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国经世——民国的学人与商人
¥35.00定价
作者: 蒋宝麟
出版时间:2015-09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9787545811421
- 160577
- 2015-09
- K825.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体国经世:民国的学人与商人》,是作者近年来围绕民国“学人”与“商人”这两个群体,所撰写的专论。
书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1930年代知识界有关乡村建设的论争、晏阳初欲以“平民教育”改良社会在定县的实验等作了深入的史料爬梳和学术解读;书中有2章论述了民国“大学教育”,分别以“中央大学易长”和“大同大学的治理”为个案,窥探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剖析私立高校的治理机制;书中最后部分就商人“刘鸿生”的企业发展之路,尤其是抗战时期企业为自身经济利益诉求而采取的“有限内迁”和“有限合作”的应对策略等作了深入分析。
书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1930年代知识界有关乡村建设的论争、晏阳初欲以“平民教育”改良社会在定县的实验等作了深入的史料爬梳和学术解读;书中有2章论述了民国“大学教育”,分别以“中央大学易长”和“大同大学的治理”为个案,窥探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剖析私立高校的治理机制;书中最后部分就商人“刘鸿生”的企业发展之路,尤其是抗战时期企业为自身经济利益诉求而采取的“有限内迁”和“有限合作”的应对策略等作了深入分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1930年代知识界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
一、从“乡村崩溃”到“乡村建设”
二、“帝国主义”:共同的思想资源与歧异的“解决”道路
三、“封建主义”:外来思想范式的引入与现实条件的限制
第二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中西新旧”问题
一、历史语境中的革命性批判与“乡村建设运动评价史”的形成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与过去:时代语境中的农村西化/现代化
三、底层的声音:乡建运动重构乡村权力结构的“新”与“旧”
第三章 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政教合一”模式及其悖论
一、定县乡村建设的深入及其困境
二、“学术与政治合流”
三、“政教合一”背景下的学人团体、乡村社会与地方政治
第四章 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易长”研究
一、“经费”、“纪纲”与罗家伦的离职
二、国民党派系政治与“学术自由”的诡论性互动:顾孟余的继任与离任
三、从“最高领袖”到“知名学者”:蒋介石、顾毓琇和吴有训的先后长校
第五章 学人社团、校董会与私立大同大学的治理机制
一、立达学社与大同大学的创办
二、校董会、立达学社与大同大学治理结构之表里
三、立达学社对大同大学经费的运作
第六章 从买办到华商企业家:刘鸿生煤炭经销策略(1910-1930年代)
一、刘鸿生的买办业务
二、与煤号的合作和发展码头堆栈业
三、从买办到“合作者”和独立经营者
第七章 “有限内迁”与经营扩张: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刘鸿生企业
一、抗战初期刘鸿生对战局的因应
二、过渡渠道:刘鸿生在香港的投资
三、刘氏企业资本与技术的内迁与新企业的兴建
四、从官商合办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刘氏经营企业中的国家资本
五、余论
第八章 抗战时期沦陷区内的刘鸿生企业及其与日方的“有限合作”
一、由军管到“中日合办”:大中华火柴公司和章华毛纺织公司
二、由军管到“租赁”:华商上海水泥公司
三、“有限合作”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1930年代知识界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
一、从“乡村崩溃”到“乡村建设”
二、“帝国主义”:共同的思想资源与歧异的“解决”道路
三、“封建主义”:外来思想范式的引入与现实条件的限制
第二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中西新旧”问题
一、历史语境中的革命性批判与“乡村建设运动评价史”的形成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与过去:时代语境中的农村西化/现代化
三、底层的声音:乡建运动重构乡村权力结构的“新”与“旧”
第三章 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政教合一”模式及其悖论
一、定县乡村建设的深入及其困境
二、“学术与政治合流”
三、“政教合一”背景下的学人团体、乡村社会与地方政治
第四章 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易长”研究
一、“经费”、“纪纲”与罗家伦的离职
二、国民党派系政治与“学术自由”的诡论性互动:顾孟余的继任与离任
三、从“最高领袖”到“知名学者”:蒋介石、顾毓琇和吴有训的先后长校
第五章 学人社团、校董会与私立大同大学的治理机制
一、立达学社与大同大学的创办
二、校董会、立达学社与大同大学治理结构之表里
三、立达学社对大同大学经费的运作
第六章 从买办到华商企业家:刘鸿生煤炭经销策略(1910-1930年代)
一、刘鸿生的买办业务
二、与煤号的合作和发展码头堆栈业
三、从买办到“合作者”和独立经营者
第七章 “有限内迁”与经营扩张: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刘鸿生企业
一、抗战初期刘鸿生对战局的因应
二、过渡渠道:刘鸿生在香港的投资
三、刘氏企业资本与技术的内迁与新企业的兴建
四、从官商合办到“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刘氏经营企业中的国家资本
五、余论
第八章 抗战时期沦陷区内的刘鸿生企业及其与日方的“有限合作”
一、由军管到“中日合办”:大中华火柴公司和章华毛纺织公司
二、由军管到“租赁”:华商上海水泥公司
三、“有限合作”的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