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
¥39.00定价
作者: 唐启盛主编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9787117167567
- 136152
- 16开
- 2012-12
- 308
- 医学
- 临床医学
- R749.705
- 临床医学
内容简介
《焦虑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由唐启盛主编,本书共九章,从焦虑障碍的概述、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临床评估和特殊辅助检查、焦虑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预防与护理、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等方面对焦虑障碍的基础与临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适合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师生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1节 焦虑障碍概述
第2节 焦虑障碍的认识发展史
一、西医学对焦虑障碍的认识发展史
二、中医学对焦虑障碍认识的历史沿革
第3节 焦虑障碍的分类
一、各分类体系中关于焦虑障碍的分类
二、常见的焦虑障碍
第4节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一、概述
二、常见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
第5节 焦虑障碍的社会负担和防治现状
第2章 焦虑障碍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第1节 遗传因素
一、焦虑性人格研究
二、谱系研究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2节 社会心理因素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焦虑障碍发病相关的心理学模型
第3节 神经生物学因素
一、神经递质学说
二、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三、免疫学研究
四、神经内分泌研究
五、神经解剖学和影像学的研究
六、神经电生理研究
七、焦虑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八、其他物质研究
九、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总结
第4节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古代认识
二、现代研究
第3章 临床表现
第1节 常见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惊恐障碍
三、强迫性障碍
四、社交焦虑障碍
五、广场恐怖障碍
六、特殊恐怖障碍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2节 焦虑障碍与其他疾病合病
一、与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合病
二、与躯体疾病合病
第3节 特殊人群的焦虑障碍
一、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二、老年焦虑障碍
三、围经期、围绝经期、妊娠期、围生期和哺乳期妇女焦虑障碍
第4章 临床评估和特殊辅助检查
第1节 临床评估
一、zung焦虑自评量表
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三、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
四、其他量表
第2节 其他辅助检查
一、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三、功能磁共振成像
四、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
第5章 诊断
第1节 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诊断标准
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的诊断标准
三、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R)
中的诊断标准
第2节 鉴别诊断
一、躯体疾病所致焦虑
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焦虑
三、精神分裂症
四、抑郁障碍
五、更年期综合征
六、睡眠障碍
七、躁狂发作
第3节 诊断路径
一、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2010年)
二、加拿大焦虑障碍诊疗指南
第4节 焦虑障碍的中医诊断标准
一、焦虑障碍的中医诊断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焦虑障碍》(2008年)
二、焦虑障碍中医诊断标准的修订
第6章 治疗
第1节 西医治疗
一、治疗目标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策略
四、治疗方案
第2节 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
二、中医心理治疗
第3节 中医治疗
一、古代认识
二、现代研究
三、治疗原则
四、辨治思路
五、分型论治
六、食疗
七、针灸治疗
八、导引治疗
九、推拿手法治疗
第7章 特殊人群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第1节 焦虑抑郁共病
一、概念
二、诊断
三、治疗
第2节 脑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焦虑障碍
一、脑血管病后焦虑
二、颅脑损伤后焦虑
三、帕金森病后焦虑
第3节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4节 老年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5节 围绝经期、围生期焦虑障碍
一、围绝经期焦虑障碍
二、围生期焦虑障碍
第6节 考试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7节 难治性焦虑障碍
一、难治性强迫障碍
二、难治性惊恐障碍
三、难治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8章 预防及护理
第1节 预防措施
一、遗传因素
二、积极预防青少年焦虑障碍
三、女性更年期的保健
四、老年期的保养
五、避免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
六、积极治疗躯体疾病
七、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第2节 护理方法
一、安静舒适的环境
二、家人的理解支持
三、生活护理
四、心理护理
第9章 当前研究热点及难点
第1节 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一、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
二、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三、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候学规律研究
第2节 焦虑障碍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研究
一、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研究现状
