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7-09-2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环境地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220681
  • 1
  • 89808
  • 0045153595-9
  • 平装
  • 16开
  • 2007-09-21
  • 550
  • 447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2章,第1章重点讲述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地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科体系;第2章讲述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太阳系、地球月球的运动,地球环境系统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化,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第3、4、5、6、7、8章分别讲述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慧圈子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还有人类活动对这些圈层子系统的影响;第9、10章分别叙述了地球环境系统中自然资源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11章讲述了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类型及其主要驱动力,以及碳、氮、磷、硫、微量养分和有毒有害物的循环过程及其特征;第12章介绍了环境地学调查、环境监测基础、环境制图技术与方法,以及遥感技术在环境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生态类各专业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本科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土地开发整理、资源科学、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环境地学总论
  1.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1.1 环境的概念
   1.1.2 环境的组成
   1.1.3 环境的特征
   1.1.4 环境的类型
   1.1.5 环境问题
  1.2 环境地学
   1.2.1 环境地学的概念
   1.2.2 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1.3 环境地学的研究方法
   1.3.1 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
   1.3.2 实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1.3.3 数理统计与EGIS在环境地学中的应用
   1.3.4 遥感技术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1.4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2章 地球环境系统
  2.1 地球环境系统的外围空间———太阳系
   2.1.1 太阳系概况
   2.1.2 太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2.1.3 行星及其运动
   2.1.4 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
  2.2 地球月球系统及其运动
   2.2.1 月球概况
   2.2.2 地球自转
   2.2.3 地球公转
  2.3 地球环境系统及其演化
   2.3.1 地球环境系统概况
   2.3.2 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
   2.3.3 地核和地幔系统
   2.3.4 地球表层系统
   2.3.5 地球演化
  2.4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
   2.4.1 物质形态、结构与质量
   2.4.2 能量形态与质量
   2.4.3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2.4.4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一般规律
  2.5 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5.1 人类是地球环境系统演化的产物
   2.5.2 人类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
   2.5.3 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3章 大气圈子系统
  3.1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结构
   3.1.1 大气圈的组成
   3.1.2 大气要素
   3.1.3 大气圈的层结
  3.2 大气圈中的能量
   3.2.1 太阳辐射能
   3.2.2 地表辐射平衡
   3.2.3 气温场
   3.2.4 气压场
  3.3 大气运动
   3.3.1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3.3.2 大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3.3 大气环流
   3.3.4 蒸发与凝结
   3.3.5 大气降水
  3.4 天气与气候
   3.4.1 天气系统
   3.4.2 气候系统
  3.5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3.5.1 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
   3.5.2 大气污染
   3.5.3 臭氧层耗损
   3.5.4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
   3.5.5 城市小气候
  3.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4章 水圈子系统
  4.1 水圈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化
   4.1.1 水圈概念
   4.1.2 水圈的组成及其特征
   4.1.3 水分循环
   4.1.4 流域及其水量平衡
  4.2 陆地水系统与湿地
   4.2.1 河流
   4.2.2 产流与面源扩散
   4.2.3 湖泊与沼泽
   4.2.4 地下水
  4.3 海洋
   4.3.1 海水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4.3.2 海水的运动
   4.3.3 厄尔尼诺现象
   4.3.4 海洋生物生活环境分区
  4.4 冰川与冻土系统———冰冻圈
   4.4.1 冰冻圈的概念
   4.4.2 冰冻圈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4.4.3 极地冰芯研究概况
   4.4.4 冰冻圈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概况
  4.5 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
   4.5.1 对地表水循环的大气条件影响
   4.5.2 对地表水量进行人为再分配
   4.5.3 对水体的人为污染
   4.5.4 超采地下水资源
   4.5.5 人类活动引起的湿地退化
   4.5.6 水环境净化与修复技术
  4.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5章 岩石圈子系统
  5.1 岩石圈概况
   5.1.1 大陆漂移学说
   5.1.2 海底扩张学说
   5.1.3 板块构造学说
   5.1.4 岩石圈上部———地壳
  5.2 岩石圈的组成
   5.2.1 地壳的化学元素丰度
   5.2.2 主要矿物
   5.2.3 主要岩石类型
  5.3 岩石圈运动与演化历史
   5.3.1 构造运动简介
   5.3.2 岩层产状、褶皱与断层
   5.3.3 生物化石与生物层序律
   5.3.4 地壳演化简史
  5.4 岩石圈的形态———构造地貌
   5.4.1 地壳运动与地貌发育
   5.4.2 构造地貌的类型
  5.5 岩石圈的形态———外营力地貌
   5.5.1 地貌外营力
   5.5.2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5.5.3 河流地貌
   5.5.4 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5.5.5 风沙作用与风沙地貌
   5.5.6 黄土地貌
   5.5.7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5.5.8 冻融作用与冻土地貌
   5.5.9 海岸地貌
  5.6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5.6.1 驱动岩石圈表面变化的人为活动
   5.6.2 人为作用驱动力形成的地貌类型
   5.6.3 人类活动改变了区域地貌发育的方向
   5.6.4 人类改变区域地貌发育的速率
  5.7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6章 土壤圈子系统
  6.1 土壤与土壤圈
   6.1.1 土壤的概念
   6.1.2 土壤剖析
   6.1.3 土壤圈在地球环境系统中的作用
   6.1.4 土壤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6.2 土壤矿物
   6.2.1 原生矿物
   6.2.2 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
   6.2.3 土壤次生矿物
   6.2.4 土壤化学元素组成
  6.3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6.3.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6.3.2 土壤腐殖质
   6.3.3 土壤生物
  6.4 土壤流体组分
   6.4.1 土壤空气来源和组成
   6.4.2 土壤热量状况
   6.4.3 土壤温度状况
   6.4.4 土壤溶液
   6.4.5 土壤理化特性
  6.5 土壤发生过程与土壤分类
   6.5.1 成土因素学说
   6.5.2 土壤形成过程
   6.5.3 土壤分类简介
  6.6 人类活动对土壤圈的影响
   6.6.1 人类活动与土壤的相互关系
   6.6.2 土壤健康评价
   6.6.3 土壤退化及其防治技术
