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基础(第2版)
作者: 胡忠鲠主编
出版时间:2005-06-0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66361
- 2
- 248197
- 平装
- 16开
- 2005-06-03
- 820
- 674
本书第一版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非化工类)的研究成果之一,是首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二版是在总结5年来使用经验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的高等学校工科(非化工类)化学多学时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材。
本书在保持原书优化重组四大基础化学的框架、结构、内容和特色的基础上,对个别章节和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章节有所增加,内容更加精炼。
本书共分21章,主要内容有: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和热化学与能源;相平衡;化学平衡与化学分析滴定法;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溶液;单质、无机化合物与金属和无机材料;有机化学基础、高分子化学基础及其材料与生物大分子;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环境与化学。每章有思考题、习题,书末有计算题答案、附录、英汉对照索引、参考文献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多学时专业,如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科学、矿产、资源勘查、石油工程、冶金、铸造、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再生等专业基础课教材,亦可作近化学、化工类专业如制药、生命科学等化学基础课教材。
绪论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2 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1.1.3 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
1.2 液体
1.2.1 液体的微观结构
1.2.2 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沸点
1.2.3 液晶
1.3 溶液
1.3.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3.2 拉乌尔定律
1.3.3 亨利定律
1.3.4 稀溶液的依数性
1.4 固体
1.4.1 固体的种类和性质
1.4.2 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
1.5 超临界状态
1.6 物质的其他形态
1.6.1 等离子体
1.6.2 超高密度态
1.6.3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与费密冷凝态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1 氢原子光谱和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2.1.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现代描述
2.2.1 波函数
2.2.2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
2.2.3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2.2.4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像
2.2.5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3.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3.3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2.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2.3.5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周期律
2.4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4.1 原子半径
2.4.2 元素的电离能
2.4.3 元素的电子亲和能
2.4.4 元素的电负性
2.4.5 元素的氧化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3.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3.1.1 离子键
3.1.2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3.1.3 离子晶体
3.1.4 晶格能
3.2 共价键和原子晶体
3.2.1 现代价键理论
3.2.2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3.2.3 分子轨道理论
3.2.4 原子晶体
3.2.5 键参数
3.3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3.3.1 “自由电子”理论
3.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3.3.3 金属晶体
3.4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3.4.1 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
3.4.2 分子间作用力
3.4.3 氢键
3.4.4 分子晶体
3.4.5 超分子
3.5 混合键型晶体
3.5.1 链状结构晶体
3.5.2 层状结构晶体
3.6 簇合物和团簇——C60
3.7 离子的极化
3.7.1 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
3.7.2 影响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的因素
3.7.3 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 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4.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4.1.1 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4.1.2 配合物的组成
4.1.3 配合物的命名
4.1.4 配合物的类型
4.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4.2.1 价键理论
4.2.2 晶体场理论
4.2.3 配位场理论
4.3 配位反应的应用
4.3.1 分析化学的离子检验与测定
4.3.2 物质的分离
4.3.3 难溶物的溶解
4.3.4 金属或合金的电镀
4.3.5 环境保护
4.3.6 配合物在生成矿物中的作用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
5.1 热力学概论
5.1.1 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5.1.2 热力学基本概念
5.2 热力学第一定律
5.2.1 热力学能
5.2.2 热和功
5.2.3 可逆过程
5.2.4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5.3 焓
5.3.1 等容反应热
5.3.2 等压反应热与焓
5.4 热容
5.4.1 热容的定义
5.4.2 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5.4.3 理想气体的Cp与CV的关系
5.5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
5.5.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5.5.2 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