二、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研究
第3节 焦虑障碍的影像学研究
第4节 焦虑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第5节 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
第6节 中药抗焦虑的药理机制研究
第7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障碍的思考
一、中西医对焦虑障碍认识的异同
二、中西医治疗的特点及应用
第1节 焦虑障碍概述
第2节 焦虑障碍的认识发展史
一、西医学对焦虑障碍的认识发展史
二、中医学对焦虑障碍认识的历史沿革
第3节 焦虑障碍的分类
一、各分类体系中关于焦虑障碍的分类
二、常见的焦虑障碍
第4节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一、概述
二、常见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
第5节 焦虑障碍的社会负担和防治现状
第2章 焦虑障碍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第1节 遗传因素
一、焦虑性人格研究
二、谱系研究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2节 社会心理因素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焦虑障碍发病相关的心理学模型
第3节 神经生物学因素
一、神经递质学说
二、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三、免疫学研究
四、神经内分泌研究
五、神经解剖学和影像学的研究
六、神经电生理研究
七、焦虑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八、其他物质研究
九、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总结
第4节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古代认识
二、现代研究
第3章 临床表现
第1节 常见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惊恐障碍
三、强迫性障碍
四、社交焦虑障碍
五、广场恐怖障碍
六、特殊恐怖障碍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2节 焦虑障碍与其他疾病合病
一、与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合病
二、与躯体疾病合病
第3节 特殊人群的焦虑障碍
一、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二、老年焦虑障碍
三、围经期、围绝经期、妊娠期、围生期和哺乳期妇女焦虑障碍
第4章 临床评估和特殊辅助检查
第1节 临床评估
一、zung焦虑自评量表
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三、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
四、其他量表
第2节 其他辅助检查
一、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三、功能磁共振成像
四、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
第5章 诊断
第1节 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诊断标准
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的诊断标准
三、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R)
中的诊断标准
第2节 鉴别诊断
一、躯体疾病所致焦虑
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焦虑
三、精神分裂症
四、抑郁障碍
五、更年期综合征
六、睡眠障碍
七、躁狂发作
第3节 诊断路径
一、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2010年)
二、加拿大焦虑障碍诊疗指南
第4节 焦虑障碍的中医诊断标准
一、焦虑障碍的中医诊断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焦虑障碍》(2008年)
二、焦虑障碍中医诊断标准的修订
第6章 治疗
第1节 西医治疗
一、治疗目标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策略
四、治疗方案
第2节 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
二、中医心理治疗
第3节 中医治疗
一、古代认识
二、现代研究
三、治疗原则
四、辨治思路
五、分型论治
六、食疗
七、针灸治疗
八、导引治疗
九、推拿手法治疗
第7章 特殊人群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第1节 焦虑抑郁共病
一、概念
二、诊断
三、治疗
第2节 脑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焦虑障碍
一、脑血管病后焦虑
二、颅脑损伤后焦虑
三、帕金森病后焦虑
第3节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4节 老年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5节 围绝经期、围生期焦虑障碍
一、围绝经期焦虑障碍
二、围生期焦虑障碍
第6节 考试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7节 难治性焦虑障碍
一、难治性强迫障碍
二、难治性惊恐障碍
三、难治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8章 预防及护理
第1节 预防措施
一、遗传因素
二、积极预防青少年焦虑障碍
三、女性更年期的保健
四、老年期的保养
五、避免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
六、积极治疗躯体疾病
七、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第2节 护理方法
一、安静舒适的环境
二、家人的理解支持
三、生活护理
四、心理护理
第9章 当前研究热点及难点
第1节 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一、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
二、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三、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候学规律研究
第2节 焦虑障碍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研究
一、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研究现状
二、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研究
第3节 焦虑障碍的影像学研究
第4节 焦虑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第5节 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
第6节 中药抗焦虑的药理机制研究
第7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障碍的思考
一、中西医对焦虑障碍认识的异同
二、中西医治疗的特点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