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8109741
- 1版
- 208719
- 41222950-2
- 平装
- 16开
- 2017-10
- 256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40-057
- 公共课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高校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而写,也适合现行教育中德育培训使用,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系统性和科学性,即准确地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以科学理性和系统性建构学科体系及内容,体现学科体系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表达。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即在研究和阐明德育工作一般原理的过程中,不只是理论性地分析德育问题,还包含对德育现实的关注及对德育实践的理性引导,为解决和处理德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三是时代性,即学科内容反映当代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新成果,体现对时代焦点的理论关注和实践思考。
四是探讨性,即在注重全面展现学校德育过去和现在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同时,以科学理性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对德育本体、地位、内容,德育施教过程及机理、原则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梳理整合和总结概括,呈现出许多新的德育视点、问题和独立思考与回答。
五是古今中外的结合性,即注意从古今中外丰富的德育宝藏中挖掘和吸收营养,使德育理论较好地体现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成果。为体现本书的“原理”性质,对中外思想家的德育思想和当代国外德育状况没有设专门章节阐述,而是融入“原理”性各相关具体内容的阐释
一是系统性和科学性,即准确地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以科学理性和系统性建构学科体系及内容,体现学科体系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表达。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即在研究和阐明德育工作一般原理的过程中,不只是理论性地分析德育问题,还包含对德育现实的关注及对德育实践的理性引导,为解决和处理德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三是时代性,即学科内容反映当代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新成果,体现对时代焦点的理论关注和实践思考。
四是探讨性,即在注重全面展现学校德育过去和现在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同时,以科学理性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对德育本体、地位、内容,德育施教过程及机理、原则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梳理整合和总结概括,呈现出许多新的德育视点、问题和独立思考与回答。
五是古今中外的结合性,即注意从古今中外丰富的德育宝藏中挖掘和吸收营养,使德育理论较好地体现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成果。为体现本书的“原理”性质,对中外思想家的德育思想和当代国外德育状况没有设专门章节阐述,而是融入“原理”性各相关具体内容的阐释
目录
第一章德育原理的学科概述
第一节德育原理的学科内涵及渊源
一、德育原理的学科内涵
二、德育原理的形成渊源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学科使命及内容
一、德育原理的学科使命
二、德育原理的学科内容
第三节德育原理的学科价值及学习的意义
一、德育原理的学科价值
二、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
第二章学理视域中的德育意蕴
第一节历史流变中德育概念的凸显
一、历史上一些教育词语的德育意蕴
二、德育概念的凸显及意义
第二节现代对德育概念的不同解说
一、基于内容取向的德育解说
二、基于本质认识的德育解说
三、基于双重体现的德育解说
第三节界说德育的基点及德育意蕴
一、界说德育的基点
二、德育的基本意蕴
第三章品德意义及教化因由
第一节品德的基本认知
一、品德的词性演变
二、品德的内涵及特质
三、品德的内容涵盖
第二节人生何以要讲德性
一、德性是人的本性之一
二、德性是人善行的内在条件
三、德性是人社会适应与作为的内在条件
四、德性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内在源泉
第三节人的德性何以要教化
第四章德性之“教”的特性
第一节德性之教是心灵交往之教
第二节德性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
第三节德性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
第四节德性之教是熏染陶冶之教
第五章德育的价值及地位
第一节德育的价值诉求
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德育对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对整体教育发展的价值
第二节关于德育地位的不同认识
一、德育地位的社会观
二、德育地位的教育观
第三节学校德育地位的基本确认及实践把握
一、学校教育中德育地位的应有确认
二、德育不是整体教育之外的独立存在
三、现实教育中德育地位的偏失及致因
四、落实德育地位的一般策略
第六章德育目标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德育目标及作用
一、德育目标的基本认知
二、德育目标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三、德育目标的作用
第二节德育目标的选择与确立
一、德育目标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德育目标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德育目标价值整合应把握的问题
一、个人与社会问题
二、适应与超越问题
三、终极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问题
第四节德育目标实现的一般策略
一、德育目标设计应有的基本内涵
二、实现德育目标的一般策略
