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 / 21世纪汉语言专业规划教材·专题研究教材系列
¥59.00定价
作者: 陆俭明
出版时间:2019-0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304983
- 5版
- 282675
- 42210879-5
- 平装
- 16流
- 2019-09
- 427
- 396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2003年初版,历经多次修订。第五版延续作者的三个基本理念:体现语言学的新认识,反映语法学研究的新发展,在理论方法上坚持多元论。本次修订扩充了“信息结构”的内容,并把构式语法理论单列一节讲述,更换了一些例子,增加了文献,改正了一些表述上的不妥和错误等。本书对各种重要的语法分析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形式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功能学派的语法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更为可贵的是书中有丰富而具体的汉语实例,为读者理解这些分析方法和理论提供了帮助。《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对学习者更新语法知识、拓宽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认识、掌握必要的语法分析方法,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目录
目录
第五版序
第四版修订说明
绪论
0.1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言的新认识
0.2对汉语和汉语语法要有这样的认识
0.3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语法和语音、语义、语用
0.5关于语法单位
0.6为什么需要研究汉语语法?
0.7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0.8汉语语言学工作者应有的语法分析能力
0.9关于结构关系的多重性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1.1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词类是概括词的分类——兼说词的同一性
1.3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4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本书的词类系统以及划分的具体依据
1.6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兼说汉语在词类问题上的真正特点
1.7如何看待高名凯先生的“汉语无词类”论?
1.8关于“名动包含”说
1.9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10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2.1关于汉语句法分析
2.2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3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4关于层次分析法
2.5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6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7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3.1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3.2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3.6变换分析法的局限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4.1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产生
4.2关于语义特征
4.3关于“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歧义句式
4.4关于“动词+了+时量+了”歧义句式
4.5关于“动词+有……”句法格式
4.6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
4.7关于“名词+了”句法格式
4.8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 配价分析法
5.1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形容词都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吗?
5.6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5.8配价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
第六节 语义指向分析法
6.1“语义指向分析”的含义
6.2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3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4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5“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能省不能省的问题
6.6“究竟”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七节 语义范畴分析法
7.1汉语句法研究中必须关注语义问题
7.2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6顺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八节 形式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8.1关于形式语言学派
8.2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分析思路
8.3关于切分、等同、分类、组合
8.4关于分布分析法
8.5关于替换分析法与扩展分析法
8.6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8.7用乔姆斯基的“中心词”理论重新分析“名词+的+谓词”结构
8.8关于轻动词理论分析
第九节 功能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9.1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关注领域
9.2从篇章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3从语法化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4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5从话语交际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第十节 认知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10.1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领域
10.2人类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10.3关于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析
10.4关于语义强度等级分析
10.5关于意象图式分析
10.6关于隐喻和转喻分析
10.7关于“有界”和“无界”分析
10.8关于“范畴化”分析
第十一节 关于构式语法分析
11.1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
11.2构式语法理论引入中国
11.3构式是怎么来的?
11.4关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
11.5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
11.6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以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几个问题
第十二节关于语言信息结构分析
12.1 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12.2 对语言的再认识
12.3 句子传递的信息句子表示的意义
12.4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
12.5 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的关系
12.6 汉语句子信息结构遵循的准则
12.7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效应
第十三节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13.1 虚词研究的重要性
13.2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13.3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13.4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13.5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13.6 虚词研究中切忌将虚词所在的格式义视为虚词的意义
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
参考文献
第五版序
第四版修订说明
绪论
0.1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言的新认识
0.2对汉语和汉语语法要有这样的认识
0.3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语法和语音、语义、语用
0.5关于语法单位
0.6为什么需要研究汉语语法?
0.7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0.8汉语语言学工作者应有的语法分析能力
0.9关于结构关系的多重性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1.1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词类是概括词的分类——兼说词的同一性
1.3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4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本书的词类系统以及划分的具体依据
1.6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兼说汉语在词类问题上的真正特点
1.7如何看待高名凯先生的“汉语无词类”论?
1.8关于“名动包含”说
1.9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10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2.1关于汉语句法分析
2.2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3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4关于层次分析法
2.5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6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7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3.1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3.2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3.6变换分析法的局限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4.1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产生
4.2关于语义特征
4.3关于“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歧义句式
4.4关于“动词+了+时量+了”歧义句式
4.5关于“动词+有……”句法格式
4.6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
4.7关于“名词+了”句法格式
4.8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 配价分析法
5.1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形容词都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吗?
5.6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5.8配价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
第六节 语义指向分析法
6.1“语义指向分析”的含义
6.2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3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4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5“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能省不能省的问题
6.6“究竟”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七节 语义范畴分析法
7.1汉语句法研究中必须关注语义问题
7.2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6顺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八节 形式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8.1关于形式语言学派
8.2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分析思路
8.3关于切分、等同、分类、组合
8.4关于分布分析法
8.5关于替换分析法与扩展分析法
8.6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8.7用乔姆斯基的“中心词”理论重新分析“名词+的+谓词”结构
8.8关于轻动词理论分析
第九节 功能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9.1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关注领域
9.2从篇章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3从语法化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4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5从话语交际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第十节 认知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10.1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领域
10.2人类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10.3关于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析
10.4关于语义强度等级分析
10.5关于意象图式分析
10.6关于隐喻和转喻分析
10.7关于“有界”和“无界”分析
10.8关于“范畴化”分析
第十一节 关于构式语法分析
11.1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
11.2构式语法理论引入中国
11.3构式是怎么来的?
11.4关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
11.5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
11.6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以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几个问题
第十二节关于语言信息结构分析
12.1 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12.2 对语言的再认识
12.3 句子传递的信息句子表示的意义
12.4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
12.5 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的关系
12.6 汉语句子信息结构遵循的准则
12.7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效应
第十三节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13.1 虚词研究的重要性
13.2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13.3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13.4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13.5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13.6 虚词研究中切忌将虚词所在的格式义视为虚词的意义
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