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4-04-1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转型重构及成效评价——理论、方法研究与应用》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616514
  • 1
  • 515615
  • 平装
  • 特殊
  • 2024-04-15
  • 570
  • 504
  • 管理科学与工程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重构、素能升级重塑及其转型成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构建。介绍了应用型转型示范校建设目标、特征、着力点与路径,分析了教师队伍转型的现实逻辑、时代背景、内涵、目标、理念以及需要厘清的20种关系,建立了教师队伍基本结构、立德树人能力结构、教育教学素能结构图谱;分析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素能升级转型面临的问题与缘起,构建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重构与素能重塑的8个维度的转型路径;建立了教师队伍转型成效的多目标、多层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理论与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本书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目录

 前辅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1.1.1 高质量创新发展呼唤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1.2 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1.1.3 地方高质量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高校提供高质量服务
   1.1.4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高质量转型
   1.1.5 转型示范校建设是推动高质量转型的重要举措
   1.1.6 师资队伍整体优化是示范校高质量转型的必然
   1.1.7 成效评价理论是引领师资队伍整体优化的关键
  1.2 师资队伍转型的现实逻辑与时代内涵
   1.2.1 现实逻辑
   1.2.2 时代内涵
  1.3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的建设目标与典型特征
   1.3.1 建设目标
   1.3.2 典型特征
  1.4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的建设内涵
  1.5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发展的着力点
  1.6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发展的路径
  1.7 本书内容规划与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2章 师资队伍转型需厘清的关系与素能结构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
   2.2.1 产生背景
   2.2.2 核心要义
   2.2.3 重要地位
   2.2.4 建设目标和使命
   2.2.5 好教师标准要求
  2.3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转型示范校的关系
   2.3.1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地位
   2.3.2 师资队伍建设与转型示范校的关系
  2.4 师资队伍转型与专业认证和国家质量标准的关系
   2.4.1 专业认证的意义与价值
   2.4.2 师资队伍转型与专业认证的关系
   2.4.3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内涵与特征
   2.4.4 师资队伍转型与国家质量标准的关系
  2.5 师资队伍转型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2.5.1 “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
   2.5.2 师资队伍转型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2.6 师资队伍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
   2.6.1 “新工科”建设目标与任务
   2.6.2 师资队伍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
  2.7 师资队伍转型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的关系
   2.7.1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及其目标任务
   2.7.2 师资队伍转型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的关系
  2.8 师资队伍转型与“双万”计划的关系
   2.8.1 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2.8.2 师资队伍转型与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的关系
   2.8.3 师资队伍转型与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关系
  2.9 师资队伍转型与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和立德树人的关系
   2.9.1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原则与目标
   2.9.2 师资队伍转型与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关系
   2.9.3 师资队伍转型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2.10 师资队伍转型与课程专业学科思政的关系
   2.10.1 师资队伍转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2.10.2 师资队伍转型与专业思政的关系
   2.10.3 师资队伍转型与学科思政的关系
   2.10.4 师资队伍转型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间的关系
  2.11 师资队伍转型与时代使命和“三全育人”等的关系
   2.11.1 师资队伍转型与时代使命和“五育”并举的关系
   2.11.2 师资队伍转型与党建和思政工作等的关系
   2.11.3 师资队伍转型与“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的关系
   2.11.4 师资队伍转型与教发中心和基层组织的关系
  2.12 国外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高质量转型经验
  2.13 师资队伍转型的内涵与价值
   2.13.1 师资队伍转型的内涵
   2.13.2 师资队伍转型的目标
   2.13.3 师资队伍转型的价值
   2.13.4 师资队伍转型的动力
   2.13.5 师资队伍转型的范围
   2.13.6 师资队伍转型的理念
  2.14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模型与素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2.14.1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模型的构建
   2.14.2 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2.14.3 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素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2.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师资队伍转型面临的问题与缘起
  3.1 引言
  3.2 师资队伍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 师资队伍建设特征与要求
   3.2.2 师资队伍转型现状与问题
   3.2.3 师资队伍三类不协调现象
  3.3 教师个体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3.3.1 教师转型缺乏引导支持的机制
   3.3.2 教师转型缺乏创新性顶层设计
   3.3.3 教师转型的意识不强、目标不清
  3.4 师资队伍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3.4.1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重构难
   3.4.2 “双高双能”型教师结构提升难
   3.4.3 “双师双经历”型教师培养难度大
  3.5 师资队伍转型问题与挑战的缘起
   3.5.1 研究不深,转型缺乏理论的引导支撑
   3.5.2 重视不够,转型缺乏系统的顶层谋划
   3.5.3 目标不清,转型缺乏体制机制的驱动
   3.5.4 支持不足,转型缺乏业界社会资源导入
   3.5.5 难度较高,转型缺乏外在动力和内驱力
   3.5.6 竞争激烈,高校人才引进缺乏竞争优势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使命引领型师资队伍转型重构路径创新
  4.1 引言
  4.2 研究助力师资队伍重构路径理论创新
   4.2.1 强化重构路径理论创新研究的背景意义
   4.2.2 强化重构路径理论创新研究的内容举措
   4.2.3 强化重构路径理论创新研究的项目规划
  4.3 科学谋划师资队伍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
   4.3.1 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的使命与愿景
   4.3.2 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的内容与战略
   4.3.3 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的任务与举措
  4.4 使命引领提升师资队伍立德树人能力
   4.4.1 立德树人能力是教师队伍的第一能力
   4.4.2 使命引领是深度提升立德树人能力的关键举措
   4.4.3 课程思政是深度提升立德树人能力的战略重器
  4.5 目标导向优化师资队伍十种显性结构
   4.5.1 优化重构十种结构是提升成效的关键着力点
   4.5.2 目标导向是保障结构优化重构成效的应然之举
   4.5.3 引培结合、“双师双能”是结构优化重构的关键路径
  4.6 绕中心、打底色,重塑师资队伍十种素能结构
   4.6.1 重塑十种素能是提升整体软实力的关键一招
   4.6.2 “六个一”引领是保证素能、重塑成效的关键举措
   4.6.3 创新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是重塑素能的重要路径
  4.7 激活力、谋长远,构建师资队伍转型十种机制
   4.7.1 创新体制机制是师资队伍高质量转型的关键之举
   4.7.2 国家宏观引导是高质量转型的关键
   4.7.3 构建十种机制是迈向新高度的战略创新
  4.8 跨界合作,构建师资队伍转型五类平台
   4.8.1 支撑平台是历练升级综合素能的有效载体
   4.8.2 多元跨界构建五类平台是转型的重要保障
