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 / 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短学时系列教材
作者: 蒋文举
出版时间:2020-04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35808
- 2版
- 296291
- 46251726-9
- 平装
- 异16开
- 2020-04
- 450
- 350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类
- 本科
本书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短学时系列教材之一,是为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编写的应用型教材,适合32~51学时的教学。
本书第二版继承和发扬了第一版的优势,比较系统、简明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基本原理、各种工程途径、主要设备及部分典型工艺。全书分为十二章,选取目前成熟的常用技术为主,以其基本原理为起点,强调工程设计方法和设备选型,突出工程应用,着重补充了能体现大气污染控制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技术,并精选和更新了部分工程实例,特别新增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调控一章,以满足我国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前辅文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大气污染及其影响
一、 大气的结构及组成
二、 大气污染
三、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四、 大气污染的影响
五、 全球性大气污染
第二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策略
一、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
二、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
第三节 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及标准
一、 大气污染防治法
二、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三、 空气质量指数
习题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一节 燃料
一、 燃料的分类
二、 燃料的成分
三、 燃料的发热量
第二节 燃料的燃烧
一、 燃烧过程
二、 燃烧的基本条件
三、 燃料燃烧的空气量
四、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第三节 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一、 烟气量计算
二、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第四节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一、 燃烧过程中硫氧化物的生成与控制
二、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控制
三、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四、 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第五节 机动车污染与控制
一、 汽油车污染与控制
二、 柴油车污染与控制
三、 新型动力车
四、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习题
第三章 大气污染控制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气体的物理性质
一、 气体状态方程
二、 气体的湿度
三、 气体的密度
四、 气体的比热容
五、 气体的黏度
第二节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一、 物料衡算
二、 热量衡算
第三节 颗粒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 粒径
二、 粒径分布的表示方法
三、 粒径分布函数
第四节 粉尘颗粒的物理性质
一、 密度
二、 比表面积
三、 颗粒的润湿性
四、 颗粒的荷电性与导电性
五、 颗粒的休止角
六、 颗粒的黏附性
七、 颗粒群的爆炸性
第五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一、 流体阻力
二、 受外力作用的球形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三、 重力沉降
四、 离心沉降
五、 静电沉降
六、 惯性沉降
七、 扩散沉降
第六节 净化装置的性能
一、 处理气体量
二、 压降
三、 净化效率
习题
第四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
第一节 机械式除尘器
一、 重力沉降室
二、 惯性除尘器
三、 旋风除尘器
第二节 湿式除尘器
一、 湿式除尘原理
二、 湿式除尘器分类和性能
三、 喷雾塔洗涤器
四、 旋风洗涤器
五、 自激喷雾洗涤器
六、 文丘里洗涤器
七、 湿式除尘器的设计
第三节 电除尘器
一、 电除尘的工作原理
二、 电晕放电
三、 粒子荷电
四、 粒子的捕集
五、 电除尘器的类型和结构
六、 电除尘器的设计和选型
第四节 过滤式除尘器
一、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二、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三、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四、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
第五节 除尘器的选择
一、 除尘器选择的原则
二、 常用除尘器性能比较
习题
第五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一节 吸收平衡
一、 物理吸收平衡
二、 化学吸收平衡
第二节 吸收速率
一、 物理吸收速率
二、 化学吸收速率
第三节 吸收设备与设计
一、 吸收设备
二、 吸收设备的选择
三、 吸收设备设计
第四节 吸收工艺的配置
一、 吸收剂的选择
二、 工艺流程设置中的其他问题
第五节 吸收净化法的应用
一、 吸收法净化含二氧化硫废气
二、 吸收法净化含氮氧化物废气
三、 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
习题
第六章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一节 吸附及吸附剂
一、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二、 吸附剂的选择原则及工业吸附剂
第二节 吸附机理
一、 吸附平衡
二、 吸附速率
第三节 吸附装置及工艺
一、 吸附装置
二、 吸附工艺
三、 变压吸附工艺
四、 吸附剂再生
第四节 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一、 固定床吸附过程的分析
