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研究——法律的表达与实践 /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
¥36.00定价
作者: 刘宝坤
出版时间:2014-07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9787500857310
- 185771
- 2014-07
- D922.524
内容简介
当前,劳动法治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劳动法律表达与实践的脱节,劳动关系的实际运行与法律设定的理想状态存在很大距离。2008年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刘宝坤编著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研究--法律的表达与实践/中国劳动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从法律制定、法律实施和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三个方面着眼,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力图揭示我国劳动法律表达与实践相背离的深层原因,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目录
1 绪论
1.1 我国劳动法律制定与实施状况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预设与理论界限
2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
2.1 《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概述
2.1.1 劳动合同法的表达与实践
2.1.2 交易阴影下的劳动合同法
2.1.3 关于劳动法律实施问题的已有研究
2.2 完全实现的法与合法的交易
2.2.1 劳动合同签订率上升
2.2.2 劳动合同期限延长
2.3 未实现的法与违法的交易
2.3.1 拖欠工资条件下的交易
2.3.2 事实劳动关系下的交易
2.4 部分实现的法与灰色的交易
2.4.1 法律规避:劳务派遣问题是《劳动合同法》的阿喀琉斯之踵
2.4.2 被“打折”的劳动标准:异化的最低工资标准与40小时工作制
2.4.3 日益突出的隐形侵权:过高的劳动定额与被压低的计件单价
2.5 劳动争议与失败的“交易”
2.6 行动中的劳动合同法
2.6.1 行动中的法
2.6.2 行动中的劳动合同法
2.7 本章小结
3 前瞻的劳动合同立法
3.1 如何分析法律的表达
3.1.1 法律如何表达:劳动立法的前瞻性、理想性和宣言性
3.1.2 法律为何如此表达:立法是带着脚镣的舞蹈
3.1.3 分析法律创制问题的理论框架
3.2 《劳动合同法》立法议程的确立
3.2.1 《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概览
3.2.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议程是如何启动的
3.3 劳动合同立法中的互动博弈
3.3.1 党政主导的劳动立法体制
3.3.2 劳方:庶民的胜利?
3.3.3 雇主:几家欢乐几家愁
3.4 社会突发事件对立法的影响
3.5 立法产出与评估回馈
3.6 本章小结
4 现实的劳动合同法律实施
4.1 如何分析法律的实施
4.1.1 有关法律实施的理论
4.1.2 分析法律实施的理论框架
4.2 劳动法律实施环境
4.2.1 劳动关系状况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4.2.2 经济发展形势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4.3 执法者的资源与偏好
4.3.1 执法资源:受限制的劳动监察执法
4.3.2 执法偏好:“大局观”下的劳动法律适用
4.4 当事人的利益衡量与法律意识
4.4.1 利益衡量是影响当事人守法选择的首要因素
4.4.2 法律意识与“权利阈”
4.5 工会的关键作用
4.5.1 中国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取得的进展
以及存在的不足
4.5.2 中国工会维权活动的特点
4.5.3 中国工会的双重角色与“大局观”
4.6 本章小结
5 党政主导的劳动关系调整及其变异
5.1 关于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研究
5.2 党政主导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5.2.1 党和政府深度介入劳动关系调整过程
5.2.2 劳动者与雇主的劳动和资本的协商自治能力受到限制
5.3 党政主导到雇主主导的异化
5.3.1 党政主导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始终存在着
异化为雇主主导的重大风险
5.3.2 劳动法律实施的“黑匣子”
5.3.3 资本正在成为一种权力
5.4 法律表达与实践相背离的区间及其必然性
5.4.1 劳动法律实施的区间
5.4.2 法律表达与实践背离有其必然性
5.5 对《劳动合同法》的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解决法律表达与实践背离问题的路径
6.1 转变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给予劳雇双方更大的自治空间
6.2 建立完善民主科学的劳动立法体制,保障劳方立法权利
6.3 完善劳动法律实施机制,强化劳动执法能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中文论文
外文著作
其他
图表索引
图示索引
表格索引
跋
1.1 我国劳动法律制定与实施状况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预设与理论界限
2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
2.1 《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概述
2.1.1 劳动合同法的表达与实践
2.1.2 交易阴影下的劳动合同法
2.1.3 关于劳动法律实施问题的已有研究
2.2 完全实现的法与合法的交易
2.2.1 劳动合同签订率上升
2.2.2 劳动合同期限延长
2.3 未实现的法与违法的交易
2.3.1 拖欠工资条件下的交易
2.3.2 事实劳动关系下的交易
2.4 部分实现的法与灰色的交易
2.4.1 法律规避:劳务派遣问题是《劳动合同法》的阿喀琉斯之踵
2.4.2 被“打折”的劳动标准:异化的最低工资标准与40小时工作制
2.4.3 日益突出的隐形侵权:过高的劳动定额与被压低的计件单价
2.5 劳动争议与失败的“交易”
2.6 行动中的劳动合同法
2.6.1 行动中的法
2.6.2 行动中的劳动合同法
2.7 本章小结
3 前瞻的劳动合同立法
3.1 如何分析法律的表达
3.1.1 法律如何表达:劳动立法的前瞻性、理想性和宣言性
3.1.2 法律为何如此表达:立法是带着脚镣的舞蹈
3.1.3 分析法律创制问题的理论框架
3.2 《劳动合同法》立法议程的确立
3.2.1 《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概览
3.2.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议程是如何启动的
3.3 劳动合同立法中的互动博弈
3.3.1 党政主导的劳动立法体制
3.3.2 劳方:庶民的胜利?
3.3.3 雇主:几家欢乐几家愁
3.4 社会突发事件对立法的影响
3.5 立法产出与评估回馈
3.6 本章小结
4 现实的劳动合同法律实施
4.1 如何分析法律的实施
4.1.1 有关法律实施的理论
4.1.2 分析法律实施的理论框架
4.2 劳动法律实施环境
4.2.1 劳动关系状况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4.2.2 经济发展形势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4.3 执法者的资源与偏好
4.3.1 执法资源:受限制的劳动监察执法
4.3.2 执法偏好:“大局观”下的劳动法律适用
4.4 当事人的利益衡量与法律意识
4.4.1 利益衡量是影响当事人守法选择的首要因素
4.4.2 法律意识与“权利阈”
4.5 工会的关键作用
4.5.1 中国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取得的进展
以及存在的不足
4.5.2 中国工会维权活动的特点
4.5.3 中国工会的双重角色与“大局观”
4.6 本章小结
5 党政主导的劳动关系调整及其变异
5.1 关于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研究
5.2 党政主导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5.2.1 党和政府深度介入劳动关系调整过程
5.2.2 劳动者与雇主的劳动和资本的协商自治能力受到限制
5.3 党政主导到雇主主导的异化
5.3.1 党政主导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始终存在着
异化为雇主主导的重大风险
5.3.2 劳动法律实施的“黑匣子”
5.3.3 资本正在成为一种权力
5.4 法律表达与实践相背离的区间及其必然性
5.4.1 劳动法律实施的区间
5.4.2 法律表达与实践背离有其必然性
5.5 对《劳动合同法》的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解决法律表达与实践背离问题的路径
6.1 转变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给予劳雇双方更大的自治空间
6.2 建立完善民主科学的劳动立法体制,保障劳方立法权利
6.3 完善劳动法律实施机制,强化劳动执法能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中文论文
外文著作
其他
图表索引
图示索引
表格索引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