁移 111
一 、学习迁移及其类别 112
二 、学习迁移的机制 114
第五章 认知学习:学会学习 121
第一节 认知策略 122
一 、记忆术 122
二 、重复学习 126
三 、精细化加工策略 129
四 、知识组织策略 135
五 、其他认知策略 138
第二节 元认知策略 147
一 、元认知的定义 147
二 、元认知策略 152
第三节 资源管理策略 155
一 、学习时间管理 155
二 、学习环境管理 157
三 、求助资源管理 159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培养 160
一 、策略干预 161
二 、 自我调节学习 164
第六章 知识建构与技能形成 169
第一节 知识分类与表征 170
一 、知识分类 170
二 、知识表征 171
第二节 知识建构 181
一 、建构主义知识观 181
二 、知识的个人建构 183
三 、知识的社会建构 187
第三节 技能形成 191
一 、技能的概念 192
二 、技能的形成过程 193
三 、动作技能的教学 195
第七章 学习动机 203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204
一 、学习动机的内涵及作用 204
二 、学习动机的分类 205
第二节 心理需要 207
一 、需要层次理论 208
二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209
第三节 动机信念 211
一 、 自我效能感 212
二 、思维模式 213
三 、归因方式 215
四 、 自我价值 217
第四节 目标定向 218
一 、成就目标 219
二 、社会目标 220
第五节 任务难度与外部诱因 221
一 、任务难度 222
二 、外部诱因 223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
第八章 学生心理发展 231
第一节 认知发展 232
一 、脑的发育 232
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236
三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 239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243
一 、 自我概念 244
二 、 自尊 246
三 、 自我控制 248
四 、 自我认同 251
第三节 品德的发展 256
一 、品德的结构 256
二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57
三 、品德的培养 264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 265
一 、依恋的发展 266
二 、性别角色的发展 269
三 、社会认知的发展 271
四 、影响学生发展的社会关系 273
第九章 学生个体差异 281
第一节 智力 282
一 、智力与智力测验 282
二 、智力水平的个体差异 284
三 、智力类型的个体差异 286
第二节 人格 292
一 、类型理论 293
二 、特质理论 296
第三节 学习风格 299
一 、视觉型和听觉型 300
二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300
三 、冲动型和沉思型 302
四 、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 303
第四节 特殊学习者 304
一 、学习障碍 305
二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08
三 、孤独症 309
第十章 学生心理健康 313
第一节 认识心理健康 314
一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314
二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6
第二节 情绪与心理健康 318
一 、情绪及其理论 319
二 、情绪的分类 321
三 、情绪的生理机制 325
四 、情绪的发展 326
第三节 常见的心理问题 329
一 、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与评估 330
二 、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 335
三 、常见心理问题的治疗 337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促进 338
一 、心理健康教育 338
二 、心理问题咨询 340
三 、心理危机干预 347
第三部分 教学和教师心理
第十一章 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 355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356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356
二 、明确教学目标 357
三 、描述表现目标 360
四 、进行任务分析 362
第二节 选择教学策略 363
一 、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364
二 、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367
三 、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371
第三节 创设学习环境 374
一 、课堂空间布局 374
二 、课堂管理 377
第四节 教师心理 383
一 、教学效能感 383
二 、教师反思 384
三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386
四 、新手与专家型教师 386
五 、教师职业倦怠 388
六 、教师期望 390
第十二章 教学测评 395
第一节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 396
一 、教学测评概述 396
二 、教学评价的分类 399
三 、信度与效度 406
第二节 标准化测验 410
一 、智力测验 410
二 、成就测验 413
三 、人格测验 413
四 、心理健康测验 416
第三节 课堂评价 417
一 、课堂评价的开发计划 418
二 、常见题型或任务 420
三 、评价结果报告和解释 433
参考文献 438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2
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2
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4
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二节 学习心理 11
一 、学习的概念 11
二 、学习的分类 13
三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17
第一部分 学习心理
第二章 行为学习 29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 30
一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30
二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常见现象 32
三 、塑造积极反应 34
第二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35
一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36
二 、增强行为 37
三 、减弱行为 39
四 、教授新行为 41
五 、行为习得 、消退与维持 44
六 、先行刺激的作用 46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47
一 、观察学习 48
二 、交互决定论 50
第三章 认知学习:基本过程 55
第一节 感知觉 56
