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2-09-1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微生物学(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13747
  • 1
  • 250368
  • 平装
  • 16开
  • 2002-09-15
  • 600
  • 405
  • 理学
  • 生物学
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学实验40个以及附录7个,书后还列有主要参考文献。《微生物学》由复旦大学微生物学权威周德庆教授主审。根据师范、师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微生物学》着重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适当介绍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取材广泛,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概念准确,图文并茂。《微生物学》除适合师范类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作为教材外,也可供师范类微生物学教师备课参考及函授学生使用。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二、微生物学的任务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二、微生物的发现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
   四、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五、我国微生物学的简况
  习题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三、细菌的繁殖方式
   四、细菌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三、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四、放线菌的代表属
  第三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蓝细菌
   二、立克次氏体
   三、支原体
   四、衣原体
   五、螺旋体
   六、蛭弧菌
   七、粘细菌
   八、古生菌
  习题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酵母菌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三、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四、重要代表菌
  第二节 霉菌
   一、霉菌的形态结构
   二、霉菌的繁殖方式
   三、霉菌的菌落特征
   四、重要代表菌
  第三节 粘菌
   一、粘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粘菌的生活史
   三、粘菌的分类
  第四节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习题
 第三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
   二、病毒的形态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
   四、病毒的结构
   五、病毒的对称性
   六、包涵体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
   二、几种病毒的增殖过程
   三、一步生长曲线
   四、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五、肿瘤病毒与癌基因
   六、理化因素对病毒感染性的影响
  第三节 病毒的分离和测定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二、病毒的检出
   三、病毒效价的测定
  第四节 病毒的种类和分类
   一、脊椎动物病毒
   二、昆虫病毒
   三、植物病毒
   四、微生物病毒
   五、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第五节 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卫星病毒
   三、卫星RNA
   四、朊病毒
  习题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组成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
   二、光能有机营养型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单纯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基团转位
   五、膜泡运输
  第四节 培养基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二、培养基的类型
  习题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
   一、纤维素的分解
   二、淀粉的分解
   三、果胶质的分解
   四、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
   五、几丁质的分解
   六、蛋白质的分解
   七、氨基酸的分解
   八、烃类及有机农药的分解
  第二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一、发酵
   二、呼吸
  第三节 微生物的自养代谢
   一、光能自养微生物
   二、化能自养微生物
   三、自养微生物对CO的固定
  第四节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一、固氮微生物
   二、固氮作用机理
  第五节 微生物细胞物质的合成与代谢调节
   一、糖的生物合成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三、核酸的生物合成
   四、代谢调节
  第六节 微生物的次生代谢
   一、次生代谢及其产物
   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调节
  习题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一、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三、微生物的个体生长
   四、微生物的同步生长
   五、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第二节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方法
   二、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方法
  习题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微生物的突变
   一、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三、基因突变的机制
   四、诱变剂与致癌物质
   五、DNA损伤的修复
  第三节 细菌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
   二、转导
   三、接合
   四、原生质体融合
   五、溶源转变
   六、染色体外遗传因子的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
   一、有性生殖
   二、准性生殖
  第五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知识的应用
   一、诱变育种
   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三、基因工程
  第六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二、菌种的保藏
  习题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五、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
   六、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三、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
   四、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
   五、微生物在其他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六、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七、环境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一、互生关系
   二、共生关系
   三、竞争关系
   四、拮抗关系
   五、寄生关系
   六、猎食关系
  习题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病原菌传染的机制
   二、环境条件对病原菌传染的影响
   三、传染的种可能结局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一、生理屏障
   二、吞噬细胞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
   四、炎症反应
  第三节 抗原
   一、抗原的性质
   二、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三、佐剂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组织学基础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三、抗体与体液免疫
   四、特异性细胞免疫
   五、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
   六、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第五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类型
  习题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与命名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二、微生物的命名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一、经典分类法
   二、化学分类法
   三、遗传分类法
   四、数值分类法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
   二、真菌的分类系统
  习题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与土壤的生物活性
   二、微生物肥料
   三、微生物饲料
   四、微生物农药
   五、沼气发酵
   六、食用菌栽培
  第二节 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与食品制造
   二、微生物与饮料生产
   三、微生物与有机酸生产
   四、微生物与酶制剂生产
   五、微生物与湿法冶金
   六、微生物与石油工业
  第三节 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一、生物制品
   二、抗生素
   三、葡萄糖酐
   四、干扰素
   五、核苷酸
   六、其他药物
   七、疾病的诊断
  第四节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二、微生物对固体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三、微生物与生物修复
   四、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习题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须知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二 细菌的单染色法
  实验三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四 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五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实验六 荚膜染色法
  实验七 微生物拟核的体内和体外染色观察
  实验八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九 酵母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十 酵母菌子囊孢子的观察
  实验十一 霉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十二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观察与识别
  实验十三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实验十四 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十五 消毒与灭菌
  实验十六 从土壤中分离与纯化微生物
  实验十七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实验十八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
  实验十九 菌种保藏
  实验二十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二十一 平板菌落计数法
  实验二十二 光电比浊计数法
  实验二十三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二十五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二十六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二十七 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实验二十八 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实验二十九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化反应
  实验三十 微生物的诱发突变
  实验三十一 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实验三十二 细菌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实验三十三 质粒DNA的转化
  实验三十四 水的细菌学检查
  实验三十五 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
  实验三十六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实验三十七 凝集反应
  实验三十八 环状沉淀反应
  实验三十九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实验四十 牛乳中细菌的检查
 附录
  附录一 染色液的配制
  附录二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三 常用试剂的配制
  附录四 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附录五 洗涤液的配制及细菌滤器的清洗方法
  附录六 教学常用菌种
  附录七 微生物实验必备的器材及仪器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