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力和表面力
¥160.00定价
作者: [美]J.N.伊斯雷尔奇维利著
译者:王晓琳等 译;
出版时间:2014-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412737
- 1-1
- 152137
- 44169552-5
- 精装
- 16开
- 2014-08
- 780
- 602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TB383.03
- 化学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POD产品说明:
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
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
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
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
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
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
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
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
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目录
目录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翻译版序
译者序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Jacob Israelachvili传记
单位、符号、有用的量和关系
定义和术语
第一部分 原子和分子间力
第1章 历史回顾 3
1.1 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力 3
1.2 希腊和中世纪关于分子间力的认识 3
1.3 17世纪:早期科学时期 5
1.4 18世纪:困惑、矛盾和争论 7
1.5 19世纪:连续理论与分子理论之争 7
1.6 分子间力——规律和相互作用势:长程力和短程力 8
l 首个成功的唯象理论 11
1.8 分子尺寸的首次估计 14
1.9 20世纪:了解简单系统 14
1.10 近期发展趋势 15
问题与讨论 17
第2章 分子间力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21
2.1 自由空间和介质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1
2.2 自我能与二体势 22
2.3 玻尔兹曼分布和化学势 24
2.4 平衡系统中的分子和粒子分布 25
2.5 范德华状态方程(E()S) 27
2.6 用热能kT作为标准来估计相互作用的强度 29
2.7 力和二体势的分类 31
2.8 多分子系统的理论性分析:连续性方法或分子方法 33
2.9 计算机模拟的分子方法:蒙特卡罗(MC)和分子动力学(MD) 34
2.10 牛顿定律在二体碰撞中应用 35
2.11 多重碰撞的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玻尔兹曼分布 40
问题与讨论 46
第3章 强分子间力:共价相互作用与库仑相互作用 48
3.1 共价键(化学键力) 48
3.2 物理键和化学键 49
3.3 库仑力或者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高斯规则 49
3.4 离子晶体 53
3.5 参考态 54
3.6 静电力的范围 54
3.7 离子的玻恩能 55
3.8 离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56
3.9 特殊离子溶剂作用:连续性方法 59
3.10 分子方法:计算机模拟和多体系统的积分方程 60
问题与讨论 62
第4章 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 64
4.1 什么是极性分子 64
4.2 极性自我能 66
4.3 离子偶极相互作用 66
4.4 极性溶剂中的离子 70
4.5 水中强的离子-偶极相豆作用:水合离子 71
4.6 溶解力、结构力和水合力 73
4.7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74
4.8 磁偶极 75
4.9 氢键 75
4.10 旋转偶极和角平均势 76
4.11 熵效应 78
问题与讨沦 79
第5章 与分子极化有关的相互作用 82
