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出版社
- 9787567716315
- 120904
- 2014-05
- H146
目录
上编 方法论
1.语法研究方法
1.1 语法研究的目标
1.2 语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对比法
1.3 寻求证明语言单位性质——分布法
1.4 变换
1.5 理论的抽象方法——理论逼近法
1.6 发现语言问题的方法
1.7 语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2.汉语句法分析方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
2.2 层次分析法
2.3 变换分析法
2.4 语义特征分析法
2.5 配价分析法
2.6 语义指向分析
3.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
3.1 虛词研究概述
3.2 虚词用法研究
3.3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3.4 虚词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编 理论
4.认知语言学
4.1 象似性(iconisity)
4.2 前景与背景
4.3 隐喻(metaphor)
4.4 理想认知模型
4.5 典型范畴和基本层次范畴
5.语法化
5.1 什么是语法化
5.2 语法化链条
5.3 语法化机制
6.语义地图
6.1 什么是语义地图
6.2 语义地图研究概况
6.3 语义地图的绘制原则
6.4 研究成果例单——关于无定代词的语义地图
6.5评价
下编 专题
7.副词“刚”的研究
7.1 “刚”与动词单独连用的限制状况
7.2 时间副词“刚”与“了1”共现的静态考察
7.3 时间副词“刚”的历时考察
8.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老”的研究
8.1 所属程度副词类别
8.2 基本用法
8.3 普通话“太”与东北方言词“老”的对比
8.4 东北方言副词“老”与普通话程度副词“可”的对比
9.副词“还”
9.1 关于副词“还”的量少义
9.2 关于副词义项划分的理论探讨
10.重动句的语义分类研究
10.1 重动句的研究状况
10.2 研究理论——认知图式理论
10.3 重动句语义结构的分类分析
10.4 重动句图式的归纳——过程图式
11.现代汉语词缀类化作用分析
11.1 动物语义场中“老+X”与“Y+子”的对比
11.2 使用工具义场是的“X+头”和“Y十子”的对比
11.3 人体组成部分义场“X+头”和“Y+子”的对比
11.4 关于本文的两点说明
参考文献
1.语法研究方法
1.1 语法研究的目标
1.2 语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对比法
1.3 寻求证明语言单位性质——分布法
1.4 变换
1.5 理论的抽象方法——理论逼近法
1.6 发现语言问题的方法
1.7 语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2.汉语句法分析方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
2.2 层次分析法
2.3 变换分析法
2.4 语义特征分析法
2.5 配价分析法
2.6 语义指向分析
3.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
3.1 虛词研究概述
3.2 虚词用法研究
3.3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3.4 虚词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编 理论
4.认知语言学
4.1 象似性(iconisity)
4.2 前景与背景
4.3 隐喻(metaphor)
4.4 理想认知模型
4.5 典型范畴和基本层次范畴
5.语法化
5.1 什么是语法化
5.2 语法化链条
5.3 语法化机制
6.语义地图
6.1 什么是语义地图
6.2 语义地图研究概况
6.3 语义地图的绘制原则
6.4 研究成果例单——关于无定代词的语义地图
6.5评价
下编 专题
7.副词“刚”的研究
7.1 “刚”与动词单独连用的限制状况
7.2 时间副词“刚”与“了1”共现的静态考察
7.3 时间副词“刚”的历时考察
8.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老”的研究
8.1 所属程度副词类别
8.2 基本用法
8.3 普通话“太”与东北方言词“老”的对比
8.4 东北方言副词“老”与普通话程度副词“可”的对比
9.副词“还”
9.1 关于副词“还”的量少义
9.2 关于副词义项划分的理论探讨
10.重动句的语义分类研究
10.1 重动句的研究状况
10.2 研究理论——认知图式理论
10.3 重动句语义结构的分类分析
10.4 重动句图式的归纳——过程图式
11.现代汉语词缀类化作用分析
11.1 动物语义场中“老+X”与“Y+子”的对比
11.2 使用工具义场是的“X+头”和“Y十子”的对比
11.3 人体组成部分义场“X+头”和“Y+子”的对比
11.4 关于本文的两点说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