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10-01-1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284065
  • 3版
  • 50680
  • 44211298-3
  • 平装
  • 异16开
  • 2010-01-18
  • 730
  • 598
  • X51
  • 环境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由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广大教授和清华大学王书肖副教授主编的。本书根据学科的发展和教学需求,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由煤烟型污染转为机动车和煤烟复合型污染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相关课程教学的特点,对第二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调整。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大气扩散模式及应用、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颗粒物性质及测量技术,精简了除尘部分的内容,改写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一章;此外,还补充了气态污染物控制的工程案例,从整体上强化了清洁煤技术,精炼了最后两章内容。为便于教学,本书还附有例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辅文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大气与大气污染
   一、 大气的组成
   二、 大气污染
   三、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一、 大气污染物
   二、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三、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
   一、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 对植物的伤害
   三、 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四、 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
   二、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五节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一、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三、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四、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五、 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一节 燃料的性质
   一、 煤
   二、 石油
   三、 天然气
   四、 非常规燃料
  第二节 燃料燃烧过程
   一、 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二、 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三、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四、 热化学关系式
  第三节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一、 烟气体积计算
   二、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第四节 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一、 燃料中硫的氧化机理
   二、 SO2和SO3之间的转化
  第五节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一、 碳粒子的生成
   二、 燃煤烟尘的形成
  第六节 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
   一、 有机污染物的形成
   二、 一氧化碳的形成
   三、 汞的形成与排放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一节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一、 大气圈垂直结构
   二、 主要气象要素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 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二、 气温的垂直变化
   三、 大气稳定度
   四、 逆温
   五、 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
   一、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二、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三、 近地层中的风速廓线模式
   四、 地方性风场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一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 湍流概念简介
   二、 湍流扩散理论简介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一、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二、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三、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四、 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五、 颗粒物扩散模式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一、 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二、 扩散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一、 封闭型扩散模式
   二、 熏烟型扩散模式
  第五节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一、 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二、 山区扩散模式
  第六节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一、 箱式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二、 多源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三、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排放总量限值的计算方法
  第七节 烟囱高度的设计
   一、 烟囱高度的计算
   二、 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第八节 厂址选择
   一、 厂址选择中所需的气候资料
   二、 长期平均浓度的估算
   三、 厂址选择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 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 颗粒的粒径
   二、 粒径分布
   三、 平均粒径
   四、 粒径分布函数
  第二节 粉尘的物理性质
   一、 粉尘的密度
   二、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三、 粉尘的比表面积
   四、 粉尘的含水率
   五、 粉尘的润湿性
   六、 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
   七、 粉尘的黏附性
   八、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第三节 净化装置的性能
   一、 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二、 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一、 流体阻力
   二、 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
   三、 重力沉降
   四、 离心沉降
   五、 静电沉降
   六、 惯性沉降
   七、 扩散沉降
 第六章 除尘装置
  第一节 机械除尘器
   一、 重力沉降室
   二、 惯性除尘器
   三、 旋风除尘器
  第二节 电除尘器
   一、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二、 电晕放电
   三、 粒子荷电
   四、 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五、 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六、 电除尘器的结构
   七、 粉尘电阻率
   八、 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
   九、 热端电除尘器
  第三节 袋式除尘器
   一、 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二、 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三、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四、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
   五、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六、 电袋除尘器
  第四节 湿式除尘器
   一、 概述
   二、 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三、 喷雾塔洗涤器
   四、 旋风洗涤器
   五、 文丘里洗涤器
  第五节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一、 除尘器的合理选择
   二、 除尘设备的发展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 吸收原理
   二、 物理吸收传质计算
   三、 化学吸收传质计算
   四、 吸收设备
  第二节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 吸附原理
   二、 吸附剂
   三、 吸附速率
   四、 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
  第三节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 催化原理与催化剂
   二、 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三、 SO2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
   四、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第八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一节 硫循环及硫排放
  第二节 燃烧前燃料脱硫
   一、 煤炭的固态加工
   二、 煤炭的转化
   三、 重油脱硫
  第三节 流化床燃烧脱硫
   一、 流化床燃烧技术概述
   二、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化学过程
   三、 流化床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 脱硫剂的再生
  第四节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
  第五节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一、 烟气脱硫方法概述
   二、 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三、 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技术
   四、 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五、 海水烟气脱硫技术
   六、 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七、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八、 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比较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一节 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
  第二节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一、 热力型NOx形成的热力学
   二、 热力型NOx形成的动力学——泽利多维奇(Zeldovich)模型
   三、 瞬时NOx(prompt NOx)的形成
   四、 燃料型NOx(fuel NOx)的形成
  第三节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一、 低NOx燃烧技术
   二、 先进的低NOx燃烧器
  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
   一、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
   二、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
   三、 吸收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四、 吸附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第五节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一、 电子束辐射法
   二、 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三、 干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第六节 氮氧化物控制的经济评价
 第十章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第一节 定义与排放源
  第二节 蒸气压及蒸发
   一、 蒸气压
   二、 挥发与溶解
  第三节 VOCs 污染预防
   一、 高性能环保产品的替代
   二、 工艺改革
   三、 蒸发散逸控制
  第四节 燃烧法控制VOCs污染
   一、 VOCs燃烧转化原理及燃烧动力学
   二、 燃烧工艺
  第五节 吸收(洗涤)法控制VOCs污染
   一、 吸收工艺及吸收剂
   二、 吸收设备
  第六节 冷凝法控制VOCs污染
   一、 冷凝原理
   二、 气态污染物的冷凝分离
   三、 VOCs的冷凝
   四、 冷凝类型和设备
  第七节 吸附法控制VOCs污染
   一、 吸附工艺
   二、 吸附容量
   三、 多组分吸附
   四、 活性炭的吸附热
   五、 沸石转轮吸附浓缩技术
  第八节 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
   一、 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的原理
   二、 生物法处理VOCs工艺
   三、 生物法工艺性能比较及其应用前景
 第十一章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一节 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
   一、 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
   二、 交通源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
  第二节 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
   一、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与污染来源
   二、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三、 降低污染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四、 汽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
   五、 曲轴箱的污染物排放与控制
   六、 燃油蒸发排放控制
   七、 汽油车排放污染控制的最新进展
  第三节 柴油发动机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一、 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二、 柴油机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三、 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四、 柴油车排气后处理技术
  第四节 新型动力车
   一、 电动汽车
   二、 燃料电池汽车
   三、 混合动力车
  第五节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措施
   一、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二、 城市交通规划方法
   三、 关键的战略措施
   四、 减少空气污染的交通管理措施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
  第一节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
   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二、 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气成分
   三、 应对措施与策略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问题
   一、 大气臭氧层的主要特征和臭氧层破坏现象
   二、 平流层臭氧形成及破坏机理
   三、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四、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五、 制定臭氧层破坏的应对措施与策略
  第三节 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一、 酸雨问题
   二、 致酸前体物
   三、 控制措施与策略
  第四节 大气棕色云
 第十三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
  第一节 净化系统的组成及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组成
   二、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集气罩设计
   一、 集气罩的基本形式
   二、 集气罩性能参数及计算
  第三节 管道系统设计
   一、 管道系统压力损失计算
   二、 管道系统布置及部件
   三、 管道系统保温、防腐和防爆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空气的物理参数(101 325 Pa)
  附录二 水的物理参数
  附录三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摘自GB 3095—1996)
  附录四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自GB 16297—1996)
  附录五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 13271—2001)
  附录六 几种气体或蒸气的爆炸特性
  附录七 几种粉尘的爆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