5.5.3 绝热过程
5.5.4 相变过程
5.6 热化学概论
5.6.1 化学反应进度
5.6.2 等压反应热和等容反应热
5.6.3 标准状态
5.6.4 热化学方程式
5.6.5 盖斯定律
5.7 热化学基本数据与反应焓变的计算
5.7.1 标准摩尔生成焓
5.7.2 标准摩尔燃烧焓
5.7.3 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5.8 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
5.9 能源
5.9.1 煤、石油、天然气
5.9.2 核能
5.9.3 氢能
5.9.4 太阳能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6.1 过程的方向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
6.1.1 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
6.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6.1.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6.2 熵
6.2.1 熵
6.2.2 熵增原理
6.2.3 熵判据
6.3 熵变的计算
6.3.1 简单状态变化
6.3.2 相变化
6.3.3 化学变化
6.4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
6.4.1 热力学第三定律
6.4.2 规定熵和标准摩尔熵
6.4.3 标准摩尔反应熵
6.5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6.5.1 亥姆霍兹函数F
6.5.2 等温等容条件下变化方向的判据
6.5.3 吉布斯函数G
6.5.4 等温等压条件下变化方向的判据
6.5.5 ΔG的计算
6.6 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
6.6.1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6.6.2 ΔrG砓m的计算
6.6.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6.7 热力学基本方程
6.7.1 热力学基本方程
6.7.2 温度与ΔG的关系——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6.7.3 压力与ΔG的关系
6.8 化学势
6.8.1 化学势的定义
6.8.2 化学势判据
6.8.3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6.8.4 理想稀薄溶液的化学势
6.8.5 理想溶液的化学势
6.9 逸度和活度
6.9.1 实际气体的化学势、逸度
6.9.2 实际溶液的化学势、活度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相平衡
7.1 相律
7.1.1 相数、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
7.1.2 相律
7.2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7.2.1 克拉贝龙方程
7.2.2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7.3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水的相图
7.4 完全互溶双液系的气液平衡
7.4.1 双组分系统相律
7.4.2 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统
7.4.3 杠杆规则
7.4.4 精馏原理
7.5 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平衡
7.6 二组分固液平衡相图
7.6.1 简单低共熔系统
7.6.2 热分析法绘制相图
7.6.3 二组分盐水系统
7.6.4 形成化合物的双组分系统
7.6.5 形成固体混合物的双组分系统
7.6.6 液相部分互溶、固相不互溶的双组分系统
7.7 三组分系统相平衡
7.7.1 三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7.7.2 部分互溶的三组分系统
7.7.3 三组分盐水系统相图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化学反应平衡
8.1 化学平衡与标准平衡常数
8.1.1 化学反应等温式和标准平衡常数
8.1.2 用等温式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8.1.3 标准平衡常数的几种表示方法
8.1.4 K砓表达式书写中注意的若干问题
8.2 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8.2.1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8.2.2 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8.2.3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8.2.4 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
8.3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有关计算
8.3.1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
8.3.2 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九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9.1 酸碱质子理论
9.1.1 质子酸、质子碱的定义
9.1.2 共轭酸碱概念及其相对强弱
9.1.3 酸碱反应的实质和酸碱反应的方向
9.2 酸碱质子平衡
9.2.1 酸碱反应标准平衡常数
9.2.2 酸碱质子条件式
9.2.3 酸度对弱酸、弱碱溶液型体分布的影响
9.3 酸碱溶液pH计算
9.3.1 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计算
9.3.2 二元弱酸弱碱溶液pH计算
9.3.3 两性物溶液pH计算
9.3.4 混合酸碱溶液pH计算
9.4 缓冲溶液及其pH计算
9.4.1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9.4.2 缓冲溶液的pH计算
9.4.3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9.5 分析化学概述
9.5.1 分析化学的任务及作用
9.5.2 分析化学的分类
9.5.3 分析中的误差
9.6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9.6.1 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9.6.2 试样的分解
9.6.3 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9.7 酸碱滴定法
9.7.1 滴定分析概述
9.7.2 酸碱指示剂
9.7.3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9.7.4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9.7.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十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10.1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
10.1.1 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和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10.1.2 影响配离子平衡移动的因素
10.2 配位滴定法
10.2.1 条件稳定常数
10.2.2 金属指示剂
10.2.3 配位滴定曲线
10.2.4 共存离子的影响
10.2.5 终点误差
10.2.6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一章 沉淀解离平衡和重量分析法
11.1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解离平衡
11.1.1 沉淀解离平衡和标准溶度积常数
