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388872
- 1版
- 373899
- 48251550-9
- 16开
- 2021-07
- 177
- 134
- 艺术学
- 设计学
- ①J06
- 艺术设计类
- 本科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一、造型设计基础学习的目的及意义2
二、造型设计基础的内容设置2
三、造型设计基础的学习方法3
四、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5
五、设计思维与表达8
第二章 形态
第一节形态的概念12
第二节形态的要素与分类13
一、形态的要素13
二、点、线、面、体及其表现力14
三、形态的分类23
第三章 形态与空间
第一节空间的虚与实32
一、空间32
二、空间感33
三、量感35
第二节积极形态和消极形态35
第三节心理空间与视觉空间36
一、心理深度与视错觉36
二、视觉空间感37
三、视觉空间感的基本特点37
第四节关于空间的体验练习38
一、关于空间的体验与空间感的练习38
二、限定空间内的练习41
第四章 材料
第一节材料与材质43
一、材料的概念43
二、材质43
三、材质的类别44
第二节材质的属性46
一、材质的物理属性47
二、材质的化学属性47
第三节材料的体验48
第四节材料的质感与肌理51
一、材料的质感51
二、材料的肌理53
三、肌理与质地54
第五节肌理在造型设计中的作用55
一、肌理可以增强形态的量感55
二、肌理可以丰富形态的表情56
三、肌理的信息传达功能56
第五章 材料与形态
第一节机能与形态59
一、机能59
二、形态与机能59
第二节力与构造63
一、力与变形64
二、材料的连接69
第三节结构与形态72
一、桁架结构72
二、折叠结构75
三、填充结构80
四、膜结构82
五、弹力结构83
六、堆积结构85
七、拱形结构86
八、曲面与贝壳面结构87
第四节材料的连接练习88
一、线材的搭接88
二、纸张的连接结构89
三、几何形体的连接91
四、材质与连接方式92
第六章 形态的创造及其方法
第一节形态创造的途径102
一、从破坏到创造102
二、力感形态的生成104
三、不同材质的形态109
四、不同材型的形态110
五、自然形态的探取111
第二节形态的语义113
一、形态语义的含义及意义113
二、形态语义的功能115
第三节形态的过渡与契合118
一、形态的过渡118
二、形态的契合120
第四节形体的分割与展开122
一、从平面到立体122
二、立方体的分割122
三、立方体的展开125
四、在立方体展开图中寻找新形态126
五、形态的模块化组合与排列127
六、联想—从基础练习到设计的尝试129
参考文献134
一、造型设计基础学习的目的及意义2
二、造型设计基础的内容设置2
三、造型设计基础的学习方法3
四、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5
五、设计思维与表达8
第二章 形态
第一节形态的概念12
第二节形态的要素与分类13
一、形态的要素13
二、点、线、面、体及其表现力14
三、形态的分类23
第三章 形态与空间
第一节空间的虚与实32
一、空间32
二、空间感33
三、量感35
第二节积极形态和消极形态35
第三节心理空间与视觉空间36
一、心理深度与视错觉36
二、视觉空间感37
三、视觉空间感的基本特点37
第四节关于空间的体验练习38
一、关于空间的体验与空间感的练习38
二、限定空间内的练习41
第四章 材料
第一节材料与材质43
一、材料的概念43
二、材质43
三、材质的类别44
第二节材质的属性46
一、材质的物理属性47
二、材质的化学属性47
第三节材料的体验48
第四节材料的质感与肌理51
一、材料的质感51
二、材料的肌理53
三、肌理与质地54
第五节肌理在造型设计中的作用55
一、肌理可以增强形态的量感55
二、肌理可以丰富形态的表情56
三、肌理的信息传达功能56
第五章 材料与形态
第一节机能与形态59
一、机能59
二、形态与机能59
第二节力与构造63
一、力与变形64
二、材料的连接69
第三节结构与形态72
一、桁架结构72
二、折叠结构75
三、填充结构80
四、膜结构82
五、弹力结构83
六、堆积结构85
七、拱形结构86
八、曲面与贝壳面结构87
第四节材料的连接练习88
一、线材的搭接88
二、纸张的连接结构89
三、几何形体的连接91
四、材质与连接方式92
第六章 形态的创造及其方法
第一节形态创造的途径102
一、从破坏到创造102
二、力感形态的生成104
三、不同材质的形态109
四、不同材型的形态110
五、自然形态的探取111
第二节形态的语义113
一、形态语义的含义及意义113
二、形态语义的功能115
第三节形态的过渡与契合118
一、形态的过渡118
二、形态的契合120
第四节形体的分割与展开122
一、从平面到立体122
二、立方体的分割122
三、立方体的展开125
四、在立方体展开图中寻找新形态126
五、形态的模块化组合与排列127
六、联想—从基础练习到设计的尝试129
参考文献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