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出版社
- 9787308120166
- 45640
- 51153738-3
- 16开
- 2013-09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209.6
- 中文
- 本科
内容简介
张欣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教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新编入门教材,在理清中国现代文学史发生、发展大致背景的前提下将重点放在对不同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与评点上,注意文体的区分和文本的导读,期待对目前大学生远离作品的现状有所改变。
本教程所理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从时间角度切入、以考察“现代史”范围内中国文学史状况的历史学概念,起点为帝制结束、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912年,包含相对独立的两个历史段落。从中国文学史整体观念出发,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然演变与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教程》教学内容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为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在每章后面设计了精当的思考题,并附有相关参考书目。
本教程所理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从时间角度切入、以考察“现代史”范围内中国文学史状况的历史学概念,起点为帝制结束、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912年,包含相对独立的两个历史段落。从中国文学史整体观念出发,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然演变与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教程》教学内容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为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在每章后面设计了精当的思考题,并附有相关参考书目。
目录
绪言
上编
第一章 中华民国与中国新文学
第一节 晚清文学的革新
第二节 晚清“新小说”与民国初期的文学状况
第三节 新文学运动的酝酿与发生、发展
第四节 民国时期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小说(一)
第一节 民国时期短篇小说概况
第二节 鲁迅与新文学初期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沈从文与1930年代的短篇小说
第四节 张爱玲的《传奇》与1940年代的短篇小说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小说(二)
第一节 民国时期长篇小说概况
第二节 老舍、巴金的小说
第三节 茅盾、蒋光慈的左翼小说
第四节 张恨水的小说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小说(三)
第一节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及其他
第二节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第三节 钱钟书的《围城》
第四节 1940年代的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诗歌(一)
第一节 新诗的发生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 郭沫若的《女神》及其他
第三节 徐志摩、闻一多与新月诗派
第四节 戴望舒、卞之琳与何其芳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诗歌(二)
第一节 抗战和战后的新诗
第二节 艾青与“七月诗派”诗人阿垅
第三节 冯至《十四行集》、辛笛《手掌集》与吴兴华
第四节 穆旦、杜运燮、陈敬容
第七章 民国时期的戏剧与电影(一)
第一节 话剧表演与写作的尝试
第二节 独幕剧与丁西林的喜剧
第三节 田汉与洪深的戏剧与电影
第四节 曹禺的多幕剧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戏剧与电影(二)
第一节 中国话剧与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 夏衍与李健吾
第三节 费穆、袁牧之等人的电影
第四节 1940年代的话剧与歌剧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散文(一)
第一节 美文、杂感与报告文学
第二节 鲁迅的“随感录”
第三节 周作人与梁遇春的小品散文
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与郁达夫的散文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散文(二)
第一节 瞿秋白《多余的话》及其他
第二节 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
第三节 林语堂、丰子恺
第四节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下编
第一章 新中国的政治格局与文学状况
第一节 1950—1970年代:大陆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第二节 新时期:大陆文学的复兴
第三节 台、港地区的文学状况
第二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一)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的小说
第二节 路翎、茹志鹃、宗璞、王蒙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孙犁、欧阳山、曲波的“革命史”小说
第四节 赵树理、柳青与周立波的乡村变革小说
第三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二)
第一节 1980年代的小说概况
第二节 汪曾祺、阿城、韩少功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王蒙、张洁、张承志、王安忆的小说
第四节 马原、苏童、刘恒、莫言的小说
第四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三)
第一节 1990年代的小说
第二节 王朔、方方、池莉、刘震云的小说
第三节 贾平凹、张炜、余华的小说
第四节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与陈染、林白、严歌苓的小说
