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文学理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137512
  • 1版
  • 177555
  • 43150438-0
  • 平装
  • 16流
  • 2018-10
  • 370
  • 344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0
  • 文学
作者简介
南帆,刘小新,练署生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讲解分为两个方面:一、文学是什么;二、如何研究文学。从这两个宏观角度入手,作者阐释了作家、文本叙事与抒情、修辞等对象,分析了文学与文化如历史、宗教、民族、地域等的关系,考察了文学经典、读者接受等问题。
  这本著作包含了两种版本。《文学理论基础》内容简明,论述力求通俗晓畅;《文学理论》不仅多出了两个章节,而且更多地涉及一些理论辨析的难点和文学理论史资料。前者意在阐述一些基本观念,为中文学科提供基础教材;后者系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更适合于大学里的文学专业学习。
目录
上篇  文学是什么
引言  文学与世界
第一部分  文学的构成
第一章  文学的功能与机制
  一  文学的再现
  二  文学的功能
  三  文学的机制
第二章  作者
  一  作者的个性
  二  文学的想象
  三  无意识
第三章  文本
  一  从作品到文本
  二  互文性
  三  作为话语的文本
第四章  文类
  一  什么是文类
  二  文类的划分
  三  文类的变迁
第五章  叙事话语
  一  叙事话语
  二  故事与情节
  三  叙事功能
  四  叙事呈现
  五  叙事声音
第六章  抒情话语
  一  抒情话语与抒情诗
  二  诗歌的语言组织
  三  诗意
第七章  修辞
  一  什么是修辞
  二  修辞与文类
  三  修辞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第八章  传播媒介
  一  电子媒介与文化
  二  文字与影像
  三  电子时代的文学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
第九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  传统的定位
  二  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
  三  审美产生意识形态
  四  文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章  文学与历史
  一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二  作为野史的小说
  三  文学与历史的想象
第十一章  文学与宗教
  一  原始宗教与文学的起源
  二  宗教文学与艺术宗教
  三  宗教象征与文学象征
  四  佛禅思维与超现实主义
  五  宗教与文学价值的构成
第十二章  文学与民族
  一  民族与民族主义
  二  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文学
  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四  后殖民批评与民族主义文论
第十三章  文学与地域
  一  地域与文学风格
  二  地域及其超越
  三  “批判的地域主义”
第十四章  文学与道德
  一  道德的批评
  二  道德与审美
  三  道德与历史
第十五章  文学与性别
  一  性别的文化属性
  二  文学与性别
  三  女性文学或女性写作
  四  性别观点的超越
下篇  如何研究文学
引言  文学性与开放的研究
第一部分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
第十六章  文学史与经典
  一  文学史的兴起
  二  经典、经典化与权力
  三  压抑与反叛
  四  经典、文学教育与文化认同
第十七章  文学史与大众文学
  一  经典体系与大众文学
  二  大众文学的传播
  三  大众文学的两种涵义
  四  批判与肯定
第十八章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  西方术语的引入
  二  广义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三  文学史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四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范式转换
第十九章  现实主义
  一  现实主义概念的缘起
  二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三  现实主义的泛化
  四  被质疑的现实主义
第二十章  现代主义
  一  现代主义的历史
  二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
  三  现代主义的理论难点
第二十一章  后现代主义
  一  后现代主义概念之源
  二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三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难点
第二部分  批评与阐释
第二十二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二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资源与“现代转换”
  三  判断的意义
  四  世纪的文学批评
第二十三章  文学批评与作家中心传统
  一  作家中心的观念
  二  批评的挑战
  三  精神分析学与作家研究
  四  对话关系
第二十四章  文学批评与作品的研究
  一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
  二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三  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
  四  作品形式分析的层面
第二十五章  文学批评与接受理论
  一  接受理论与阐释学
  二  读者的积极意义
  三  问题与展望
第二十六章  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一  文化研究的崛起
  二  文化结构的描述
  三  研究对象的转移
  四  未来的问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