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20-0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组织管理十大经典理论:解读与应用》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282749
  • 1-1
  • 301640
  • 43224747-6
  • 16开
  • 2020-07
  • 202
  • 152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C936
  • 各专业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作者简介
徐世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主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讲的博士生课程为管理理论的构建,主讲的硕士生课程为管理学研究方法,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等。研究方向为领导与员工绩效行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在《心理学报》、《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以及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9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做任何管理学研究,理论都是绕不开的。本书对组织管理领域十个仍然活跃于学术争论前沿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与评价。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十章,分别对应特质激发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情感事件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不确定管理理论、资源保存理论、道德补偿理论、AMO模型、资源基础观、资源依赖理论,每章均包含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以及对理论的评价与反思四大部分。
本书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使用,也适合有兴趣进行管理学研究的读者阅读参考。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国内学者掌握和吸收西方组织管理领域的经典与前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开发新的理论。
目录
绪论 如何认识理论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二、理论及与其有关的概念族
三、判断理论好坏的四个标准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五、理论开发的两个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1章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个性决定命运——特质激发理论的回答
一、特质激发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特质激发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特质激发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特质激发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是心随境转,还是禀性难移——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选择
一、不破不立——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态度能够决定一切吗——情感事件理论的回答
一、“ 工作态度” 的定义与生成——情感事件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情感事件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事件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情感事件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因擅长而喜欢,还是因喜欢而擅长——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缘起——还是要从态度说起
二、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计划行为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公平总是那么重要吗——不确定管理理论的回答
一、不确定管理理论的起源——从公平说起
二、人们何时关心公平——不确定管理理论的看法
三、不确定管理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不确定管理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我们为什么会 “压力山大” ——资源保存理论的解释
一、资源保存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资源保存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资源保存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资源保存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徘徊在魔鬼与天使之间——道德补偿理论对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道德补偿理论产生的背景——道德选择的理性与直觉性
二、道德补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道德补偿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道德补偿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能够促进企业绩效——AMO模型的回答
一、AMO模型产生的背景
二、AMO模型的主要内容
三、AMO模型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AMO 模型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章 空气与翅膀哪个能让鸟儿飞起来——资源基础观的选择
一、片面深刻所引发的强烈反弹——资源基础观产生的背景
二、资源基础观的主要内容
三、资源基础观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资源基础观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10章 企业做好自己就能成功吗——资源依赖理论的答案
一、资源依赖理论产生的背景——对环境作用的重视
二、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内容——四个概念、八个观点
三、资源依赖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资源依赖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我们是否应该改变现有学术活动的 “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