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概论-有课件
¥55.00定价
作者: 李红艳
出版时间:2020-08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9787565522178
- 1-2
- 264155
- 16开
- 2020-08
- 240
- G206.2
- 本科
内容简介
《媒介素养概论》一书分别从媒介是什么、媒介信息的今生来世、媒介语言、媒介技术、媒介法规、媒介文化几个方面讲述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媒介使用所需要的日常技术以及媒介法规与伦理的基本含义、媒介文化研究等议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章后的思考题和书中的案例分析,获得更为充沛的媒介使用信息和使用技术。
目录
第一章 路在何方:媒介是什么001 第一节 何为媒介001 第二节 媒介的演变史003 第三节 媒介的类型008 一、报纸008 二、期刊011 三、广播012 四、电视013 五、互联网015 六、手机016 第四节 媒介即生活018 第五节 何为媒介素养021 本章小结024 思考题024 第二章 无处不在:媒介信息的今生来世025 第一节 何为信息025 一、信息的含义025 二、信息的特征与价值028 三、信息的度量029 四、从信息论到信息科学030 第二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产业031 第三节 信息之殇033 一、信息爆炸033 二、冗余信息过多034 三、信息真伪难辨034 四、信息之殇,危机四伏035 第四节 我们如何安身立命036 一、信息素养的提出036 二、国外的信息素养研究与教育037 三、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与教育041 第五节 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提出043 本章小结046 思考题046 附录一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1999)047 附录二 英国信息素养的7个支柱模型054 附录三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057 002〖JX-+0.3mm〗目 录〖JX-+0.3mm〗媒介素养概论 第三章 言之凿凿:如何感知媒介语言063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及特征064 一、语言的起源064 二、语言的发展及演变069 三、语言传播的基本特征072 第二节 媒介语言的特征与类型:视觉语言074 一、视觉语言概述075 二、视觉语言的类型076 第三节 媒介语言的特征与类型:听觉语言089 一、听觉语言概述089 二、听觉语言的类型092 本章小结099 思考题100 第四章 知者不惑:如何认知媒介技术101 第一节 媒介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04 一、媒介技术发展概述104 二、网络媒介的诞生105 三、Web10时代的新媒介形态108 四、Web20时代的新媒介形态110 五、Web30时代的新媒介形态112 六、移动技术与下一代互联网113 第二节 认识媒介技术(上)113 一、数字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115 二、网络互联技术与媒介素养119 三、移动社会化媒体与媒介素养128 第三节 认识媒介技术(下)143 一、搜索引擎技术与媒介素养143 二、文图音视频技术与媒介素养146 三、媒介融合技术与媒介素养150 四、大数据技术与媒介素养152 五、物联网技术与媒介素养157 六、VR、AR技术与媒介素养160 七、其他与下一代互联网相关的技术161 本章小结165 思考题166 003第五章 仁者不惧:如何学习媒介法规167 第一节 媒介法规概述168 一、国内外媒介管理方式概述 168 二、我国媒介法规体系的构建174 第二节 媒介法规与个人权利保护176 一、媒介法规与名誉权保护176 二、媒介法规与隐私权保护180 三、媒介法规与著作权保护185 第三节 媒介法规与社会管理191 一、媒介法规与信息服务许可191 二、媒介法规与网络色情规制192 三、媒介法规与网络谣言管控194 四、媒介法规与网络犯罪195 第四节 媒介法规与信息安全197 本章小结200 思考题200 004第六章 察者无忧:如何理解媒介文化201 第一节 理解媒介文化203 一、何为媒介文化203 二、媒介文化的概念问题206 三、媒介文化的兴起 208 第二节 媒介文化研究的谱系 213 一、媒介文化研究的起始:法兰克福的文化工业批判214 二、媒介文化研究的进路: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215 三、媒介文化研究的多元:美国媒介文化研究的梳理216 四、后现代主义的媒介文化研究217 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四个向度219 一、作为视觉文化的媒介文化219 二、作为消费文化的媒介文化222 三、媒介文化的娱乐化与低俗化225 四、媒介与青年亚文化227 本章小结230 思考题231 004第七章 媒介素养案例分析232 第一节 神秘的眼睛——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与社会控制232 一、透明人234 二、数据金矿235 三、数据即资本237 四、数据安全的挑战240 五、作为社会控制的存在245 第二节 笑笑的故事,反转的舆情——以罗一笑事件为例249 一、反转新闻带来的舆情反转252 二、“后真相”的时代背景255 三、传播学视角下的群体极化258 四、舆情反转的负面效应及应对策略262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