第五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四)
第一节 台、港地区小说的概况
第二节 陈映真、白先勇、黄春明、王祯和的小说
第三节 金庸、古龙的新武侠小说
第四节 刘以鬯、西西、李碧华的小说
第六章 共和国时期的诗歌(一)
第一节 1949—1978年诗歌发展概况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诗
第三节 蔡其矫、穆旦的诗
第四节 食指与其他“北京知青”的诗
第七章 共和国时期的诗歌(二)
第一节 1978年以后的大陆诗歌现象
第二节 艾青、公刘、牛汉、昌耀的诗
第三节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第四节 于坚、海子的诗
第八章 共和国时期的诗歌(三)
第一节 台、港地区诗歌创作
第二节 纪弦、郑愁予、余光中、罗门的诗
第三节 痖弦、洛夫、叶维廉的诗
第九章 共和国时期的戏剧
第一节 共和国时期戏剧概况
第二节 1950、1960年代的戏剧:老舍等
第三节 高行健与1980年代的探索戏剧
第十章 共和国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 共和国时期散文概况
第二节 巴金、孙犁、杨绛的散文
第三节 王小波、史铁生、张承志的散文
第四节 余光中、王鼎钧、张晓风、董桥的散文
参考书目
后记
上编
第一章 中华民国与中国新文学
第一节 晚清文学的革新
第二节 晚清“新小说”与民国初期的文学状况
第三节 新文学运动的酝酿与发生、发展
第四节 民国时期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小说(一)
第一节 民国时期短篇小说概况
第二节 鲁迅与新文学初期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沈从文与1930年代的短篇小说
第四节 张爱玲的《传奇》与1940年代的短篇小说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小说(二)
第一节 民国时期长篇小说概况
第二节 老舍、巴金的小说
第三节 茅盾、蒋光慈的左翼小说
第四节 张恨水的小说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小说(三)
第一节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及其他
第二节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第三节 钱钟书的《围城》
第四节 1940年代的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诗歌(一)
第一节 新诗的发生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 郭沫若的《女神》及其他
第三节 徐志摩、闻一多与新月诗派
第四节 戴望舒、卞之琳与何其芳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诗歌(二)
第一节 抗战和战后的新诗
第二节 艾青与“七月诗派”诗人阿垅
第三节 冯至《十四行集》、辛笛《手掌集》与吴兴华
第四节 穆旦、杜运燮、陈敬容
第七章 民国时期的戏剧与电影(一)
第一节 话剧表演与写作的尝试
第二节 独幕剧与丁西林的喜剧
第三节 田汉与洪深的戏剧与电影
第四节 曹禺的多幕剧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戏剧与电影(二)
第一节 中国话剧与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 夏衍与李健吾
第三节 费穆、袁牧之等人的电影
第四节 1940年代的话剧与歌剧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散文(一)
第一节 美文、杂感与报告文学
第二节 鲁迅的“随感录”
第三节 周作人与梁遇春的小品散文
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与郁达夫的散文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散文(二)
第一节 瞿秋白《多余的话》及其他
第二节 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
第三节 林语堂、丰子恺
第四节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下编
第一章 新中国的政治格局与文学状况
第一节 1950—1970年代:大陆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第二节 新时期:大陆文学的复兴
第三节 台、港地区的文学状况
第二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一)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的小说
第二节 路翎、茹志鹃、宗璞、王蒙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孙犁、欧阳山、曲波的“革命史”小说
第四节 赵树理、柳青与周立波的乡村变革小说
第三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二)
第一节 1980年代的小说概况
第二节 汪曾祺、阿城、韩少功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王蒙、张洁、张承志、王安忆的小说
第四节 马原、苏童、刘恒、莫言的小说
第四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三)
第一节 1990年代的小说
第二节 王朔、方方、池莉、刘震云的小说
第三节 贾平凹、张炜、余华的小说
第四节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与陈染、林白、严歌苓的小说
第五章 共和国时期的小说(四)
第一节 台、港地区小说的概况
第二节 陈映真、白先勇、黄春明、王祯和的小说
第三节 金庸、古龙的新武侠小说
第四节 刘以鬯、西西、李碧华的小说
第六章 共和国时期的诗歌(一)
第一节 1949—1978年诗歌发展概况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诗
第三节 蔡其矫、穆旦的诗
第四节 食指与其他“北京知青”的诗
第七章 共和国时期的诗歌(二)
第一节 1978年以后的大陆诗歌现象
第二节 艾青、公刘、牛汉、昌耀的诗
第三节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第四节 于坚、海子的诗
第八章 共和国时期的诗歌(三)
第一节 台、港地区诗歌创作
第二节 纪弦、郑愁予、余光中、罗门的诗
第三节 痖弦、洛夫、叶维廉的诗
第九章 共和国时期的戏剧
第一节 共和国时期戏剧概况
第二节 1950、1960年代的戏剧:老舍等
第三节 高行健与1980年代的探索戏剧
第十章 共和国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 共和国时期散文概况
第二节 巴金、孙犁、杨绛的散文
第三节 王小波、史铁生、张承志的散文
第四节 余光中、王鼎钧、张晓风、董桥的散文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