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青年恋爱心理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233023
  • 1版
  • 148439
  • 41159803-0
  • 平装
  • 16流
  • 2013-10
  • 253
  • 242
  • 法学
  • 社会学
  • C913.1
  • 教育
作者简介
获美国纽约圣罗斯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在青年婚恋教育方面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研究》等。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章,分别为爱情的内涵、男女的差异、恋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恋爱中的性、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惑和健康爱情的心理要素。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恋爱心理学的理论,剖析了恋爱的心理现象与过程,还列举了大量当代青年恋爱的真实案例。为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本书的心理学原理,与恋爱生活的实际相结合,提高处理恋爱问题的综合能力,笔者对每个案例都给予了详细的评析,并且布置了相应的练习和思考任务。
本书既可以作为青年人提升个人恋爱能力的自修材料以及解决恋爱困惑的实践指导,也可以作为高校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教材,还可以供其他咨询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爱情的内涵
  第一节  爱情的产生
    一、爱情的生理基础
    二、爱情的精神基础
    三、爱情的道德基础
  第二节  爱情的结构
    一、激情
    二、亲密
    三、承诺
  第三节  爱情的类型
    一、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类型划分
    二、约翰·艾伦·李的爱情类型划分
  第四节  爱情的属性
    一、激励性
    二、变化性
    三、依赖性
    四、排他性
    五、生理性
  第五节  爱情的发展阶段
    一、“五段”爱情发展阶段论
    二、“四段”爱情承诺阶段论
  第六节  恋爱的价值与意义
    一、满足心灵归属的需要
    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
    三、促进自我认识的发展
    四、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章  男女的差异
  第一节  男女的生理差异
    一、先天喜好
    二、大脑结构
    三、大脑活动
    四、感官特征
  第二节  男女的思维差异
    一、思维的优势
    二、思维的广度
    三、思维的方式
  第三节  男女的心理差异
    一、成就动机
    二、心理需要
    三、情绪反应
    四、压力反应
    五、性格特点
    六、情感需求
    青年恋爱心理学目录
第三章  恋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一节  恋人沟通的错误模式
    一、安抚型沟通
    二、指责型沟通
    三、超理智型沟通
    四、逃避型沟通
  第二节  恋人之间的冲突
    一、冲突的起因
    二、冲突的发展过程
    三、恋人之间的争吵
  第三节  恋人沟通的原则与方法
    一、恋人沟通的基本原则
    二、恋人沟通的有效方法
第四章  恋爱中的性
  第一节  性心理的表现
    一、对性知识发生兴趣
    二、对异性产生爱慕和追求
    三、性欲望和性冲动
    四、性幻想
  第二节  性行为
    一、性行为的程度
    二、性行为的动因
    三、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第五章  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惑
  第一节  择偶的条件
    一、外在条件
    二、内在条件
  第二节  情感的判别
    一、好感
    二、友情
    三、一见钟情
    四、同情
  第三节  他人的看法
    一、旁人的看法
    二、家人的态度
  第四节  恋人的同居
    一、恋人的心理需求
    二、同居的客观分析
  第五节  情侣的空间距离
    一、邻近效应
    二、异地恋爱
  第六节  失恋的经历
    一、失恋的行为表现
    二、失恋的心理反应
    三、失恋的应对策略
第六章  健康爱情的心理要素
  第一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二、自我意识的来源
    三、恋爱中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信心
    一、自信心的含义
    二、自信心的失落
    三、自信心的提升
  第三节  情绪
    一、情绪的三要素
    二、情绪种类的划分
    三、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同理心
    一、同理心的定义
    二、同理心的行为表现
    三、同理心的培养
  第五节  快乐感
    一、快乐的内涵及意义
    二、影响快乐感的心理因素
    三、快乐感的养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