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
¥58.00定价
作者: 孙惠柱
出版时间:2016-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9787208134997
- 1-6
- 261991
- 42256276-9
- 国际32开
- 2016-01
- 194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
- 戏剧文学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此著致力于探讨艺术家对于”第四堵墙”的态度、用法,进而分析戏剧结构的不同特点。他首先溯源穷流、归纳整理,将2500年以来戏剧的叙事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力图展现各个时期、各种流派提倡的戏剧结构特色。其次,与相对成熟的叙事性结构相比,有关剧场结构的论著还相对匮乏。作者以编导演模式为视点,横向比较世界戏剧美学体系,纵向挖掘中国的戏剧美学脉络,中西参照、点面结合、归类清晰。全书涉及的案例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后现代、从经典到热点,博采众长、配图精美,乃编剧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以宽容的姿态审视不同的戏剧流派,作为编纂者,我揣测大概对于当下话剧的弊端分析也是直面戏剧乱象的必经之途。另外,就叙事性结构与剧场结构的关系研究,也颇具启发,这也是未来编剧学所要努力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录
总序
序言 新世纪的戏剧
上篇 叙事性结构
导言
章 各类形式探源
一、纯戏剧式结构
二、史诗式结构
三、散文式结构
四、诗式结构
五、电影式结构
第二章 美学价值分析
[审美对象]
一、集中整饬
二、多样变化
三、美是生活
四、丑与抽象
五、转入主体
[审美心理]
六、内摹仿
七、移情作用
八、距离与想象
九、创造与表现
十、心理与时空
十一、小结
第三章 各家理论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
二、亚里士多德之后
三、黑格尔
四、黑格尔之后
五、结构类型问题
六、结论
下篇 剧场性结构
导言
章 解构叙事的剧场性结构
一、“戏中戏”结构
二、仪式性结构
三、社会论坛剧结构
第二章 编、导、演综合的体系
一、横的比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的审美理想
二、纵的发展: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的社会意义
三、趋势: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与大众传媒
四、人生与面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阿尔托
第三章 还需要剧场吗?
一、后现代——戏剧?
二、戏剧、电影、电视剧
三、电脑、影视、戏剧
后记
序言 新世纪的戏剧
上篇 叙事性结构
导言
章 各类形式探源
一、纯戏剧式结构
二、史诗式结构
三、散文式结构
四、诗式结构
五、电影式结构
第二章 美学价值分析
[审美对象]
一、集中整饬
二、多样变化
三、美是生活
四、丑与抽象
五、转入主体
[审美心理]
六、内摹仿
七、移情作用
八、距离与想象
九、创造与表现
十、心理与时空
十一、小结
第三章 各家理论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
二、亚里士多德之后
三、黑格尔
四、黑格尔之后
五、结构类型问题
六、结论
下篇 剧场性结构
导言
章 解构叙事的剧场性结构
一、“戏中戏”结构
二、仪式性结构
三、社会论坛剧结构
第二章 编、导、演综合的体系
一、横的比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的审美理想
二、纵的发展: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的社会意义
三、趋势: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与大众传媒
四、人生与面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阿尔托
第三章 还需要剧场吗?
一、后现代——戏剧?
二、戏剧、电影、电视剧
三、电脑、影视、戏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