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2-08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文学理论(第三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9787566405487
  • 3-1
  • 135950
  • 43158065-3
  • 平装
  • 16开
  • 2012-08
  • 467
  • 399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0
  • 中文类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国家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文学理论(第3版)》主要面向大学文科学生、各级文学教师及文学评论者和专业文学研究者的文学理论,其基本任务不是指导创作,更不是培养作家,而是为文学教学、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国家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文学理论(第3版)》正是根据这一学科定位确定框架、安排内容的。与目前使用较广的几种教材有所不同,除在全书各章一些共同性的理论问题中融入了编写者的学术思考和教学体会,最明显的是将文学起源和文学发展问题扩展成“文学史”一编,尝试初步建立文学史理论的框架,使文学理论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当然,这些都有待教学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国家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文学理论(第3版)》包含了编写者的学术思考,但作为力求系统传授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材,更注意吸取前辈师长和时贤的学术成果。

目录
绪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第一编  文学本体
第一章  文学本质特征
  第一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辨析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
    二、文学的特殊对象
    三、文学的审美形式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
   一、文学艺术的分类
   二、文学是语言艺术
   三、汉语与汉语文学
第二章  文学作品结构
  第一节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一、“二分法”与“层次论”
   二、中西作品层次论
   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
  第二节  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第三节  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典型
    三、文学意境
    四、文学象征
  第四节  文学意蕴
    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意蕴的特点
    三、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
第三章 文学作品类别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
    一、文学体裁的划分
    二、文学体裁的意义
  第二节  叙事文学
    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二、叙事主体
    三、叙述内容
    四、叙事话语
  第三节  抒情文学
    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二、抒情文学的特征
    三、抒情文学的手法
  第四节  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
    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
  第五节  影视文学
    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
    三、影视文学的结构
第二编 文学创作
第四章 文学创作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作基础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
  第三节  文学创作原则
    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
    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
第五章 文学创作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审美特性
   一、文学风格的界定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
   三、文学风格的形成
   四、文学风格的功能
  第二节  风格的审美形态
   一、抒情风格的形态
   二、叙事风格的形态
 第三节  风格的文化形态
   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
   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
   三、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
   四、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
   五、时代风貌与时代风格
第三编 文学接受
第六章文学欣赏
  第一节  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
    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第二节  文学欣赏性质
    一、文学欣赏的特点
    二、文学欣赏的条件
    三、文学欣赏的意义
  第三节  文学欣赏过程
    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
    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
    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
    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
  第四节  文学欣赏效果
   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
   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
   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第七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性质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批评标准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界定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形成
    三、文学批评标准的内涵
    四、文学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
  第三节  文学批评方法
   一、文学批评方法的构成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三、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
  四、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
第四编 文学史
第八章 文学发生发展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
    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
    三、原始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进步
    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
    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
    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
    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
  第四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
    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
第九章 文学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演变
    一、文学体裁演变进程
    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
    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
  第二节  文学思潮的演进
    一、文学思潮的性质
    二、文学思潮的演进
    三、文学思潮史研究
  第三节  文学地域的拓展
    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
    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第四节  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
    一、文学的文化形态
    二、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章 文学史研究
  第一节  文学史的性质
    一、文学史的形成
    二、文学史的性质
    三、文学史的任务
    四、文学史的形态
  第二节  创作史:文学作品生成史
    一、个体创作史
    二、流派演变史
    三、国别文学史
  第三节  作品史:文学结构演变史
    一、作品史划分
    二、文体史
    三、主题史
    四、风格史
  第四节  接受史:艺术生命延续史
    一、接受史的提出
    二、接受史的途径
后记
修订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