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以下为《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人民出版社
  • 9787010130859
  • 61331
  • 2014-08
  • D6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霍海燕编著的《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参与》以政策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和舆论参与为主线,研究了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参与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作用机理、条件和变量;在实践研究方面,具体研究了中国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特点、效果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中国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趋势。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阶段研究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研究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作用研究
  (四)社会参与与政府的关系研究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策过程理论
  (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理论
 四、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分析框架
  (二)内容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观点
第二章 社会参与兴起的现状
 一、社会参与兴起的背景
  (一)经济领域改革的影响
  (二)政治领域改革的影响
 二、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分类
  (一)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
  (二)民间组织的分类
 三、公共舆论的涵义与分类
  (一)公共舆论的界定
  (二)公共舆论的分类
第三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机理与价值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素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机理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
  (二)政治体系回应社会参与
 三b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价值
  (一)提高政策过程的民主化
  (二)增加政策过程的开放性
  (三)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四)推动社会参与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条件与变量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应然条件
  (一)多元的利益结构
  (二)良好的公民意识
  (三)高度的政治民主
  (四)开放的政策过程
  (五)优良的制度环境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实然条件
  (一)多元利益结构初步形成
  (二)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三)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
  (四)政策过程的开放性相对滞后
  (五)社会参与的理性化程度不足
  (六)制度环境亟待改善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变量
  (一)政治结构
  (二)制度环境
  (三)政治文化
  (四)民间组织
  (五)社会资本
第五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与特点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的利益取向
  (二)社会对政策的关注度
  (三)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
  (四)成本与效益因素
  (五)政府对社会参与的信任程度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
  (一)民间组织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
  (二)公共舆论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特点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
  (二)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的参与方式不同
  (三)人民团体的影响力凸显
  (四)媒体曝光引发的社会参与效能趋强
第六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效果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结果
  (一)社会参与政策制定的结果
  (二)社会参与政策执行的结果
  (三)社会参与政策评估的结果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政策过程的透明度
  (二)促使政策主体的多元化
  (三)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
  (四)强化政府的回应性
  (五)实现多元利益的动态平衡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
  (一)加大政策合议的难度
  (二)政策偏向于强势群体
  (三)降低政府的政策效率
  (四)扩大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参与层面的制约因素
  (一)公民个体层面
  (二)民间组织层面
  (三)公共舆论层面
 二、政府层面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
  (二)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
  (三)社会参与的制度建设
  (四)民间组织成长的制度环境
第八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趋势
 一、社会参与展望
  (一)民间组织的发展趋势
  (二)公共舆论的发展趋势
 二、政策过程的变革
  (一)政策过程的制度化趋势
  (二)政策过程的透明化趋势
  (三)政策过程的民主化趋势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展望
  (一)以过程参与为方向
  (二)以制度化参与为主
  (三)以公共利益为取向
  (四)以党和政府为主导
 四、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范式转换
  (一)从个体参与到有组织的参与
  (二)从政府垄断到政社合作
  (三)从政府统合到多元利益主体博弈
  (四)从政府内部合法化到公众认可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