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三版)
作者: 胡亚敏
出版时间:2016-0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48023
- 3版
- 24722
- 60251201-4
- 平装
- 16开
- 2016-07
- 290
- 247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0-03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本科
本书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教材系统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中外文学和文化现象,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更新方法,扩展知识结构。本教材涉猎广博,结构清晰,语言明快,深入浅出,易于教学和自学,主要面向高等学校文学专业学生,也可供高等学校通识课使用。
前辅文
绪论
第一编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性质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诞生
一、 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比较文学”的萌芽
三、 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发展
一、 法国学派
二、 美国学派
三、 俄苏学派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
一、 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二、 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兴起
三、 中国比较文学的再度兴起
四、 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第四节 比较文学兴盛的世纪特征
一、 科技革命与时空感的变化
二、 全球化时代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与相关概念
一、 民族文学
二、 世界文学
三、 总体文学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一、 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二、 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影响研究
一、 何谓“影响”
二、 影响产生的条件
三、 影响的类型
四、 影响研究的范围
五、 影响研究的局限
第二节 平行研究
一、 平行研究的可行性
二、 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 平行研究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立场
一、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
二、 开放的民族主义
第二编 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第四章 流传学
第一节 流传学的研究类型
一、 中国文学在国外
二、 外国文学在中国
三、 外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第二节 流传的方式
一、 作家作品的国外声誉
二、 文学思潮流派的传播
第三节 流传中的变异
一、 变异现象举隅
二、 变异原因初探
第五章 渊源学
第一节 渊源学的类型
一、 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
二、 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
三、 渊源的国际循环
第二节 渊源研究的途径
一、 梵·第根的渊源研究模式
二、 渊源研究的两个方面
第三节 创造性误读
一、 误读与期待视野
二、 创造性误读
第六章 媒介学
第一节 媒介的演进与承担者
一、 传媒的变迁
二、 媒介的承担者
第二节 翻译
一、 翻译理论刍议
二、 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三、 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
四、 翻译的负影响
第三节 媒介学的其他传播方式
一、 改编
二、 评介
三、 借用与仿效
第七章 形象学
第一节 形象学的发展历史
一、 形象学在西方
二、 形象学在中国
第二节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一、 形象
二、 “社会集体想象物”
三、 套话
四、 “他者”
第三节 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一、 文学中的异国形象
二、 异国形象的流变
三、 多重身份与形象塑造
第四节 形象学的基本特征
一、 作为镜像的“他者”
二、 形象学中的政治
第五节 形象学的未来发展
一、 对形象学的反思
二、 形象学的价值与前景
第八章 主题学
第一节 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
一、 主题学的发展历史
二、 主题学的定义
三、 主题的概念
四、 主题史研究
第二节 主题学的研究范围
一、 题材史的研究类型
二、 主题学(狭义)的研究类型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价值
一、 主题学与作家研究
二、 主题学与作品研究
三、 主题学与文化研究
第九章 文类学
第一节 文类学的提出与特征
第二节 文类理论的发展
一、 西方文类理论的历史
二、 中国的文类理论
三、 当今的文类观
第三节 文类学的研究类型
一、 文类的历时研究
二、 文类的共时比较
三、 缺类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文类学的意义
一、 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
二、 了解作家的艺术贡献
三、 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
第十章 比较诗学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 文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二、 范畴术语的比较研究
三、 学者或大师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类型
一、 对比研究
二、 阐发研究
三、 流变研究
第三节 比较诗学的意义和前景
一、 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
二、 理论模式的建构
第三编 跨学科研究
第十一章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第一节 文学与绘画
一、 从绘画中获取技法
二、 借鉴绘画的空间意识
三、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
一、 对音乐技巧的借鉴
二、 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
三、 文学批评理论与音乐
第三节 文学与影视艺术
一、 文学和影视的联姻
二、 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
三、 图像时代文学的魅力
第十二章 文学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 文学与宗教
一、 文学史与宗教
二、 文学创作与宗教
三、 文学批评与宗教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
一、 哲学对文学的滋养
二、 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哲学思想
三、 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第三节 文学与心理学
一、 文艺心理学
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文学活动
第四节 文学与现代语言学
一、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二、 现代语言学与文学批评
第十三章 文学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一、 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
二、 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三、 文人与科学家
第二节 科学发现对文学的冲击和渗透
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文学的发展观
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三、 计算机与文学革命
第三节 文学与科学关系再审视
一、 文学对科学的反思
二、 文学艺术对科学的忧虑
三、 人文和科学的协调发展
结语 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