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4-0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基础心理学(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93315
  • 2-13
  • 526802
  • 60257349-5
  • 16开
  • 2024-03
  • 教育学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吴全会,枣庄学院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发展,主持省市级、校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出版教材4部。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各类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导论、科学的心理观、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人格、能力、气质、性格、发展心理、群体心理、心理健康等。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配置课程思政、知识延伸、思考练习。本书第2版从教材思政角度体现教育的政治性,注重教材本身的意识形态及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为践行立德树人提供思想政治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一 、心理学的含义       3
二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
三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6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8
一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8
二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9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
一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2
二 、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4
第四节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7
一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17
二 、主要的心理学派别      18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4
一 、脑是心理的器官     25
二 、心理是脑的机能     33
第二节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9
一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39
二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0
三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 、发展的    40
第三节  脑的可塑性、心理与神经内分泌   41
一 、脑的可塑性    41
二 、心理与神经内分泌      42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  意识概述   47
一 、意识的内涵    47
二 、无意识    48
三 、意识状态    48
第二节  注意概述   53
一 、注意的内涵    53
二 、注意的生理机制与外部表现       55
三 、注意的功能与作用      57
第三节  注意的种类   58
一 、无意注意    58
二 、有意注意    60
三 、有意后注意    62
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   62
一 、注意的广度    62
二 、注意的稳定性     63
三 、注意的分配    64
四 、注意的转移    66
第五节  注意规律与教学   67
一 、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67
二 、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68
三 、利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69
四 、各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与课堂教学    69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72
一 、感觉的内涵    72
二 、知觉的内涵    75
三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76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77
一 、感觉的种类    77
二 、知觉的种类    80
三 、错觉       83
第三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   84
一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85
二 、感受性变化    88
第四节  知觉的基本规律   89
一 、知觉的选择性     89
二 、知觉的整体性     90
三 、知觉的理解性     92
四 、知觉的恒常性     92
第五节  感知规律与教学   94
一 、直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94
二 、第一印象在教学中的应用       95
三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95
第五章    记   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100
一 、记忆的内涵      100
二 、记忆的种类      101
三 、记忆表象      105
四 、记忆的品质      107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108
一 、识记     108
二 、保持与遗忘      110
三 、再认与回忆      115
第三节  记忆规律与教学   117
一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117
二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18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概述   123
一 、思维的内涵      123
二 、思维与语言      126
三 、思维的种类      127
四 、思维的过程      129
五 、思维的品质      132
第二节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   132
一 、概念形成      132
二 、 问题解决      133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140
一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140
二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41
三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42
第四节  想象概述   145
一 、想象的内涵      145
二 、想象的种类      147
三 、想象的个别差异       150
四 、想象力的培养       151
第五节  思维与教学   152
一 、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    152
二 、改进教学方法       153
三 、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155
第七章    情    绪
第一节  情绪概述   159
一 、情绪的内涵      159
二 、情绪与认知      159
三 、情绪的功能      160
四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62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62
一 、基本情绪      163
二 、基本情绪状态       163
三 、高级社会情感       166
第三节  情绪的机体表现与识别   167
一 、情绪的体内表现       167
二 、情绪的外部表现       169
三 、情绪的识别      172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174
一 、詹姆斯— 兰格理论    174
二 、坎农— 巴德学说       175
三 、沙赫特和辛格的两因素理论     175
四 、拉扎勒斯的认知— 评价理论     176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177
一 、情绪调节的内涵       177
二 、情绪调节的类型       178
三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79
第八章    意    志
第一节  意志概述   184
一 、意志的内涵      185
二 、意志与认知 、情绪的关系     186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过程   187
一 、采取决定阶段       187
二 、执行决定阶段       189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192
一 、意志的品质      192
二 、意志品质的培养       193
第九章    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  需要概述   198
一 、需要的内涵      198
二 、需要的分类      200
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01
第二节  动机概述   203
一 、动机的内涵      204
二 、动机的分类      206
三 、动机理论      207
第三节  学习动机概述   211
一 、学习动机的内涵       212
二 、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212
三 、学习动机的培养       213
第十章    能    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218
一 、能力的内涵      218
二 、能力与知识 、技能    219
三 、能力 、才能与天才    220
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与结构   220
一 、能力的种类      220
二 、能力的结构      222
第三节  能力的测量   226
一 、一般能力测量       226
二 、特殊能力测量       228
三 、创造力测量      229
第四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230
一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30
二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231
三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34
第十一章    人    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239
一 、人格的内涵      239
二 、人格的特征      240
三 、人格的结构      243
第二节  气质与性格   243
一 、气质     243
二 、性格     249
第三节  人格理论   252
一 、人格的特质理论       252
二 、人格的类型理论       256
第四节  人格成因   258
一 、生物学因素      258
二 、家庭环境因素       259
三 、学校环境因素       260
四 、社会文化因素       261
五 、 自我调控因素       261
第五节  人格测评   263
一 、 自陈量表法      263
二 、投射测验法      265
三 、情境测验法      267
第十二章    个体心理发展
第一节  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270
一 、心理发展的概念       270
二 、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    271
三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73
第二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275
一 、小学生生理的发展    275
二 、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276
三 、小学生认知的发展    278
四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280
五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80
六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    280
第三节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281
一 、初中生生理的发展    283
二 、初中生认知的发展    284
三 、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285
四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86
五 、初中生的心理矛盾与教育策略      288
第四节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   289
一 、高中生思维的发展    289
二 、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290
三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91
四 、高中生的心理矛盾与教育策略      292
第十三章    群体与人际心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   296
一 、群体的内涵      296
二 、群体的类型      298
三 、群体的功能      300
第二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301
一 、社会助长      301
二 、社会惰化      303
三 、去个性化      305
四 、从众 、服从与顺从    307
第三节  人际心理   317
一 、人际关系      317
二 、人际沟通      319
三 、人际吸引      322
第十四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327
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       327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328
第二节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331
一 、 中小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332
二 、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334
第三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38
一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339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44
三 、学校心理辅导的方法    348
参考文献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