第七章德育内容的组织安排及体现
第一节德育内容的基本特点及必要性
一、德育内容及特点
二、德育内容的表现类型
三、德育内容的必要性
四、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基本规定
第二节我国当代德育内容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元与多元
二、绝对与相对
第三节中小学德育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与德育的基本定位
二、人性奠基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第四节德育内容的组织安排与体现
一、德育内容组织安排的一般要求
二、德育内容体现的基本形式——课程化体现
三、德育内容体现的其他形式
第八章德育施教过程及特点
第一节德育施教过程的现代认知
一、德育施教过程认知的现代变化
二、德育过程与人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第二节德育施教过程的表现样态
一、独立的德育过程与非独立的德育过程
二、总体的德育过程与具体的德育过程
三、集体的德育过程与个体的德育过程
第三节德育施教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引导性和规约性
二、协调性和整合性
三、社会性和实践性
四、渐进性和反复性
第九章德育的施教机理
第一节品德内化机理
一、品德内化离不开人自身的心理活动
二、 知、情、意、行因素在品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三、知、情、意、行关系状态对品德内化的影响
四、内化机理的教育把握
第二节品德施教机理
一、德育何以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三、如何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第三节德育合力机理
一、德育活动各内在要素的关系
二、德育活动内在要素与外在要素的关系
第十章德育工作基本原则
第一节德育原则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引导学生自主的原则
一、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二、长善救失
三、疏通引导
第三节施加教育影响的原则
一、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第四节品德发展的原则——知行统一
第十一章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节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及特点
二、德育方法性质的变化及制约因素
三、对德育方法应有的总体把握
第二节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认知明理法
二、心理咨询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陶冶教育法
五、实际锻炼法
六、指导修养法
七、品德评价法
第三节德育方法成败的致因
一、师生关系
二、教育机智
三、教育时机
四、教育观念
五、时空条件
六、对象差异
第十二章教学与德育
第一节教学的教育性及其必然性
一、关于教学教育性的基本认知
二、教学教育性的必然性
三、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四、与教学中德育必然性认识相关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教学的德育功能及被弱化的致因
一、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现实教学中德育被弱化的表现
三、现实教学中德育被弱化的原因
第三节教学德育功能实现的一般策略
一、教学德育功能实现的管理策略
二、 教学德育功能实现的教师应然
第十三章班集体与德育
第一节班集体的德育功能
一、班集体及其一般特征
二、班集体的德育功能
第二节班级德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一、良好的人际氛围
二、正确的舆论
三、领导核心和骨干队伍富有影响力
四、心向一致的努力态势
五、健康的文化情趣
六、活动的开展有序和谐
第三节班主任与班级德育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三、班主任在班级进行德育应有的基本把握
四、班主任应重视的素质修养
第十四章学校德育管理
第一节德育的管理性强化
一、德育的管理性强化及意义
二、德育管理的功能
三、德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和激励性强化
一、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强化
二、德育管理的激励性强化
第三节德育意识与德育管理
一、德育意识的基本认知
二、德育意识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应确立的德育意识
第十五章教育爱与德育
第一节教育爱的基本意蕴
一、教育爱的含义及特点
二、教育爱内含的伦理要求及意义
第二节教育爱的育人价值
一、 感化价值
二、 陶冶价值
三、 激励价值
四、和谐师生关系的价值
第三节教育爱应有的实践把握
一、教育爱的人道性
二、教育爱的广泛性
三、教育爱的引导性
四、教育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
五、爱与严的结合性
附文:教育惩罚的现实扭曲及矫正思考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节德育原理的学科内涵及渊源
一、德育原理的学科内涵
二、德育原理的形成渊源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学科使命及内容
一、德育原理的学科使命
二、德育原理的学科内容
第三节德育原理的学科价值及学习的意义
一、德育原理的学科价值
二、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
第二章学理视域中的德育意蕴
第一节历史流变中德育概念的凸显
一、历史上一些教育词语的德育意蕴
二、德育概念的凸显及意义
第二节现代对德育概念的不同解说
一、基于内容取向的德育解说
二、基于本质认识的德育解说
三、基于双重体现的德育解说
第三节界说德育的基点及德育意蕴
一、界说德育的基点
二、德育的基本意蕴
第三章品德意义及教化因由
第一节品德的基本认知
一、品德的词性演变
二、品德的内涵及特质
三、品德的内容涵盖
第二节人生何以要讲德性
一、德性是人的本性之一
二、德性是人善行的内在条件
三、德性是人社会适应与作为的内在条件
四、德性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内在源泉
第三节人的德性何以要教化
第四章德性之“教”的特性
第一节德性之教是心灵交往之教
第二节德性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
第三节德性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
