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变化及效应 / 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丛书
作者: 傅伯杰等
出版时间:2019-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29654
- 1版
- 296815
- 46254378-6
- 精装
- 16开
- 2019-12
- 760
- 492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类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及其关键过程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规律,浓缩了近30 年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我国在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和最新进展。本书内容全面,数据翔实,资料丰富,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生及科研人员了解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整体状况,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前辅文
第1章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1.1 自然环境与历史演变
1.1.1 地貌
1.1.2 气候
1.1.3 土壤
1.2 生态系统分类与分布
1.2.1 中国生态系统分类
1.2.2 中国生态系统的分布
1.3 生态系统干扰与恢复
1.3.1 生态系统干扰
1.3.2 生态系统恢复
1.4 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
1.4.1 以物种为目标的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1.4.2 以生态系统为目标的管理
1.4.3 宏观生态系统管理
1.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机制
2.1 中国土地覆被的现状
2.1.1 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2.1.2 中国土地覆被格局
2.2 中国土地覆被的区域变化格局与特点
2.2.1 中国人工表面变化格局与特点
2.2.2 中国水面变化格局与特点
2.2.3 “胡焕庸线”东、西部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2.3 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变化趋势
3.1 国内外进展
3.1.1 总辐射
3.1.2 紫外辐射
3.1.3 光合有效辐射
3.2 地表能量平衡数据重构方法
3.2.1 观测数据与方法
3.2.2 太阳总辐射历史数据的重构
3.2.3 紫外辐射历史数据的重构
3.2.4 光合有效辐射历史数据的重构
3.3 近十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特征
3.3.1 近十年CERN 总辐射的变化特征
3.3.2 近十年CERN 紫外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
3.4 中国能量平衡长期变化特征
3.4.1 不同区域紫外辐射长期时空演变特征
3.4.2 不同区域光合有效辐射长期时空演变特征
3.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分状况及变化特征
4.1 陆地生态系统水分要素联网观测
4.1.1 CERN 陆地生态系统水分要素长期联网观测概况
4.1.2 基于CERN 台站的水分要素短期联网观测研究
4.2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同位素变化特征
4.2.1 典型生态系统水δD 和δ18O 的分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2.2 液相与气相水δD 和δ18O 的观测技术
4.2.3 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δD 和δ18O 变化特征
4.2.4 典型生态系统茎秆水δD 和δ18O 变化特征
4.2.5 典型生态系统叶片水δD 和δ18O 变化特征
4.2.6 典型生态系统大气水汽δD 和δ18O 变化特征
4.3 典型区域水分状况及蒸散分布特征
4.3.1 典型区域水分状况
4.3.2 典型区域蒸散时空变异规律
4.4 典型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
4.4.1 全国尺度土壤水分演变及其区域差异
4.4.2 北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4.3 典型黄土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4.4.4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4.5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4.6 南方红壤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5 典型生态系统水化学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
4.5.1 典型生态系统水体pH 和矿化度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
4.5.2 典型生态系统水体总氮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
4.5.3 典型生态系统水体总磷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
4.5.4 典型生态系统水体硝酸盐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
4.5.5 典型生态系统水体硝酸盐来源特征与区域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变化特征
5.1 中国土壤养分长期变化
5.1.1 土壤养分概念
5.1.2 中国不同土壤区域的土壤养分特征
5.1.3 中国典型生态类型区土壤养分变化
5.2 中国农田土壤肥力质量变化趋势
5.2.1 黑土区土壤肥力变化
5.2.2 黄淮海区域土壤肥力变化
5.2.3 长江中下游土壤肥力变化
5.3 中国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
5.3.1 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循环
5.3.2 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
5.4 中国土壤污染特征
5.4.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5.4.2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5.5 中国土壤酸化趋势及驱动因子
5.5.1 中国耕地土壤酸化趋势
5.5.2 经济作物及林果种植土壤酸化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现状及变化特征
6.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空间格局
6.1.1 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
6.1.2 中国植被区划及分区主要特征
6.2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与特征
6.2.1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植被长期监测
6.2.2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特征
6.3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特征
6.3.1 典型生态系统植物物种丰富度大小
6.3.2 典型生态系统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变化
6.3.3 典型生态系统植物物种丰富度年际变化
6.4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时空格局
6.4.1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的大小
6.4.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的空间分布
6.4.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的时间动态
6.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氮水通量空间格局及其变异机制
7.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及科学目标
7.1.1 ChinaFLUX 的创建
7.1.2 ChinaFLUX 的发展历程
7.1.3 ChinaFLUX 的科学目标
7.2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7.2.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和总碳储量
7.2.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