一 、感觉的概念 56
二 、感觉的分类 57
三 、知觉的概念 60
四 、知觉的特性 61
五 、知觉的分类 64
第二节 注意 66
一 、注意的分类 66
二 、注意的特性 71
第三节 记忆 76
一 、多重记忆模型 76
二 、感觉记忆 78
三 、短时记忆 80
四 、工作记忆 83
五 、长时记忆 85
第四章 认知学习:高级思维 93
第一节 问题解决 94
一 、问题及其分类 94
二 、问题解决的概念 95
三 、问题解决的策略 96
四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98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101
一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101
二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02
三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04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 106
一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106
二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108
三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09
第四节 学习迁移 111
一 、学习迁移及其类别 112
二 、学习迁移的机制 114
第五章 认知学习:学会学习 121
第一节 认知策略 122
一 、记忆术 122
二 、重复学习 126
三 、精细化加工策略 129
四 、知识组织策略 135
五 、其他认知策略 138
第二节 元认知策略 147
一 、元认知的定义 147
二 、元认知策略 152
第三节 资源管理策略 155
一 、学习时间管理 155
二 、学习环境管理 157
三 、求助资源管理 159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培养 160
一 、策略干预 161
二 、 自我调节学习 164
第六章 知识建构与技能形成 169
第一节 知识分类与表征 170
一 、知识分类 170
二 、知识表征 171
第二节 知识建构 181
一 、建构主义知识观 181
二 、知识的个人建构 183
三 、知识的社会建构 187
第三节 技能形成 191
一 、技能的概念 192
二 、技能的形成过程 193
三 、动作技能的教学 195
第七章 学习动机 203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204
一 、学习动机的内涵及作用 204
二 、学习动机的分类 205
第二节 心理需要 207
一 、需要层次理论 208
二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209
第三节 动机信念 211
一 、 自我效能感 212
二 、思维模式 213
三 、归因方式 215
四 、 自我价值 217
第四节 目标定向 218
一 、成就目标 219
二 、社会目标 220
第五节 任务难度与外部诱因 221
一 、任务难度 222
二 、外部诱因 223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
第八章 学生心理发展 231
第一节 认知发展 232
一 、脑的发育 232
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236
三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 239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243
一 、 自我概念 244
二 、 自尊 246
三 、 自我控制 248
四 、 自我认同 251
第三节 品德的发展 256
一 、品德的结构 256
二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57
三 、品德的培养 264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 265
一 、依恋的发展 266
二 、性别角色的发展 269
三 、社会认知的发展 271
四 、影响学生发展的社会关系 273
第九章 学生个体差异 281
第一节 智力 282
一 、智力与智力测验 282
二 、智力水平的个体差异 284
三 、智力类型的个体差异 286
第二节 人格 292
一 、类型理论 293
二 、特质理论 296
第三节 学习风格 299
一 、视觉型和听觉型 300
二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300
三 、冲动型和沉思型 302
四 、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 303
第四节 特殊学习者 304
一 、学习障碍 305
二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08
三 、孤独症 309
第十章 学生心理健康 313
第一节 认识心理健康 314
一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314
二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6
第二节 情绪与心理健康 318
一 、情绪及其理论 319
二 、情绪的分类 321
三 、情绪的生理机制 325
四 、情绪的发展 326
第三节 常见的心理问题 329
一 、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与评估 330
二 、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 335
三 、常见心理问题的治疗 337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促进 338
一 、心理健康教育 338
二 、心理问题咨询 340
三 、心理危机干预 347
第三部分 教学和教师心理
第十一章 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 355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356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356
二 、明确教学目标 357
三 、描述表现目标 360
四 、进行任务分析 362
第二节 选择教学策略 363
一 、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364
二 、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367
三 、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371
第三节 创设学习环境 374
一 、课堂空间布局 374
二 、课堂管理 377
第四节 教师心理 383
一 、教学效能感 383
二 、教师反思 384
三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386
四 、新手与专家型教师 386
五 、教师职业倦怠 388
六 、教师期望 390
第十二章 教学测评 395
第一节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 396
一 、教学测评概述 396
二 、教学评价的分类 399
三 、信度与效度 406
第二节 标准化测验 410
一 、智力测验 410
二 、成就测验 413
三 、人格测验 413
四 、心理健康测验 416
第三节 课堂评价 417
一 、课堂评价的开发计划 418
二 、常见题型或任务 420
三 、评价结果报告和解释 433
参考文献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