二、 固定床吸附器计算
第五节 吸附净化法的应用
一、 吸附法净化含氮氧化物废气
二、 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
三、 吸附法净化含二氧化硫废气
习题
第七章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一节 催化作用和催化剂
一、 催化作用
二、 催化剂
第二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及速率方程
一、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二、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三、 总反应速率方程式
第三节 催化反应器及其设计
一、 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分类及选择
二、 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三、 固定床的压力降计算
第四节 影响催化转化的因素
一、 温度
二、 空速
三、 操作压力
四、 废气的初始组成
第五节 催化转化法的应用
一、 催化法净化含二氧化硫废气
二、 催化法净化汽车尾气
三、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净化含氮氧化物废气
四、 催化氧化法处理石油炼厂硫化氢尾气并回收硫
习题
第八章 生物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一节 废气生物处理原理
一、 基本原理
二、 废气生物处理的微生物
三、 生物净化反应器
第二节 影响生物净化废气的主要因素
一、 填料
二、 温度
三、 pH
四、 溶解氧
五、 湿度
第三节 生物法净化废气的工艺及设计
一、 生物洗涤法
二、 生物过滤法
三、 生物滴滤法
第四节 生物净化法的应用
一、 生物洗涤法的应用
二、 生物过滤法的应用
三、 生物滴滤法的应用
习题
第九章 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
第一节 燃烧净化法
一、 燃烧转化原理
二、 燃烧过程与装置
三、 燃烧法的工业应用
第二节 冷凝法
一、 冷凝原理
二、 冷却方式和冷凝设备
三、 冷凝法的应用
第三节 膜分离法
一、 气体分离膜及其性能
二、 气体膜分离机理
三、 膜分离器
四、 膜分离法的应用
第四节 等离子体法
一、 等离子体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原理
二、 等离子体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
三、 等离子体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应用
习题
第十章 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
第一节 主要的气象要素
一、 气温
二、 气压
三、 气湿
四、 风
五、 云
六、 能见度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一、 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二、 气温的垂直分布
三、 大气稳定度
四、 逆温
五、 烟流扩散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
一、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二、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三、 地方风
第四节 大气扩散模式
一、 高斯扩散模式
二、 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三、 熏烟扩散模式
四、 颗粒物扩散模式
五、 城市和山区的扩散模式
第五节 大气扩散计算
一、 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二、 扩散参数的确定
三、 大气污染物浓度计算
第六节 烟囱计算
一、 烟囱高度的计算
二、 烟囱出口直径的计算
第七节 厂址选择
一、 厂址选择中所需要的气候资料
二、 长期平均浓度
三、 厂址选择
习题
第十一章 废气净化系统
第一节 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内容
一、 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
二、 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内容
第二节 集气罩设计
一、 集气罩气流流动的基本理论
二、 集气罩的基本形式
三、 集气罩设计
第三节 管道系统的设计
一、 管道布置的一般原则
二、 管径的选取
三、 管道压力损失的计算
四、 管道系统的计算举例
五、 管道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风机和泵的选择
一、 通风机的选择
二、 电动机的选择
三、 离心泵的选择
习题
第十二章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调控
第一节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及其调控系统
一、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及其污染特征
二、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三、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调控系统
第二节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调控核心数据库
一、 地理地形数据库
二、 气象气候数据库
三、 大气组分数据库
四、 大气污染源数据库
五、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方案数据库
第三节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模拟与调控策略
一、 空气质量模型
二、 大气污染成因分析
三、 环境空气质量调控策略
第四节 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情景及对策
一、 控制情景的建立
二、 控制情景的效益分析
三、 控制对策预案及评估
四、 控制对策的后评估
第五节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持续改进
一、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作用
二、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组织与实施
三、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持续改进
四、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践
习题
附录
附录一 干空气的物理参数
附录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摘自GB 3095—20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