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05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以下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研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9787510079115
  • 89720
  • 2014-05
  • G759.2
内容简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在此大背景下,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契机,适时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关注,对于帮助和扶持民族高等教育实现实质性发展或超常规发展,缩小其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许林编著的《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研究》围绕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实质性公平,影响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的现实瓶颈.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财政公平化投入的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首先,本书探讨了财政投入是实现民族高等教育合理化发展的必要保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以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持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佐证了以上论述。随后本书从多个角度挖掘教育财政投入与教育公平之间天然、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出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实质性公平是实现“供需平衡”,特别是财政投入应满足在教育财政资源既定总量约束条件下,被投入主体的“最迫切需求”。根据伯尔尼和斯蒂菲尔教育财政公平度量框架,回答“公平的对象(Who)”、“公平的内容(What)”、“如何实现公平(How)”以及“实现公平的程度(How Much)”等四大问题。
  通过对部分民族聚居地区及“十一五”以来6所中央级民族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和支出数据分析,说明民族高校近年来得到的长足发展是与国家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密切相关的。分析了我国目前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与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较,还是存在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指出当前财政投入的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性,而造成这种现状则是由地方财力较弱、财政拨款机制较粗放、财政资助体系与收费体制改革不同步及教育经费法制建设不健全等多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为如何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财政公平化投入提供了突破口,是保证后续研究结果切合我国实际更具应用性的关键。
  民族高等教育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这一特征决定了要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必须采取共性与特殊性兼顾的投入方式。围绕如何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财政公平化投入问题,本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民族高等教育投入对象——学生、家庭、教师及教育机构的现实困境和特殊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针对决定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规模的共性及个性因素和需求.财政投入规模的测定应该采用不同权重系数、有差别的投入方法:而合理化财政投入结构的关键。是建立起一套适应民族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及时地对评价结果加以应用,形成有效的财政投入反馈机制。
目录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框架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性
第二章 教育公平与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概述
 第一节 关于教育公平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关概念
 第三节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四节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政策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第三章 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的度量
 第一节 教育财政投入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财政公平的实质公平
 第三节 教育财政公平的度量
第四章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现状考察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体状况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结构
 第三节 财政投入不足影响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节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象及合理需求分析
 第一节 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大学生
 第二节 少数民族家庭
 第三节 民族高等教育教师
 第四节 民族高等教育实施机构发展困境及需求分析
第六章 实现教育公平的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分析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合理化规模分析
 第三节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合理化结构分析
第七章 推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大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力度
 第二节 启动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互动机制
 第三节 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第四节 促进物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在校际与地区之间的流动
 第五节 加强相关高等教育财政法制建设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近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目录
 附录2 大学生对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认识的调查问卷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