11.1.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1.1.3 分步沉淀和沉淀次序
11.1.4 沉淀的转化
11.2 重量分析法
11.2.1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
11.2.2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的纯度
11.2.3 沉淀条件的选择
11.2.4 重量分析测定实例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二章 电解质溶液
12.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12.1.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12.1.2 法拉第定律
12.1.3 离子的电迁移率与离子的迁移数
12.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2.2.1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12.2.2 电导的测定
12.2.3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12.2.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12.2.5 电导测定的应用
12.3 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活度系数和离子强度
12.3.1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12.3.2 离子强度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3.1 氧化还原反应
13.1.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3.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3.2 原电池和电动势
13.2.1 原电池
13.2.2 电极类型
13.2.3 可逆电池
13.2.4 电池电动势的实验测定
13.3 可逆电池热力学
13.3.1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
13.3.2 电动势E与参与电池反应的各组分活度间的关系——能斯脱方程
13.3.3 ΔrSm和ΔrHm与电动势的关系
13.4 电动势产生的原理
13.4.1 金属与溶液界面电势差
13.4.2 接触电势差
13.4.3 液体接界电势差
13.5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13.5.1 电极电势
13.5.2 标准氢电极
13.5.3 参比电极
13.5.4 标准电极电势及其测定
13.5.5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3.5.6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13.6 电极电势的应用
13.6.1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3.6.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13.6.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13.6.4 元素的标准电势图
13.6.5 水的电势pH图
13.7 浓差电池
13.8 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13.8.1 电解质溶液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
13.8.2 求难溶盐的标准溶度积
13.8.3 pH的测定
13.9 电解
13.9.1 电解现象和电解池
13.9.2 分解电压
13.9.3 极化和超电势
13.9.4 电解池中两极电解产物
13.9.5 电解的应用
13.10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3.10.1 腐蚀的分类
13.10.2 腐蚀的防护
13.11 化学电源
13.11.1 一次性电池
13.11.2 蓄电池
13.11.3 燃料电池
13.12 氧化还原滴定
13.1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3.12.2 氧化还原指示剂
13.12.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3.12.4 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高锰酸钾法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四章 化学动力学
14.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机理
14.1.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14.1.2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14.1.3 反应机理和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14.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2.1 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速率常数
14.2.2 反应级数
14.3 速率方程的微积分形式及其特征
14.3.1 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半衰期
14.3.2 简单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14.3.3 典型的复合反应
*14.3.4 链反应、爆炸反应和光化学反应
14.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4.1 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式——阿仑尼乌斯公式
14.4.2 活化能作图法的测定
14.5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4.5.1 碰撞理论
14.5.2 过渡状态理论
14.5.3 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和反应热效应的关系
14.6 催化反应
14.6.1 催化剂和催化反应
14.6.2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
14.6.3 催化剂的特性
14.6.4 均相催化反应
14.6.5 复相催化反应
14.6.6 酶催化反应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五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溶液
15.1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
15.1.1 表面自由能
15.1.2 表面张力
15.2 凝聚相的界面现象
15.2.1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作用
15.2.2 毛细现象和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15.2.3 表面曲率对液体蒸气压力的影响——开尔文方程
15.3 吸附
15.3.1 概述
15.3.2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15.4 溶液吸附
15.4.1 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15.4.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15.5 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15.5.1 表面活性剂概念及其吸附结构
15.5.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作用
15.6 分散系统的分类
15.7 溶胶的特性
15.7.1 溶胶的光学和分子动力学性质
15.7.2 溶胶的电学性质
15.7.3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15.7.4 溶胶粒子的结构和胶体的稳定性