7.2.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7.3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7.3.1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空间格局
7.3.2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7.3.3 气候因素控制碳通量空间格局的生物地理学机制
7.3.4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空间评估
7.4 陆地生态系统水通量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7.4.1 水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4.2 水通量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4.3 水通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7.5 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通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7.5.1 基于CERN 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的联网观测
7.5.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湿)氮沉降通量的格局与组成
7.5.3 大气氮素湿沉降通量的影响因子
7.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物候变化特征
8.1 物候的区域分异
8.2 物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8.2.1 地面物候变化
8.2.2 遥感物候变化
8.3 物候变化的未来趋势
8.4 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
8.4.1 温度敏感度随时间的变化
8.4.2 温度敏感度的种间差异
8.4.3 温度敏感度的空间格局
8.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
9.1 国际上重要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9.1.1 全球森林监测网络(ForestGEO)
9.1.2 热带生态评估与监测网络(TEAM)
9.1.3 泛欧洲森林监测网络(PEFMN)
9.1.4 亚马孙森林清查网络(RAINFOR)
9.1.5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
9.2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研究进展
9.2.1 局地因素
9.2.2 区域因素
9.3 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进展
9.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中国淡水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10.1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概况
10.1.1 河流
10.1.2 湖泊
10.2 淡水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10.3 淡水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
10.3.1 水生动物的濒危现状
10.3.2 水生植被的退化
10.4 湖泊水环境质量变化与生态灾害
10.4.1 富营养化
10.4.2 蓝藻水华
10.4.3 蓝藻水华引发的水污染事件
10.4.4 有毒蓝藻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0.5 水生态修复与物种保护
10.5.1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10.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参考文献
第11章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11.1 近海生态环境特征
11.1.1 近海营养盐分布特征
11.1.2 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11.1.3 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特征
11.2 近海生态灾害
11.2.1 赤潮灾害
11.2.2 绿潮灾害
11.2.3 水母灾害
11.3 近海生态系统变化趋势
11.3.1 近海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11.3.2 近海生态灾害的演变趋势
参考文献
第12章 中国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12.1 城市生态系统格局及其演变
12.1.1 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格局及其演变
12.1.2 中国典型城市生态系统格局及其演变
12.2 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征
12.2.1 中国城市植物多样性特征
12.2.2 中国城市鸟类多样性特征
12.3 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
12.3.1 中国城市热岛效应特征
12.3.2 中国城市面源污染特征
12.3.3 城市土壤污染
12.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3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
13.1 评估的概念框架
1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特色
1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3.2.2 指标体系的特色
13.3 评估指标体系
13.3.1 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
13.3.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13.4 评估方法
13.4.1 基于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13.4.2 Meta 分析
13.4.3 模拟模型
13.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4章 中国生态系统格局与服务的特征和变化
14.1 生态系统格局与变化
14.1.1 全国生态系统格局
14.1.2 全国生态系统格局变化
14.2 生态系统质量与变化
14.2.1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及变化
14.2.2 灌丛生态系统质量及变化
14.2.3 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变化
14.2.4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变化
14.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变化
14.3.1 食物生产
14.3.2 水源涵养
14.3.3 生物多样性保护
14.3.4 土壤保持
14.3.5 防风固沙
14.3.6 洪水调蓄
14.3.7 碳固定
14.3.8 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14.4 生态问题特征与变化
14.4.1 土壤侵蚀
14.4.2 土地沙化
14.4.3 石漠化
14.4.4 生态系统退化
14.5 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14.5.1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面临的问题
14.5.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15章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管理
15.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资源体系建设
15.1.1 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概述
15.1.2 CERN 数据概况及特点
15.1.3 生态系统长期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
15.1.4 其他数据库建设进展与成效
15.2 基于云计算的生态系统网络科研信息化环境建设
15.2.1 生态网络云平台概述
15.2.2 生态网络云平台架构
15.2.3 生态网络云基础设施建设
15.3 生态网络模型数据同化系统及其应用
15.3.1 生态网络模型数据同化系统概述
15.3.2 生态网络模型数据同化系统的应用案例
15.4 生态信息共享服务和传播
15.4.1 CERN 信息共享服务框架
15.4.2 CERN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发展历程
15.4.3 CERN 信息共享服务与传播实践
15.4.4 CERN 信息共享服务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