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1-0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119608
  • 180825
  • 43152672-2
  • 16开
  • 2011-03
  • 468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209.7
  • 中文
  • 本科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包括文学体制与文学运动、诗歌、中短篇小说等内容。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1949—1962年间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体制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武训传》事件和《红楼梦研究》问题
    第三节 “胡风集团”案
    第四节 “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
    第五节 “新民歌运动”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
    第三节 郭小川、贺敬之
    第四节 闻捷、李季等
    第五节 李瑛、公刘、邵燕祥等
  第三章 中短篇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几部“不合时宜”的中篇小说
    第三节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和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第四节 茹志鹃和孙犁
    第五节 李准和周立波
    第六节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
    第七节 峻青和王愿坚
    第八节 “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
    第九节 短篇历史小说
  第四章 长篇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保卫延安》与《红日》
    第三节 《红旗谱》与《风云初记》
    第四节 《林海雪原》等英雄传奇类小说
    第五节 《青春之歌》
    第六节 《大波》与《六十年的变迁》
    第七节 《三里湾》《创业史》与《山乡巨变》
    第八节 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巴金、冰心、杨朔等人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 徐懋庸和“三家村”的杂文创作
    第四节 刘宾雁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六章 戏剧与电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田汉与《关汉卿》
    第三节 老舍与《茶馆》
    第四节 曹禺、郭沫若
    第五节 历史题材的戏剧与电影
    第六节 现实题材与名著改编
    第七节 《十五贯》与《团圆之后》等新戏曲
  第七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
    第一节 作家的分流与新的文学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相同思维、不同内涵的文学运动
    第三节 不同路径的文学发展
   第四节 香港文学
    第五节 台湾诗歌
    第六节 台湾小说和散文
    第七节 台湾戏剧
第二编 1962—1971年间的文学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两个批示”的问世
    第二节 《纪要》的出笼与“三突出”的产生
    第三节 “样板戏”成为中心
    第四节 鲁迅的符号化
  第九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小说
    第四节 戏剧与电影
  第十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
    第一节 台港文学概况
    第二节 台湾诗歌与散文
    第三节 台港小说
    第四节 台港戏剧
第三编 1971—1978年间的文学
  第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文学创作规范的完成与“写作组”的出现
    第二节 显流与潜流:两种文学流向
  第十二章 作为主潮的“显流文学”
    第一节 叙事模式与抒情模式
    第二节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
  第十三章 “潜流文学”创作
    第一节 隐秘的诗歌与散文写作
    第二节 “手抄本”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第十四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
    第一节 台湾文坛的“乡土文学”及其论争
    第二节 香港文学
    第三节 台湾诗歌
    第四节 台港小说
    第五节 台湾散文
    第六节 台湾戏剧
第四编 1978—1989年间的文学
  第十五章 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流变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萌发与兴盛
    第四节 想象的文化寻根与失落
  第十六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朦胧诗”的崛起与论争
    第三节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及文本特征
    第四节 “归来诗人”的创作
    第五节 美与丑的置换:关于“第三代”诗歌
  第十七章 小说(上)
    第一节 文学新变的滥觞:《班主任》和《伤痕》
    第二节 “归来者”对苦难的记忆与反思
    第三节 对变革现实的介入
    第四节 回到“人”,回到“人性”
    第五节 探寻深入写“人”的新路子
  第十八章 小说(下)
    第一节 叙事技巧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写作
    第三节 叙述方式的实验与游戏
    第四节 几位创作样式复杂的小说家
    第五节 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叙写
    第六节 “农民起义”的宏大叙事
  第十九章 散文
    第一节 悲悼散文与讽喻散文
    第二节 巴金、杨绛、陈白尘
    第三节 冰心、黄裳、孙犁、汪曾祺
    第四节 张洁、王英琦、唐敏、叶梦
    第五节 报告文学的兴盛
  第二十章 戏剧与电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时期话剧
    第三节 新时期电影
    第四节 现代戏曲的成就
  第二十一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
    第一节 台湾文坛现代主义文学之后的多元化
    第二节 香港文学
    第三节 台港诗歌
    第四节 台港小说
    第五节 台港散文
    第六节 台湾戏剧
第五编 1989—2000年间的文学
  第二十二章 20世纪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精神立场的分化与“人文精神”论争
    第二节 “新国学”“后现代”话语及“现代性”话题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面貌
  第二十三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不老的诗人:牛汉与郑敏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长诗
    第四节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第二十四章 小说(上)
    第一节 王朔现象
    第二节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三驾马车”
    第三节 女性写作: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
  第二十五章 小说(下)
    第一节 长篇小说竞写潮
    第二节 陈忠实的《白鹿原》
    第三节 张炜的《九月寓言》与张承志的《心灵史》
    第四节 贾平凹的《废都》与阿来的《尘埃落定》
    第五节 帝王将相的“复辟”
  第二十六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张中行、余秋雨
    第三节 张承志、史铁生、周涛
  第二十七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
    第一节 “新新人类”在台湾文坛的浮现
    第二节 香港文学
    第三节 台湾诗歌
    第四节 台港小说
    第五节 台湾散文
    第六节 台港戏剧
修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