  4.9 打破八类壁垒,着力打造十类教师队伍
   4.9.1 破除壁垒是打造多元跨界团队的应然之举
   4.9.2 打造团队是激发活力、形成整体优势的关键之策
  4.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引言
  5.2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一级指标体系构建
  5.3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构建
   5.3.1 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分解
   5.3.2 数量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基本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5.3.4 “双师双能”型教师结构合理性指标的构建
   5.3.5 兼职教师结构合理性指标的构建
   5.3.6 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师资队伍基本素能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构建
   5.4.1 基本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分解
   5.4.2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性指标构建
   5.4.3 应用型科研与创新能力合理性指标构建
   5.4.4 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能力合理性指标构建
   5.4.5 教师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5 师资队伍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5.5.1 转型发展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指标的分解
   5.5.2 转型发展理念与举措有效性指标构建
   5.5.3 转型素能提升支撑平台有效性指标构建
   5.5.4 转型支撑专项行动计划有效性指标构建
   5.5.5 转型成效评价标准机制有效性指标构建
   5.5.6 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5.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及其典型代表性成果指标体系构建
   5.6.1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典型代表性成果评价指标的分解
   5.6.2 教育教学教研能力转型成效及代表性成果指标构建
   5.6.3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转型代表性成果指标构建
   5.6.4 人才培养与办学质量提升成效代表性成果指标构建
   5.6.5 转型成效的典型代表性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7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特征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标准与方法
  6.1 引言
  6.2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等级与取值区间确定
   6.2.1 转型成效评价等级的确定
   6.2.2 评价等级区间与均值的确定
  6.3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3.1 数量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3.2 基本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3.3 “双师双能”企业经历教师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3.4 行业背景兼职教师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4 师资队伍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4.1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6.4.2 应用型科研创新能力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4.3 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能力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6.5 师资队伍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6.5.1 转型理念与顶层设计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6.5.2 转型支撑平台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6.5.3 转型支撑专项项目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6.5.4 转型评价标准与保障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6.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典型代表性成果指标评价标准构建
   6.6.1 教育教学教研能力转型典型成果评价标准构建
   6.6.2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转型成效代表性成果评价标准构建
   6.6.3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办学质量提升成效代表性成果评价标准构建
  6.7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标准构建与特征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7.1 引言
  7.2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7.2.1 转型成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
   7.2.2 转型成效评价的过程模型
   7.2.3 转型成效评价问题的求解策略
   7.2.4 转型成效评价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
   7.2.5 转型成效评价等级的标尺向量
   7.2.6 转型成效评价标准及量化方法
   7.2.7 转型成效评价方法及分类
   7.2.8 转型成效评价手段的选择
  7.3 转型成效评价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方法
   7.3.1 德尔菲法
   7.3.2 判断矩阵分析法
   7.3.3 专家调查表法
   7.3.4 系统权重确定
  7.4 转型成效观测点指标评价方法
   7.4.1 论域模糊集与隶属函数
   7.4.2 观测点指标的量化方法
  7.5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7.5.1 数量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7.5.2 基本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7.5.3 “双师双能”企业经历教师结构合理性成效评价
   7.5.4 行业背景兼职教师比例结构合理性指标评价
  7.6 师资队伍素能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7.6.1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7.6.2 应用型科研创新能力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7.6.3 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能力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7.7 转型发展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7.1 转型理念顶层设计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7.2 转型发展支撑平台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7.3 转型发展专项支撑项目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7.4 转型发展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8 师资队伍转型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8.1 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8.2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8.3 人才培养与办学质量提升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7.9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
   7.9.1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模型与评价方法
   7.9.2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构合理性评价
   7.9.3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素能合理性评价
   7.9.4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
   7.9.5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评价
   7.9.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合理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7.10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案例
   7.10.1 某待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概况
   7.10.2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评价
   7.10.3 师资队伍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
   7.10.4 师资队伍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
   7.10.5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评价
   7.10.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合理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7.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成果和结论
  8.2 待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