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 新民说
¥42.00定价
作者: 鲁西奇
出版时间:2014-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3387700
- 188954
- 2014-10
- K207
内容简介
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
目录
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代序)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一 景观多样性
二 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三 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二 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一 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二 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三 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一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二 “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三 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一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二 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三 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四 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五 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六 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七 结语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一 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二 “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三 “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一 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二 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三 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四 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五 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一 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二 城墙:威权的象征
三 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四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城墙之有无
三 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三 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四 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
五 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一 景观多样性
二 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三 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二 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一 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二 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三 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一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二 “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三 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一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二 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三 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四 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五 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六 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七 结语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一 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二 “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三 “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一 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二 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三 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四 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五 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一 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二 城墙:威权的象征
三 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四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城墙之有无
三 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三 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四 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
五 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