15.8 影响溶胶稳定性与聚沉的因素
15.8.1 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15.8.2 高分子化合物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15.8.3 溶胶的相互聚沉
15.9 胶溶作用和触变作用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六章 单质
16.1 元素的发现、分类及其在自然界的存在
16.1.1 元素的发现与分类
16.1.2 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16.1.3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16.2 主族元素
16.2.1 主族元素单质的通性
16.2.2 单质的物理性质
16.2.3 主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6.2.4 几种重要的主族元素
16.2.5 稀有气体
16.3 过渡元素
16.3.1 过渡元素的通性
16.3.2 重要的过渡元素
16.4 金属单质的冶炼
16.4.1 金属的存在
16.4.2 金属的冶炼
16.5 稀土元素及其应用
16.5.1 稀土金属结构与性质
16.5.2 稀土金属的分组
16.5.3 稀土元素的制取
16.5.4 稀土元素的应用
16.6 锕系元素
16.6.1 锕系元素概述
16.6.2 钍和铀的重要化合物及用途
16.7 合金和合金材料
16.7.1 合金的基本类型
16.7.2 几种重要的合金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七章 无机化合物
17.1 卤化物
17.1.1 卤化物的键型和晶体结构
17.1.2 卤化物的性质
17.2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7.2.1 氧化物的分类
17.2.2 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17.2.3 氧化物的酸碱性
17.2.4 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17.2.5 氢氧化物的脱水作用
17.2.6 金属氢氧化物的沉淀和溶解
17.3 硫化物
17.3.1 硫化物概述
17.3.2 硫化物的溶解性
17.3.3 硫化氢
17.4 含氧酸及其盐
17.4.1 概述
17.4.2 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17.4.3 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
17.4.4 含氧酸盐的溶解性
17.4.5 碳酸及其盐性质和离子的反极化作用
17.4.6 二氧化硅和硅酸盐
17.5 无机非金属材料
17.5.1 硅酸盐材料
17.5.2 新型无机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八章 有机化学基础
18.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命名
18.1.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8.1.2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化学键
18.1.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8.2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18.2.1 基本概念
18.2.2 有机化学反应分类
18.2.3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18.3 简述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
18.3.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理论
18.3.2 各类化合物的性质
18.4 有机合成简介
18.4.1 形成碳碳键的反应
18.4.2 官能团的引入和转换
18.4.3 有机合成中的特殊问题
18.4.4 合成设计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九章 高分子化学基础
19.1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9.1.1 基本概念
19.1.2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19.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9.2.1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9.2.2 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
19.3 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应
19.3.1 加聚反应
19.3.2 缩合反应与缩聚反应
19.4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基本特性
19.4.1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
19.4.2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特性
19.5 重要的工程高分子材料
19.5.1 工程塑料
19.5.2 合成橡胶
19.5.3 合成纤维
19.5.4 功能高分子
19.5.5 离子交换树脂
19.5.6 复合材料
19.6 生物大分子
19.6.1 糖类
19.6.2 脂类
19.6.3 蛋白质
19.6.4 核酸
思考题
习题
第二十章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20.1 现代常见的测试仪器分析方法分类
20.2 吸光光度法
20.2.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0.2.2 分光光度计
20.2.3 比色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0.2.4 紫外分光光度法及其应用
20.3 原子吸收光谱法
20.3.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0.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0.3.3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及应用
20.4 发射光谱分析法
20.4.1 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0.4.2 光谱定性分析
20.4.3 光谱定量分析
20.5 电位分析法
20.5.1 电位分析法的概述
20.5.2 电位分析的应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
20.6 其他仪器分析
20.6.1 色谱分析法
20.6.2 红外光谱分析法
20.6.3 质谱分析法
20.6.4 中子活化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二十一章 化学与环境保护
21.1 环境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
21.1.1 人体与地球化学组成的相关性
21.1.2 生命与化学元素
21.1.3 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
21.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21.2.1 大气的组成
21.2.2 大气的污染物
21.2.3 大气污染的防治
21.3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21.3.1 水体与水体污染
21.3.2 水体污染的防治
21.4 土壤的污染与防治
21.4.1 土壤的主要污染物
21.4.2 土壤污染的防治和垃圾处理
21.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1.5.1 绿色化学
21.5.2 绿色制造技术
思考题
习题中的计算题答案
附录
主要参考著作及文献
索引(英汉对照)
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