5.1 原子与分子的极化率 82
5.2 极性分子的极化率 83
5.3 其他极化机理和极化对静电相互作用的影响 85
5.4 离子和中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86
5.5 离子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和玻恩能 88
5.6 偶极诱导偶极间相互作用 89
5.7 极化相互作用的统 90
5.8 溶剂化效应与“超额极化率” 90
问题与讨论 95
第6章 范德华力 96
6.1 中性分子间范德华色散力的起源:London方程 96
6.2 色散力的强度:范德华固体和液体 98
6.3 范德华状态方程 101
6.4 三维及二维体系的气-液、液固相转变 103
6.5 极性分子间范德华力 105
6.6 分子间范德华力的基本理论 107
6.7 介质中的范德华力 109
6.8 分子在介质中的色散自我能 113
6.9 范德华力的深入层面:各向异性(取向),非相加性(多体)和延迟效应 114
6.9.1 色散力的各向异性 114
6.9.2 范德华力和多体效应的非叠加性 115
6.9.3 延迟效应 116
问题与讨论 116
第7章 空间斥力、全分子间二体势和液体结构 119
7.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尺寸 119
7.2 排斥势 121
7.3 全分子间二体势:形式、量级和范围 122
7.4 斥力在非共价键结合的固体中的作用 126
7.5 固体中分子和粒子的堆积 127
7.6 斥力在液体中的作用:液体的分子结构 130
7.7 液体结构对分子间力的影响 132
问题与讨论 133
第8章 特殊的相互作用:氢键、疏水和亲水相互作用 135
8.1 水的独特性质 135
8.2 氢键 136
8.3 水与缔合液体的模型 139
8.4 不同类型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 140
8.5 疏水效应 141
8.6 疏水相互作用 144
8.7 亲水相互作用 146
问题与讨论 148
第9章 非平衡和与时间相关的相互作用 150
9.1 与时间和速率相关的相互作用和过程 150
9.2 与速率和时间相关的脱离(剥离)力 151
9.3 分子碰撞时的能量转移(耗散):Deborah数 155
9.4 结合脱离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158
9.5 复杂过程中时间、温度与速度(速率)之间的关系 162
问题与讨论 165
第二部分 粒子和表面间力
第10章 分子间力和粒子间力的统一概念 171
10.1 介质中相似分子或粒子的缔合作用 171
10.2 介质中相互接近的相似表面:表面能和界面能 175
10.3 第三介质中不同分子、粒子或表面的结合 177
10.4 粒子表面与粒子-界面的相互作用 178
10.5 吞噬和排出 179
10.6 吸附表面膜:润湿和非润湿 180
问题与讨论 182
第11章 分子间力、粒子间力及表面间力的比较 184
11.1 力的短程和长程效应:定性区分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小分子间
相互作用 184
11.2 宏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势 187
11.2.1 分子表面相互作用 187
11.2.2 球平而和球球相互作用 187
11.2.3 表面-表面相互作用 189
11.3 两球体的有效相互作用面积:Langbein近似 189
11.4 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原子间或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比较 190
11.4.1 粒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尺寸效应 190
11.4.2 表层深度或表面积比体积缩放效应 190
11.4.3 动力学和非平衡效应 192
11.5 相互作用能与相互作用力:Derjaguin近似 192
11.6 “体积力”和“表面力” 196
问题与讨论 197
第12章 力的测量方法 200
12.1 分子间力、粒子间力和表面力的直接与间接测量 200
12.2 不同直接测量力的方法 202
12.3 直接测量力的机理及相关问题 206
12.4 力-距离函数F(D)的测量 210
12.5 不稳定性 211
12.5.1 力学不稳定性 211
12.5.2 能量不稳定性 212
12.5.3 热力学不稳定性 212
12.6 黏附力和能最的测量 212
12.7 宏观表面间力的测量:SFA,OP/OS等相关方法 214
12.7.1 表面力仪 214
12.7.2 渗透压强或渗透压力的测试方法 218
12.8 测量微观(胶体)和纳米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方法:AFM和TIRM 219