   6.6.4 土壤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6.7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7章 生物圈子系统
  7.1 生物圈的概况
   7.1.1 生物圈的概念
   7.1.2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7.2 生物圈的组成
   7.2.1 生物分类简介
   7.2.2 生物与环境
   7.2.3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7.2.4 生物的适应性和指示现象
  7.3 生物圈的空间结构
   7.3.1 生态系统
   7.3.2 生态系统类型
   7.3.3 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
  7.4 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7.4.1 生物圈的化学组成
   7.4.2 生物圈中化学循环的特征
   7.4.3 生物圈中能量流过程
   7.4.4 生物圈的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布
  7.5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7.5.1 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7.5.2 生物多样性变化
   7.5.3 生物多样性保育
   7.5.4 生物侵入及其防治对策
  7.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8章 智慧圈子系统
  8.1 智慧圈及其发展演化
   8.1.1 智慧圈的概念
   8.1.2 智慧圈的形成与发展
   8.1.3 智慧圈的组成
  8.2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8.2.1 农业生产的特征
   8.2.2 农业生产对农用地环境的影响
   8.2.3 农业生产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8.3 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8.3.1 工业生产的特征
   8.3.2 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8.4 采掘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8.4.1 采掘业生产的特征
   8.4.2 采掘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8.5 交通业对环境的影响
   8.5.1 交通业生产的特征
   8.5.2 交通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8.6 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8.6.1 能源的概念
   8.6.2 能源使用及其环境影响
  8.7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8.7.1 世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简介
   8.7.2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8.8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8.8.1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8.8.2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8.8.3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8.4 人类社会发展的“B模式”
  8.9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9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资源
  9.1 自然资源类型及特征
   9.1.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9.1.2 自然资源的特性
  9.2 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2.1 土地资源概念
   9.2.2 土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9.2.3 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2.4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
   9.2.5 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
   9.2.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9.3 水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3.1 水资源概念
   9.3.2 全球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9.3.3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9.4 生物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4.1 生物资源概念
   9.4.2 生物资源对污染物的吸收与积累
   9.4.3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管护
  9.5 矿产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5.1 矿产资源概念
   9.5.2 矿产资源的分类
   9.5.3 矿产资源及其环境污染
  9.6 能源安全状况
   9.6.1 全球能源安全状况
   9.6.2 中国能源安全状况
  9.7 旅游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9.7.1 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9.7.2 旅游资源的类型
   9.7.3 旅游活动及其环境影响
  9.8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10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灾害
  10.1 自然灾害概述
   10.1.1 自然灾害概念
   10.1.2 自然灾害的特征
  10.2 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
   10.2.1 火山灾害
   10.2.2 地震灾害
   10.2.3 滑坡和崩塌
   10.2.4 泥石流
  10.3 气象水文灾害及其环境影响
   10.3.1 旱灾
   10.3.2 洪涝灾害
   10.3.3 沙尘暴
  10.4 土壤与生物灾害及其环境影响
   10.4.1 土地荒漠化
   10.4.2 森林火灾
   10.4.3 农业病虫害
  10.5 海洋灾害及其环境影响
   10.5.1 台风灾害
   10.5.2 海啸与风暴潮灾害
   10.5.3 赤潮灾害
  10.6 中国自然灾害特征
   10.6.1 自然灾害对社会危害严重
   10.6.2 灾害种类多,各类灾害的危险性均在增长
   10.6.3 灾害链发性和群发性强,群灾共聚危害严重
   10.6.4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10.7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11章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1 物质循环过程概述
   11.1.1 物质循环过程的类型
   11.1.2 物质循环过程的驱动力
   11.1.3 物质循环与循环经济
  11.2 碳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2.1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碳素
   11.2.2 碳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3 氮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3.1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氮素
   11.3.2 氮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4 磷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4.1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磷素
   11.4.2 磷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5 硫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5.1 地球环境系统中的硫素
   11.5.2 硫循环及其环境效益
  11.6 微量营养元素循环
   11.6.1 微量营养元素循环的特征
   11.6.2 碘循环异常与地方性甲状腺肿4
   11.6.3 氟循环异常与地方性氟病
   11.6.4 硒循环异常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11.7 有毒有害物循环
   11.7.1 有毒有害物循环的特点
   11.7.2 重(类)金属元素循环
   11.7.3 放射性核素循环
  11.8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12章 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
  12.1 环境地学野外调查基础
   12.1.1 地形图概况
   12.1.2 地形图的野外使用
   12.1.3 环境背景调查与记录
  12.2 环境监测基础
   12.2.1 物理与化学监测
   12.2.2 生物监测
   12.2.3 环境样品采集点的设置
  12.3 环境制图基础
   12.3.1 环境地图的表示方法
   12.3.2 环境地图的成图过程
   12.3.3 环境地图的底图与编绘
   12.3.4 数字环境制图简介
  12.4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2.4.1 环境遥感概况
   12.4.2 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方法
   12.4.3 环境遥感数据自动识别方法
  12.5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