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11123
- 1版
- 221007
- 60251762-5
- 平装
- 16开
- 2019-03
- 330
- 293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40-02
- 教育类
- 本科 高职 五年制高职 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 中职 教育培训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价值
一、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
二、教育哲学对教育政策的作用
三、教育哲学对教育研究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哲学的研究与教学方法
一、教育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
三、教育哲学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 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二、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渊源
二、20世纪西方的主要教育哲学流派
三、21世纪西方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语言分析
一、“教育”概念的日常用法分析
二、“教育”概念的定义分析
三、“教育”概念的隐喻分析
第二节 教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教育与学习
二、教育与教学
三、教育与训练
四、教育与宣传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良好教育的标准
三、教育的理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三章 人性论与教育
第一节 人性论概述
一、中国哲学中的人性论
二、西方哲学中的人性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性的学说
第二节 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
一、人性论假设与儿童观
二、人性论假设与教育方法
三、人性论假设与教育管理
第三节 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与责任
一、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
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的人性关怀
第四章 认识论与教育
第一节 认识论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认识论
二、西方主要的认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节 知识的性质、类型与课程
一、知识的性质与学科性质
二、知识类型与课程建构
三、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选择
第三节 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第五章 价值论与教育
第一节 价值论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价值理论
二、西方价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
第二节 教育价值
一、教育价值的概念
二、教育价值的类型与秩序
三、当前我国教育变革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价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价值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二、20世纪美英的主要价值教育思想
三、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的价值教育
第六章 伦理学与教育
第一节 伦理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学
二、西方伦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伦理学基础
一、德性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二、功利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三、义务论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四、元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第三节 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一、教育改革的伦理
二、教育制度的伦理
三、教育方法的伦理
四、教师专业的伦理
第七章 美学与教育
第一节 美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二、西方主要的美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美育的美学基础
一、美的需要与美育的必要性
二、美的特性与美育的特性
三、美的类型与美育形式的多样性
第三节 美育与人的创造性培养
一、人的创造性的三个基础
二、审美素养与人的创造性
三、教育的科学化与审美化
第八章 社会哲学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哲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思想
二、西方主要的社会哲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
第二节 良好的社会秩序与教育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
二、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三、教育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设
第三节 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公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三、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第九章 文化哲学与教育
第一节 文化哲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思想
二、西方的文化哲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
第二节 教育的文化基础与责任
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二、文化认同的建立与协调
三、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教育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图景
二、文化冲突、文化理解与教育的使命
三、文化多样性教育:从理念到行动
四、教育变革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自信
第十章 教育哲学与教师发展
第一节 卓越教师的教育哲学
一、教师的教育哲学溯源
二、近现代杰出教师的教育哲学
第二节 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哲学确立教师的职业信念
二、教育哲学奠定教师之教的依据
三、教育哲学为教师实践提供理性辩护
第三节 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
一、什么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
二、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的必要性
三、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的方法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价值
一、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
二、教育哲学对教育政策的作用
三、教育哲学对教育研究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哲学的研究与教学方法
一、教育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
三、教育哲学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 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二、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渊源
二、20世纪西方的主要教育哲学流派
三、21世纪西方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语言分析
一、“教育”概念的日常用法分析
二、“教育”概念的定义分析
三、“教育”概念的隐喻分析
第二节 教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教育与学习
二、教育与教学
三、教育与训练
四、教育与宣传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良好教育的标准
三、教育的理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三章 人性论与教育
第一节 人性论概述
一、中国哲学中的人性论
二、西方哲学中的人性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性的学说
第二节 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
一、人性论假设与儿童观
二、人性论假设与教育方法
三、人性论假设与教育管理
第三节 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与责任
一、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
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的人性关怀
第四章 认识论与教育
第一节 认识论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认识论
二、西方主要的认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节 知识的性质、类型与课程
一、知识的性质与学科性质
二、知识类型与课程建构
三、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选择
第三节 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第五章 价值论与教育
第一节 价值论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价值理论
二、西方价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
第二节 教育价值
一、教育价值的概念
二、教育价值的类型与秩序
三、当前我国教育变革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价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价值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二、20世纪美英的主要价值教育思想
三、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的价值教育
第六章 伦理学与教育
第一节 伦理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学
二、西方伦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伦理学基础
一、德性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二、功利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三、义务论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四、元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第三节 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一、教育改革的伦理
二、教育制度的伦理
三、教育方法的伦理
四、教师专业的伦理
第七章 美学与教育
第一节 美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二、西方主要的美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美育的美学基础
一、美的需要与美育的必要性
二、美的特性与美育的特性
三、美的类型与美育形式的多样性
第三节 美育与人的创造性培养
一、人的创造性的三个基础
二、审美素养与人的创造性
三、教育的科学化与审美化
第八章 社会哲学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哲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思想
二、西方主要的社会哲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
第二节 良好的社会秩序与教育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
二、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三、教育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设
第三节 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公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三、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第九章 文化哲学与教育
第一节 文化哲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思想
二、西方的文化哲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
第二节 教育的文化基础与责任
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二、文化认同的建立与协调
三、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教育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图景
二、文化冲突、文化理解与教育的使命
三、文化多样性教育:从理念到行动
四、教育变革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自信
第十章 教育哲学与教师发展
第一节 卓越教师的教育哲学
一、教师的教育哲学溯源
二、近现代杰出教师的教育哲学
第二节 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哲学确立教师的职业信念
二、教育哲学奠定教师之教的依据
三、教育哲学为教师实践提供理性辩护
第三节 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
一、什么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
二、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的必要性
三、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的方法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