12.8.1 原子力显微镜 219
12.8 .2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220
12.9 测量单分子和单键相互作用的方法:OT和MC方法 222
12.9.1 光镊或光学捕集 222
12.9.2 微悬臂梁 223
问题与讨论 223
第13章 粒子与表面间的范德华力 225
13.1 不同几何形状物体间的范德华作周力规律:Hamaker常量 225
13.2 真空或空气中物体间范德华力的强度 227
13.3 范德华力的Lifshitz理论 228
13.4 粒子表面相互作用 231
13.5 基于IJifshitz理论计算的非阻滞Hamaker常量 232
13.6 导电介质间的范德华力 233
13.7 真空或空气中相互作用Hamaker常量的理论值和实验值 234
13.8 Lifshitz理论在介质中相互作用上的应用 236
13.9 排斥性的范德华力:分离压和润湿膜 239
13.10 较大间距下的范德华力:阻滞效应 242
13.11 电解质溶液中的静电屏蔽 244
13.12 结合关系 245
13.13 表面能和黏附能 216
13.14 金属的表面能 251
13.15 有吸附层的表面间作用力 252
13.16 有关范德华力的实验 253
问题与讨论 255
第14章 液体中表面间的静电作用力 260
14.1 液体中的表面荷电:“双电层” 260
14.2 水中的电荷表面:没有额外的电解质——“只有反号离子” 261
14.3 泊松玻尔兹曼(PB)方程 262
14.4 表面处的表面电荷、电场强度和反号离子浓度:“接触”值 263
14.5 远离表面的反号离子浓度曲线 264
14.6 离子分布、电场、表面势和压强的根源 266
14.7 水中两个荷电表面之间的压强:接触值理论 268
14.8 大间距的极限:厚润湿膜 271
14.9 小间距的极限:渗透极限和电荷调节 273
14.10 电解质溶液中的带电表面 274
14.11 Grahame方程 276
14.12 孤立表面的表面电荷和电势 277
14.13 二价离子的影响 279
14.14 德拜(Debye)长度 280
14.15 远离表面的电势*和离子浓度ρx的变化 280
14.16 备种粒子表面间的双电层相互作用力和能量 282
14.17 恒定电荷和恒定电势相互作用的精确解:电荷调节 286
14.18 非对称表面 288
14.19 离子凝聚和离子关联作用力 290
14.20 更复杂的体系:有限容器体系和有限离子尺寸效应 292
14.21 范德华力和双电层力同时作用:DLVO理论 293
14.22 双电层力和DLVO力的实验测量 298
14.23 动电力 301
14.24 离散表面电荷和偶极 301
问题与讨沦 304
第15章 溶剂化、结构化和水化作用力 307
15.1 非DLVO力 307
15.2 表面、界面和薄膜中的分子排序 308
15.3 球形分子在两个平滑(非结构)表面间的有序排列 310
15.4 结构表面间非球形分子的有序性 312
15.5 主要类型的溶剂化力的来源:振荡力 314
15.6 拥塞 319
15.7 振荡力的实验测量和性质 320
15.8 水溶液中溶剂化力:单调的排斥性水合力 325
15.9 水溶液中溶剂化力:吸引性的“疏水”力 334
问题与讨论 342
第16章 空间(聚合物媒介)及热涨落力 344
16.1 液体中的扩散界面 344
16.2 溶液中与表面处的聚合物状态 344
16.3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翻译版序
译者序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Jacob Israelachvili传记
单位、符号、有用的量和关系
定义和术语
第一部分 原子和分子间力
第1章 历史回顾 3
1.1 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力 3
1.2 希腊和中世纪关于分子间力的认识 3
1.3 17世纪:早期科学时期 5
1.4 18世纪:困惑、矛盾和争论 7
1.5 19世纪:连续理论与分子理论之争 7
1.6 分子间力——规律和相互作用势:长程力和短程力 8
l 首个成功的唯象理论 11
1.8 分子尺寸的首次估计 14
1.9 20世纪:了解简单系统 14
1.10 近期发展趋势 15
问题与讨论 17
第2章 分子间力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21
2.1 自由空间和介质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1
2.2 自我能与二体势 22
2.3 玻尔兹曼分布和化学势 24
2.4 平衡系统中的分子和粒子分布 25
2.5 范德华状态方程(E()S) 27
2.6 用热能kT作为标准来估计相互作用的强度 29
2.7 力和二体势的分类 31
2.8 多分子系统的理论性分析:连续性方法或分子方法 33
2.9 计算机模拟的分子方法:蒙特卡罗(MC)和分子动力学(MD) 34
