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250779
- 270873
- 2017-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对我国现行的刑法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理论体系。全书分为三编: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本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刑关系二元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
第一章 主观恶性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
第二节 心理事实
第三节 规范评价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
第二章 客观危害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
第二节 行为事实
第三节 价值评判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
第三章 再犯可能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
第四章 初犯可能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
第六章 故意犯罪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第七章 过失犯罪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
第八章 作为犯罪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
结束语
附录Ⅰ参引书目
附录Ⅱ索引
后记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
第一章 主观恶性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
第二节 心理事实
第三节 规范评价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
第二章 客观危害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
第二节 行为事实
第三节 价值评判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
第三章 再犯可能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
第四章 初犯可能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
第六章 故意犯罪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第七章 过失犯罪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
第八章 作为犯罪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
结束语
附录Ⅰ参引书目
附录Ⅱ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