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1756829
- 30247
- 50181019-6
- 2008-05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632.3
- 教师教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凯洛夫教育学的时代宣告终结了。在凯洛夫教育学思想中,没有“课程”的概念,没有“儿童”的地位,更没有“教育民主”的诉求。这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产物。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苏联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了。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界却依然有那么一批忠实的信徒千方百计地维护它。奇怪吗?不奇怪。这是我国教育理论界中某些人守缺抱残、唯我独尊的顽固表现,归根结底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闭关锁国、坐井观天的必然结果。但这是没有出息的。我们需要寻求新的课程发展的逻辑,而这种寻求必须基于“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理念才能走向成功。
《课程的逻辑》系钟启泉教授多年来论述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自选集,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之精粹。针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的教学改革而编写。《课程的逻辑》所收录的学术探讨较为深入,针对性强,将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想养料。
《课程的逻辑》系钟启泉教授多年来论述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自选集,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之精粹。针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的教学改革而编写。《课程的逻辑》所收录的学术探讨较为深入,针对性强,将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想养料。
目录
引言
上编 创新课程文化
1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一、建设新的编审队伍和教科书系列
二、基于专业对话的话语系统的变革
三、实现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型
3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
一、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
二、新课程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
三、我国的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人员、技术,但更缺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四、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准备和配套经费的支撑
4 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检视课程思潮的一种视角
一、从“实质训练说”向“形式训练说”的回归:新形式训练说
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直接体验说
三、从“线性模式”向“非线性模式”的转向:课程模式说
5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
二、“素质价值”与课程标准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视点
6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7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
一、学科与科学
二、学科论的对立与“学科统整”
三、“学科统整”的源流
四、“学科统整”的实践
8 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一、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二、理科课程构成:分科与综合
三、理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
9 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
一、探究学习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二、探究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
三、探究过程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价值
10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三、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行动研究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潜力与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
12 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双重课程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则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14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一、从知识隐喻看知识特质
二、舞蹈说及其教学论含义
三、知识说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15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
一、从个人建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
二、知识的社会建构与教学创新
16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二、对话与文本:“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构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17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18 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一、从“行为主义”到“活动理论”
二、教学的“活动理论”的发展及其关键概念
三、教学的“活动理论”:实践“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19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20 “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
一、何谓“学习课题”
二、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21 从“合科教学”到“综合教学”
——日本合科教学的源与流
一、日本合科教学的传统与发展
二、综合教学的流派
三、“综合学习”的发展与评议
22 创新教学,决战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决战课堂的召唤与教师文化的创造
23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
一、教材的性质及其定位
二、教材的历史演进与两种教材功能观的分野
三、科学教材观与教材创新
24 “教学评价”议
一、教学与教学评价
二、现行评价方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25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质
二、教育评价观的转换与档案袋评价
三、档案袋评价与“7P模式”
26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
一、是非曲直谁评说
二、社会责任岂能忘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
原出处一览
上编 创新课程文化
1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一、建设新的编审队伍和教科书系列
二、基于专业对话的话语系统的变革
三、实现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型
3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
一、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
二、新课程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
三、我国的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人员、技术,但更缺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四、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准备和配套经费的支撑
4 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检视课程思潮的一种视角
一、从“实质训练说”向“形式训练说”的回归:新形式训练说
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直接体验说
三、从“线性模式”向“非线性模式”的转向:课程模式说
5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
二、“素质价值”与课程标准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视点
6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7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
一、学科与科学
二、学科论的对立与“学科统整”
三、“学科统整”的源流
四、“学科统整”的实践
8 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一、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二、理科课程构成:分科与综合
三、理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
9 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
一、探究学习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二、探究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
三、探究过程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价值
10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三、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行动研究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潜力与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
12 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双重课程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则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14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一、从知识隐喻看知识特质
二、舞蹈说及其教学论含义
三、知识说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15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
一、从个人建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
二、知识的社会建构与教学创新
16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二、对话与文本:“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构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17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18 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一、从“行为主义”到“活动理论”
二、教学的“活动理论”的发展及其关键概念
三、教学的“活动理论”:实践“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19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20 “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
一、何谓“学习课题”
二、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21 从“合科教学”到“综合教学”
——日本合科教学的源与流
一、日本合科教学的传统与发展
二、综合教学的流派
三、“综合学习”的发展与评议
22 创新教学,决战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决战课堂的召唤与教师文化的创造
23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
一、教材的性质及其定位
二、教材的历史演进与两种教材功能观的分野
三、科学教材观与教材创新
24 “教学评价”议
一、教学与教学评价
二、现行评价方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25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质
二、教育评价观的转换与档案袋评价
三、档案袋评价与“7P模式”
26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
一、是非曲直谁评说
二、社会责任岂能忘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
原出处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