2.10 牛顿定律在二体碰撞中应用 35
2.11 多重碰撞的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玻尔兹曼分布 40
问题与讨论 46
第3章 强分子间力:共价相互作用与库仑相互作用 48
3.1 共价键(化学键力) 48
3.2 物理键和化学键 49
3.3 库仑力或者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高斯规则 49
3.4 离子晶体 53
3.5 参考态 54
3.6 静电力的范围 54
3.7 离子的玻恩能 55
3.8 离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56
3.9 特殊离子溶剂作用:连续性方法 59
3.10 分子方法:计算机模拟和多体系统的积分方程 60
问题与讨论 62
第4章 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 64
4.1 什么是极性分子 64
4.2 极性自我能 66
4.3 离子偶极相互作用 66
4.4 极性溶剂中的离子 70
4.5 水中强的离子-偶极相豆作用:水合离子 71
4.6 溶解力、结构力和水合力 73
4.7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74
4.8 磁偶极 75
4.9 氢键 75
4.10 旋转偶极和角平均势 76
4.11 熵效应 78
问题与讨沦 79
第5章 与分子极化有关的相互作用 82
5.1 原子与分子的极化率 82
5.2 极性分子的极化率 83
5.3 其他极化机理和极化对静电相互作用的影响 85
5.4 离子和中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86
5.5 离子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和玻恩能 88
5.6 偶极诱导偶极间相互作用 89
5.7 极化相互作用的统 90
5.8 溶剂化效应与“超额极化率” 90
问题与讨论 95
第6章 范德华力 96
6.1 中性分子间范德华色散力的起源:London方程 96
6.2 色散力的强度:范德华固体和液体 98
6.3 范德华状态方程 101
6.4 三维及二维体系的气-液、液固相转变 103
6.5 极性分子间范德华力 105
6.6 分子间范德华力的基本理论 107
6.7 介质中的范德华力 109
6.8 分子在介质中的色散自我能 113
6.9 范德华力的深入层面:各向异性(取向),非相加性(多体)和延迟效应 114
6.9.1 色散力的各向异性 114
6.9.2 范德华力和多体效应的非叠加性 115
6.9.3 延迟效应 116
问题与讨论 116
第7章 空间斥力、全分子间二体势和液体结构 119
7.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尺寸 119
7.2 排斥势 121
7.3 全分子间二体势:形式、量级和范围 122
7.4 斥力在非共价键结合的固体中的作用 126
7.5 固体中分子和粒子的堆积 127
7.6 斥力在液体中的作用:液体的分子结构 130
7.7 液体结构对分子间力的影响 132
问题与讨论 133
第8章 特殊的相互作用:氢键、疏水和亲水相互作用 135
8.1 水的独特性质 135
8.2 氢键 136
8.3 水与缔合液体的模型 139
8.4 不同类型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 140
8.5 疏水效应 141
8.6 疏水相互作用 144
8.7 亲水相互作用 146
问题与讨论 148
第9章 非平衡和与时间相关的相互作用 150
9.1 与时间和速率相关的相互作用和过程 150
9.2 与速率和时间相关的脱离(剥离)力 151
9.3 分子碰撞时的能量转移(耗散):Deborah数 155
9.4 结合脱离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158
9.5 复杂过程中时间、温度与速度(速率)之间的关系 162
问题与讨论 165
第二部分 粒子和表面间力
第10章 分子间力和粒子间力的统一概念 171
10.1 介质中相似分子或粒子的缔合作用 171
10.2 介质中相互接近的相似表面:表面能和界面能 175
10.3 第三介质中不同分子、粒子或表面的结合 177
10.4 粒子表面与粒子-界面的相互作用 178
10.5 吞噬和排出 179
10.6 吸附表面膜:润湿和非润湿 180
问题与讨论 182
第11章 分子间力、粒子间力及表面间力的比较 184
11.1 力的短程和长程效应:定性区分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小分子间
相互作用 184
11.2 宏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势 187
11.2.1 分子表面相互作用 187
11.2.2 球平而和球球相互作用 187
