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2版) 供护理、助产等专业用
¥49.80定价
作者: 陈岩 牛兴旺
出版时间:2014-08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9787553728827
- 97814
- 2014-08
- R248
内容简介
陈岩、牛兴旺主编的《中医护理学(供护理助产等专业用第2版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既能满足护生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书的需要,又可作为临床护理必备的中医参考书籍,并且为适应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和健康教育的需求,增加了养生保健内容,以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技能为中心,辐射性地涉及护理的多个领域,反映护理服务向防病、康复、健康指导方面延伸。既兼顾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力求中医理、法、方、药、防、护、养之有机结合、严谨衔接,又明确了教材的学科定位,突出了护理学专业特色。
目录
导入篇——中医学/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施护
基础篇——中医学核心内容/中医护理学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及护理发展简史
一、起源
二、理论形成
三、发展
第二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概述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概述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生理基础
第一节 藏象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经络、腧穴
一、经络概述
二、腧穴概述
三、十二经脉及常用腧穴
四、奇经八脉及常用腧穴
第四章 病理基础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三、基本病机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面、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排出物
七、望舌
八、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辨证总纲
一、八纲辨证概述
二、八纲辨证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二节 辨证方法
一、脏腑辨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三、六经辨证
四、卫气营血辨证
五、三焦辨证
第七章 方药基础
第一节 中药
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用法
五、常用中药
第二节 方剂
一、方剂基础知识
二、常用方剂
第八章防治原则
第一节 治未病
一、来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病求本
一、标本缓急
二、病治异同
三、正治与反治
第三节 扶正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含义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
第四节 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三、损益兼用
第五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应用篇——中医护理学实践应用
第九章 病情观察
第一节 运用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一、病情观察的内容”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
第二节 运用辨证方法分析资料
一、辨证的步骤
二、辨证的要点
三、辨证的方法
第十章 一般护理
第一节 起居调护”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二、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三、环境适宜,慎避外邪
第二节 情志调护
一、情志变化的致病机制
二、情志调护的基本原则
三、情志调护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饮食调护
一、食药同理
二、饮食调护的原则和方法
三、常用食疗类型
第四节 给药调护
一、药前调护
二、内服法
三、外治法
四、其他用药法
第五节 运动调护
一、运动调护的特点
二、常用的运动调护方法
三、运动调护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病后调护
一、防止因风复病
二、防止因食复病
三、防止因劳复病
四、防止因情复病
第十一章 常用技术
第一节 耳针法
第二节 艾灸法
第三节 拔罐法
第四节 推拿法
第五节 刮痧法
第六节 熏洗法
第七节 敷贴法t
第八节 涂药法
第九节 放血法
第十节 热熨法
第十二章 辨证施护
第一节 常见内科病证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哮病
四、心悸t
五、中风
六、胃痛
七、泄泻
八、黄疸
九、水肿
十、消渴
十一、痹病
十二、头痛
第二节 常见儿科病证
一、概述
二、惊风
三、积滞
四、痄腮
第三节 常见妇产科病证
一、概述
二、痛经
三、妊娠恶阻
四、产后缺乳
第四节 常见外科病证
一、概述
二、乳癖
三、湿疮
四、痤疮
第五节 常见急症
一、概述
二、神昏
三、厥证
四、痉证
自测试题一
自测试题二
参考文献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施护
基础篇——中医学核心内容/中医护理学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及护理发展简史
一、起源
二、理论形成
三、发展
第二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概述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概述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生理基础
第一节 藏象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经络、腧穴
一、经络概述
二、腧穴概述
三、十二经脉及常用腧穴
四、奇经八脉及常用腧穴
第四章 病理基础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三、基本病机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面、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排出物
七、望舌
八、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辨证总纲
一、八纲辨证概述
二、八纲辨证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二节 辨证方法
一、脏腑辨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三、六经辨证
四、卫气营血辨证
五、三焦辨证
第七章 方药基础
第一节 中药
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用法
五、常用中药
第二节 方剂
一、方剂基础知识
二、常用方剂
第八章防治原则
第一节 治未病
一、来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病求本
一、标本缓急
二、病治异同
三、正治与反治
第三节 扶正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含义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
第四节 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三、损益兼用
第五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应用篇——中医护理学实践应用
第九章 病情观察
第一节 运用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一、病情观察的内容”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
第二节 运用辨证方法分析资料
一、辨证的步骤
二、辨证的要点
三、辨证的方法
第十章 一般护理
第一节 起居调护”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二、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三、环境适宜,慎避外邪
第二节 情志调护
一、情志变化的致病机制
二、情志调护的基本原则
三、情志调护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饮食调护
一、食药同理
二、饮食调护的原则和方法
三、常用食疗类型
第四节 给药调护
一、药前调护
二、内服法
三、外治法
四、其他用药法
第五节 运动调护
一、运动调护的特点
二、常用的运动调护方法
三、运动调护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病后调护
一、防止因风复病
二、防止因食复病
三、防止因劳复病
四、防止因情复病
第十一章 常用技术
第一节 耳针法
第二节 艾灸法
第三节 拔罐法
第四节 推拿法
第五节 刮痧法
第六节 熏洗法
第七节 敷贴法t
第八节 涂药法
第九节 放血法
第十节 热熨法
第十二章 辨证施护
第一节 常见内科病证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哮病
四、心悸t
五、中风
六、胃痛
七、泄泻
八、黄疸
九、水肿
十、消渴
十一、痹病
十二、头痛
第二节 常见儿科病证
一、概述
二、惊风
三、积滞
四、痄腮
第三节 常见妇产科病证
一、概述
二、痛经
三、妊娠恶阻
四、产后缺乳
第四节 常见外科病证
一、概述
二、乳癖
三、湿疮
四、痤疮
第五节 常见急症
一、概述
二、神昏
三、厥证
四、痉证
自测试题一
自测试题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