第四节德性之教是熏染陶冶之教
第五章德育的价值及地位
第一节德育的价值诉求
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德育对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对整体教育发展的价值
第二节关于德育地位的不同认识
一、德育地位的社会观
二、德育地位的教育观
第三节学校德育地位的基本确认及实践把握
一、学校教育中德育地位的应有确认
二、德育不是整体教育之外的独立存在
三、现实教育中德育地位的偏失及致因
四、落实德育地位的一般策略
第六章德育目标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德育目标及作用
一、德育目标的基本认知
二、德育目标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三、德育目标的作用
第二节德育目标的选择与确立
一、德育目标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德育目标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德育目标价值整合应把握的问题
一、个人与社会问题
二、适应与超越问题
三、终极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问题
第四节德育目标实现的一般策略
一、德育目标设计应有的基本内涵
二、实现德育目标的一般策略
第七章德育内容的组织安排及体现
第一节德育内容的基本特点及必要性
一、德育内容及特点
二、德育内容的表现类型
三、德育内容的必要性
四、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基本规定
第二节我国当代德育内容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一元与多元
二、绝对与相对
第三节中小学德育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与德育的基本定位
二、人性奠基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第四节德育内容的组织安排与体现
一、德育内容组织安排的一般要求
二、德育内容体现的基本形式——课程化体现
三、德育内容体现的其他形式
第八章德育施教过程及特点
第一节德育施教过程的现代认知
一、德育施教过程认知的现代变化
二、德育过程与人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第二节德育施教过程的表现样态
一、独立的德育过程与非独立的德育过程
二、总体的德育过程与具体的德育过程
三、集体的德育过程与个体的德育过程
第三节德育施教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引导性和规约性
二、协调性和整合性
三、社会性和实践性
四、渐进性和反复性
第九章德育的施教机理
第一节品德内化机理
一、品德内化离不开人自身的心理活动
二、 知、情、意、行因素在品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三、知、情、意、行关系状态对品德内化的影响
四、内化机理的教育把握
第二节品德施教机理
一、德育何以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三、如何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第三节德育合力机理
一、德育活动各内在要素的关系
二、德育活动内在要素与外在要素的关系
第十章德育工作基本原则
第一节德育原则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引导学生自主的原则
一、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二、长善救失
三、疏通引导
第三节施加教育影响的原则
一、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第四节品德发展的原则——知行统一
第十一章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节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及特点
二、德育方法性质的变化及制约因素
三、对德育方法应有的总体把握
第二节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认知明理法
二、心理咨询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陶冶教育法
五、实际锻炼法
六、指导修养法
七、品德评价法
第三节德育方法成败的致因
一、师生关系
二、教育机智
三、教育时机
四、教育观念
五、时空条件
六、对象差异
第十二章教学与德育
第一节教学的教育性及其必然性
一、关于教学教育性的基本认知
二、教学教育性的必然性
三、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四、与教学中德育必然性认识相关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教学的德育功能及被弱化的致因
一、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现实教学中德育被弱化的表现
三、现实教学中德育被弱化的原因
第三节教学德育功能实现的一般策略
一、教学德育功能实现的管理策略
二、 教学德育功能实现的教师应然
第十三章班集体与德育
第一节班集体的德育功能
一、班集体及其一般特征
二、班集体的德育功能
第二节班级德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一、良好的人际氛围
二、正确的舆论
三、领导核心和骨干队伍富有影响力
四、心向一致的努力态势
五、健康的文化情趣
六、活动的开展有序和谐
第三节班主任与班级德育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三、班主任在班级进行德育应有的基本把握
四、班主任应重视的素质修养
第十四章学校德育管理
第一节德育的管理性强化
一、德育的管理性强化及意义
二、德育管理的功能
三、德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和激励性强化
一、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强化
二、德育管理的激励性强化
第三节德育意识与德育管理
一、德育意识的基本认知
二、德育意识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应确立的德育意识
第十五章教育爱与德育
第一节教育爱的基本意蕴
一、教育爱的含义及特点
二、教育爱内含的伦理要求及意义
第二节教育爱的育人价值
一、 感化价值
二、 陶冶价值
三、 激励价值
四、和谐师生关系的价值
第三节教育爱应有的实践把握
一、教育爱的人道性
二、教育爱的广泛性
三、教育爱的引导性
四、教育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
五、爱与严的结合性
附文:教育惩罚的现实扭曲及矫正思考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