11.2.3 表面-表面相互作用 189
11.3 两球体的有效相互作用面积:Langbein近似 189
11.4 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原子间或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比较 190
11.4.1 粒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尺寸效应 190
11.4.2 表层深度或表面积比体积缩放效应 190
11.4.3 动力学和非平衡效应 192
11.5 相互作用能与相互作用力:Derjaguin近似 192
11.6 “体积力”和“表面力” 196
问题与讨论 197
第12章 力的测量方法 200
12.1 分子间力、粒子间力和表面力的直接与间接测量 200
12.2 不同直接测量力的方法 202
12.3 直接测量力的机理及相关问题 206
12.4 力-距离函数F(D)的测量 210
12.5 不稳定性 211
12.5.1 力学不稳定性 211
12.5.2 能量不稳定性 212
12.5.3 热力学不稳定性 212
12.6 黏附力和能最的测量 212
12.7 宏观表面间力的测量:SFA,OP/OS等相关方法 214
12.7.1 表面力仪 214
12.7.2 渗透压强或渗透压力的测试方法 218
12.8 测量微观(胶体)和纳米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方法:AFM和TIRM 219
12.8.1 原子力显微镜 219
12.8 .2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220
12.9 测量单分子和单键相互作用的方法:OT和MC方法 222
12.9.1 光镊或光学捕集 222
12.9.2 微悬臂梁 223
问题与讨论 223
第13章 粒子与表面间的范德华力 225
13.1 不同几何形状物体间的范德华作周力规律:Hamaker常量 225
13.2 真空或空气中物体间范德华力的强度 227
13.3 范德华力的Lifshitz理论 228
13.4 粒子表面相互作用 231
13.5 基于IJifshitz理论计算的非阻滞Hamaker常量 232
13.6 导电介质间的范德华力 233
13.7 真空或空气中相互作用Hamaker常量的理论值和实验值 234
13.8 Lifshitz理论在介质中相互作用上的应用 236
13.9 排斥性的范德华力:分离压和润湿膜 239
13.10 较大间距下的范德华力:阻滞效应 242
13.11 电解质溶液中的静电屏蔽 244
13.12 结合关系 245
13.13 表面能和黏附能 216
13.14 金属的表面能 251
13.15 有吸附层的表面间作用力 252
13.16 有关范德华力的实验 253
问题与讨论 255
第14章 液体中表面间的静电作用力 260
14.1 液体中的表面荷电:“双电层” 260
14.2 水中的电荷表面:没有额外的电解质——“只有反号离子” 261
14.3 泊松玻尔兹曼(PB)方程 262
14.4 表面处的表面电荷、电场强度和反号离子浓度:“接触”值 263
14.5 远离表面的反号离子浓度曲线 264
14.6 离子分布、电场、表面势和压强的根源 266
14.7 水中两个荷电表面之间的压强:接触值理论 268
14.8 大间距的极限:厚润湿膜 271
14.9 小间距的极限:渗透极限和电荷调节 273
14.10 电解质溶液中的带电表面 274
14.11 Grahame方程 276
14.12 孤立表面的表面电荷和电势 277
14.13 二价离子的影响 279
14.14 德拜(Debye)长度 280
14.15 远离表面的电势*和离子浓度ρx的变化 280
14.16 备种粒子表面间的双电层相互作用力和能量 282
14.17 恒定电荷和恒定电势相互作用的精确解:电荷调节 286
14.18 非对称表面 288
14.19 离子凝聚和离子关联作用力 290
14.20 更复杂的体系:有限容器体系和有限离子尺寸效应 292
14.21 范德华力和双电层力同时作用:DLVO理论 293
14.22 双电层力和DLVO力的实验测量 298
14.23 动电力 301
14.24 离散表面电荷和偶极 301
问题与讨沦 304
第15章 溶剂化、结构化和水化作用力 307
15.1 非DLVO力 307
15.2 表面、界面和薄膜中的分子排序 308
15.3 球形分子在两个平滑(非结构)表面间的有序排列 310
15.4 结构表面间非球形分子的有序性 312
15.5 主要类型的溶剂化力的来源:振荡力 314
15.6 拥塞 319
15.7 振荡力的实验测量和性质 320
15.8 水溶液中溶剂化力:单调的排斥性水合力 325
15.9 水溶液中溶剂化力:吸引性的“疏水”力 334
问题与讨论 342
第16章 空间(聚合物媒介)及热涨落力 344
16.1 液体中的扩散界面 344
16.2 溶液中与表面处的聚合物状态 344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