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巨龙之眼”: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1919—1937)
¥45.00定价
作者: 江棘
出版时间:2016-0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213460
- 1-1
- 270563
- 2016-06
- 341
- 484
- J8
目录
目录摘要I引言1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1第二节 文献综述4第三节 论文结构8第一章 众声喧哗与殊途同归:时代大潮中的戏曲对外传播热及其推动者10第一节 主要事件与中心人物概述10第二节 时代性的期待:投向戏曲的别样视线17一 戏曲界中的世界主义18二 作为心灵镜像的戏曲:精神乡土的乌托邦想象23第三节 发声之窗:对外书刊中的戏曲传播者28一 被遗忘的剧界”权威”梁社乾及其于西人报刊中的戏曲评介28二 《天下》与中国双语知识分子的戏曲译评44三 多彩底色:”中国通”的经验化写作48(一)阿灵敦与哈罗德?艾克敦49(二)祖克52(三)?y听花、波多野乾一、村田乌江及其他55第四节 另一种推动:”新文化”阵营的批判与剧界文化人的应激59第二章 编码重组:剧目的越境之旅66第一节 活态剧目译介的特点66第二节 中外译剧者的两次对话:《打渔杀家》与《奇双会》70一 剧目的选择70(一)复仇反抗主题的不同阐释70(二)误会与机缘:流行剧目与传统典范73二 翻译策略中的戏剧观碰撞75(一)面对”表演中心”的戏曲:指南读本与”在场性”75(二)戏曲”情致”精髓的翻译传达78第三节 奇特的改译:从《红鬃烈马》到《王宝川》86一 语言:翻译的”中国性”:”原汁原味”还是”大胆创造”?89(一)是巴里风格还是戏曲特质:关于语词、文风与译者叙述90(二)怪力乱神的删减与”去政治化”的中国风情97(三)隐喻式结局:中国伦理礼仪与欧美文明的”大登殿”99二 谁能为中国代言?——从”精华”与”通俗闹剧”说起102第四节 对外公演的剧目选择与改编107一 剧目的选择107(一)剧目行当108(二)表演类型109(三)剧种比例110(四)新编剧目与传统剧目111二 剧目的包装与改编115第三章 对话焦点(一):嬗变中的戏曲传统120第一节 认知障碍:陌生与多维度的传统120一 遥远的戏曲传统:公演之前的海外舆论120二 传统的复兴与”再创”123第二节 海外观演评论中的戏曲传统认知128一 1919:对于”再造传统”及其”现代性”的正反之议128(一)”与时代和世界趋势相适应”的”东西合璧”129(二)脱离昆曲传统、有技无艺的”沙上楼阁”132(三)特立独行的品梅者:坪内逍遥论梅兰芳137二 20年代中期:传统与近代剧风审视的新参照系144(一)”新意图”的再次确认144(二)舆论”转向”:”牡丹”竞”梅”之旅与新参照系的出现147三 1928:京昆对立的深化与传统代言人的”更正”152(一)”换位”的梅、韩评价152(二) 对于韩世昌”代言人”身份合法性的强调策略及其背后154四 30年代:”原始”与”成熟”之间——传统想象的强化与反思157(一)文明对立感的深刻化:东方传统能够被理解吗?158(二)从”现代”走向”过去”:中方公演”指南”中的戏曲传统160(三)”原始”的传统:从”野蛮的婴儿期”到”天真稚拙”的”杰出生气”165(四)”成熟”的传统:”业已完成”的精美艺术168(五)逆流权威:斯达克?扬的”古典精神”反思与”南方传统”171(五)余响:熊式一的两重天178第三节 海外舆论与戏曲本土”国粹化”历程的历史互动180第四章 对话焦点(二):关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185第一节 关于中国戏曲”主导成份”的言说185一 ”听”的第一性表述185二 ”芭蕾”、舞蹈与”哑剧”:纯形象化的定位趋势189(一)现代舞/新舞踊运动观照下的戏曲189(二)”哑剧”(pantomime)的名与实193三 感官世界的近代变革:说不尽的”听”与”看”195第二节 关于戏曲的表现形式与真实性的讨论198一 ”形”与”技”:戏曲程式认知中的误解与启迪199二 重勘”真实”的疆域:关于现实主义的再审思204(一)对话的思考基点204(二)发掘诗的真实:作为”现实主义的戏曲”207三 围绕”象征主义”的争论216(一)海内外舆论对于戏曲”象征性”与”象征主义”的认定216(二)”真正的”象征主义:从梅兰芳访苏前夕鲁迅与田汉的文章说起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