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487506
  • 31
  • 50613
  • 46259150-4
  • 平装胶订
  • 2018-01
  • 农学
  • 作物学
  • 农林生命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4篇18章,概述了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与特征,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传播、分布与应用,并总结和展望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重点介绍了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器官形成及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等作物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规律;作物群体生长的基本特征与特性,作物群体物质生产中源、库、流的相互关系,作物产量与品质构成因子、形成规律与调控;作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及环境对作物生长的调节作用。本书凝练了作物生产中普适性技术的应用原理与应用方法,具有良好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学的科学内涵。
目录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作物栽培学概述
第一章 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利用 1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1
一、作物的起源 1
二、作物的传播 2
第二节 作物的分布 3
一、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 3
二、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 5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与利用 8
一、作物的分类 8
二、作物的利用 11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与作用 12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12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12
二、作物栽培学的特征 13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 14
一、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14
二、作物栽培学的作用 14
第三节 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5
一、作物栽培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科技成果 16
二、作物栽培学对其他学科的充实和发展 16
第三章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18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 18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思想 18
二、中国现代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19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新理论与新技术 22
一、作物栽培学新理论 22
二、作物栽培学新技术 25
第二篇 作物生育和产品形成
第四章 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 30
第一节 作物的阶段发育 30
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30
二、作物阶段发育特性应用 33
第二节 作物的物候期与生育时期 34
一、作物物候期 34
二、作物生育时期 35
第三节 作物的生育期 35
一、作物生育期的概念 35
二、气候生长期 36
三、作物生育期与产量 36
第五章 作物的器官建成 37
第一节 作物种子发芽与出苗 37
一、作物种子分类 37
二、作物种子的寿命与休眠 37
三、作物种子萌发与出苗 38
第二节 作物器官发育与建成 40
一、作物的根 40
二、作物的分蘖与分枝 42
三、作物的叶 43
四、作物的花 45
五、作物的种子和果实 49
第三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51
一、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51
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52
三、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关系 53
第六章 作物的群体与源-库-流 54
第一节 作物的群体动态 54
一、作物群体结构与功能 54
二、作物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57
三、作物群体生产力 58
第二节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60
一、作物的源与强源 61
二、作物的库与扩库 64
三、作物的流与畅流 66
第三节 作物生长分析 69
一、作物生长分析的概念 69
二、群体叶面积和光截获 70
三、叶日积 71
四、作物群体生物量积累 71
第七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 73
第一节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构成 73
一、作物产量与产量的构成因素 73
二、作物产品的品质与品质指标 74
第二节 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76
一、碳水化合物 76
二、蛋白质 77
三、脂类 78
四、纤维素 79
五、主要微量元素 80
六、主要维生素 80
第三节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现状与潜力及优质高产途径 81
一、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现状与潜力 81
二、作物优质高产的途径 82
第三篇 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第八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温 88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的光温指标 88
一、光照 88
二、温度 89
三、光温变化规律 94
第二节 光温资源与作物分布 95
一、作物群体光温分布 95
二、基于光温资源的作物分布 101
第三节 光温与作物生产 103
一、光温与作物生长发育 103
二、光温与作物产量和品质 107
三、作物生产潜力 107
第九章 作物生长与水分 112
第一节 作物生长水分指标 112
一、土壤水 112
二、水势 115
三、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 116
第二节 水资源与作物分布 117
一、水资源分布 118
二、年降水总量与作物分布 118
三、年降水量的季节 分配与作物分布 118
四、作物水分利用率 119
第三节 水分与作物生产 120
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 120
二、水分与作物产量和品质 123
三、作物气候生产潜力 124
第十章 作物生长与大气 125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主要气体指标 125
一、作物与CO2 125
二、作物与O2 126
三、作物与N2 127
第二节 大气CO2浓度与作物生长 129
一、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直接影响 129
二、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间接影响 133
三、调控措施对农田CO2浓度的影响 134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作物生长 134
一、大气气体浓度与全球气候变化 134
二、温室效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7
三、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8
四、作物生产对温室气体的调节 142
第十一章 作物生长与土壤 145
第一节 土壤特性 145
一、土壤物理特性 145
二、土壤化学特性 149
第二节 作物矿质营养 153
一、大量营养元素 153
二、中量营养元素 157
三、主要微量营养元素 157
第三节 作物对土壤矿质营养的吸收与利用 159
一、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159
二、矿质营养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162
三、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 164
第四篇 作物栽培技术
第十二章 作物区划与种植制度 167
第一节 作物区划与布局 167
一、作物区划布局及其依据 167
二、作物区划布局方法 169
三、中国作物区划布局 170
第二节 农作方式与作物品种搭配 173
一、作物布局概念与原则 174
二、熟制类型 176
三、复种和间混套作 177
四、作物晶种搭配 179
第三节 农作制 180
一、轮作制 181
二、连作制 182
三、休闲制 184
第十三章 土壤耕作与培肥 185
第一节 土壤耕作 185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 185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187
三、土壤耕作方法 188
第二节 土壤保护性耕作 190
一、保护性耕作的内涵 190
二、保护性耕作的历史渊源 190
三、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类型 191
四、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功能 192
第三节 土壤培肥 193
一、地力的概念及培肥原理 193
二、农田培肥途径与培肥制 194
第十四章 作物播种移栽 199
第一节 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199
一、种子播前处理 199
二、播种期的确定 202
三、播种量的确定 203
四、播种方式 204
第二节 育苗与移栽技术 206
一、育苗方式 206
二、苗床管理 209
三、移栽技术 211
第三节 合理密植 212
一、合理密植的含义和增产作用 212
二、种植密度的确定 212
三、合理密植的方式 213
第十玉章 作物肥料运筹 214
第一节 作物需肥规律与合理施肥原则 214
一、作物需肥规律 214
二、作物养分作用规律 216
三、作物合理施肥原则 216
第二节 作物肥料运筹技术 217
一、肥料种类 217
二、营养诊断 220
三、肥料运筹 220
四、施肥方法 222
五、机械化施肥技术 223
第十六章 作物水分管理 225
第一节 作物需水规律与合理灌溉指标 225
一、作物需水规律 225
二、合理灌溉指标 230
三、作物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 231
第二节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233
一、水分监测诊断 233
二、水分灌溉 234
三、排水管理 236
第三节 节 水栽培技术 237
一、节 水农业 238
二、节 水栽培 238
第十七章 作物化学调控 242
第一节 作物化学调控物质 242
一、植物激素 242
二、植物生长调节 剂 242
第二节 植物生长调节 剂的种类及作用特点 243
一、根据与植物激素作用的相似性进行分类 243
二、根据对植物茎尖的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244
三、根据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246
四、根据植物生长调节 剂的来源分类 246
第三节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46
一、作物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46
二、作物化学调控应用模式 249
三、不同类型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49
四、作物化学调控的影响因素 252
第十八章 作物抗逆栽培 253
第一节 生物逆境与作物安全生产 253
一、病虫害与作物安全生产 253
二、杂草防除与作物安全生产 255
第二节 非生物逆境与作物减灾栽培 258
一、干旱 258
二、涝渍 260
三、冷害 261
四、冻害 261
五、高温热害 262
六、风灾倒伏 263
第三节 土壤障碍与改良 264
一、土壤障碍 264
二、土壤污染 266
三、盐碱地改良 268
主要参考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