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导引 /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系列教材
¥35.00定价
作者: 熊修雨
出版时间:2017-0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147649
- 1-1
- 158312
- 45252862-3
- 16开
- 2017-04
- 249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206.7
-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选题主要结合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素质培养等多方面富有特色的培养内容,立足于建立、完善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制定关于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本教材从历史与意识形态因素出发,结合文学史本身的变迁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定位,为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方法。紧密结合当代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对当代诗歌、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戏剧分章详细解说。
目录
上篇 分体作家论
第一章 诗歌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
第一节 闻捷、郭小川、贺敬之与20世纪50—70年代的诗歌
第二节 艾青、牛汉、食指的反思诗歌
第三节 北岛、舒婷、顾城与“朦胧诗”
第四节 关于“第三代”诗歌
第五节 纪弦、余光中、痖弦、洛夫与台湾现代诗
第二章 小说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上)
第一节 关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节 赵树理、孙犁的小说
第三节 柳青、浩然的小说
第四节 茹志鹃、路翎的小说
第三章 小说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下)
第一节 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
第二节 王蒙、张贤亮与“伤痕”、反思小说
第三节 韩少功、张承志与寻根小说
第四节 马原、苏童、王朔与先锋小说
第五节 莫言、余华、格非与新历史小说
第四章 散文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
第一节 杨朔、秦牧、魏巍与20世纪50—60年代的散文
第二节 巴金、杨绛、汪曾祺、徐迟与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
第三节 周涛、史铁生、余秋雨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
第四节 女性散文和新兴的散文写作
第五章 戏剧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
第一节 老舍与20世纪50年代戏剧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革命样板戏的特例
第三节 高行健与20世纪80年代先锋戏剧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验戏剧
下篇 经典作品论
第六章 文化的、神性的、解构性的诗歌分析
第一节 欧阳江河的诗歌选析
第二节 翟永明与女性诗歌的分析
第三节 海子抒情诗选析
第四节 民间及口语化诗歌选析
第七章 先锋小说文本精读
第一节 马原《错误》解析
第二节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解析
第三节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解析
第四节 苏童《妻妾成群》解析
第五节 格非《迷舟》解析
第八章 长篇小说经典读略
第一节《废都》导读
第二节《九月寓言》导读
第三节《尘埃落定》导读
第四节《兄弟》导读
第五节《受活》导读
后记
第一章 诗歌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
第一节 闻捷、郭小川、贺敬之与20世纪50—70年代的诗歌
第二节 艾青、牛汉、食指的反思诗歌
第三节 北岛、舒婷、顾城与“朦胧诗”
第四节 关于“第三代”诗歌
第五节 纪弦、余光中、痖弦、洛夫与台湾现代诗
第二章 小说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上)
第一节 关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节 赵树理、孙犁的小说
第三节 柳青、浩然的小说
第四节 茹志鹃、路翎的小说
第三章 小说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下)
第一节 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
第二节 王蒙、张贤亮与“伤痕”、反思小说
第三节 韩少功、张承志与寻根小说
第四节 马原、苏童、王朔与先锋小说
第五节 莫言、余华、格非与新历史小说
第四章 散文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
第一节 杨朔、秦牧、魏巍与20世纪50—60年代的散文
第二节 巴金、杨绛、汪曾祺、徐迟与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
第三节 周涛、史铁生、余秋雨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
第四节 女性散文和新兴的散文写作
第五章 戏剧文体与代表作家分析
第一节 老舍与20世纪50年代戏剧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革命样板戏的特例
第三节 高行健与20世纪80年代先锋戏剧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验戏剧
下篇 经典作品论
第六章 文化的、神性的、解构性的诗歌分析
第一节 欧阳江河的诗歌选析
第二节 翟永明与女性诗歌的分析
第三节 海子抒情诗选析
第四节 民间及口语化诗歌选析
第七章 先锋小说文本精读
第一节 马原《错误》解析
第二节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解析
第三节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解析
第四节 苏童《妻妾成群》解析
第五节 格非《迷舟》解析
第八章 长篇小说经典读略
第一节《废都》导读
第二节《九月寓言》导读
第三节《尘埃落定》导读
第四节《兄弟》导读
第五节《受活》导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