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物栽培学
作者: 官春云
出版时间:2011-11-24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29476
- 1版
- 44128
- 40250999-6
- 平装
- 大大16开
- 2011-11-24
- 900
- 504
- 农学
- 作物学
- S3
- 农学、植物生产类
- 本科
前辅文
第一章 作物的起源、分布及分类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
一、作物的起源与最早的作物
二、世界作物起源中心
三、主要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节 作物分布
一、世界作物分布
二、中国作物分布
三、中国作物种植区划
第三节 作物分类
一、按植物学系统分类
二、按作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三、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四、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
思考题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作物器官的生长与分化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二、种子的形态和萌发
三、根的生长与分化
四、茎的生长与分化
五、叶的生长与分化
六、花序分化与传粉、受精
七、种子和果实形成
第二节 作物生长分析
一、作物生长分析的测量指标与分析方法
二、作物生长曲线
第三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
一、作物的感温性
二、作物的感光性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四、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
五、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节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作物的生育期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三、作物的生长中心
四、作物的物候期
第五节 作物生长的相关性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
二、地上部分的生长与地下部分的生长的相互关系
三、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四、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五、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思考题
第三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作物产量形成
一、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二、作物产量的形成
三、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
四、作物产量形成的激素调控机理
五、作物产量形成的酶学机制
六、作物增产的潜力和途径
第二节 作物品质形成
一、作物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作物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
四、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栽培措施调控作用
五、作物品质的改良途径
六、作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思考题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
一、光照强度与作物的生长发育
二、光照时间与作物生长发育
三、光质与作物的生长发育
四、作物的群体结构与光分布
五、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
一、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二、温度与作物的分布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五、农艺措施对温度的影响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水分
一、水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
二、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及评价指标
三、作物的分布与水分
四、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五、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措施
第四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大气
一、O2与作物生长
二、CO2与作物生长
三、大气中的其他气体与作物生长
四、风与作物生长
五、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六、作物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
第五节 作物生长与土壤
一、土壤特性与作物生长
二、土壤耕作与作物生长
三、土壤障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六节 作物生长与矿质养分
一、作物的需肥特性
二、作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三、养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农艺措施对矿质营养的影响
思考题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
第一节 作物种植制度
一、作物布局与种植区划
二、复种与间混套作
三、作物轮作与连作
第二节 作物播种与移栽
一、作物的播种
二、播后管理与移栽
第三节 施肥
一、作物的营养特性
二、合理施肥的依据及基本方法
三、施肥技术
第四节 灌排
一、作物的需水特性
二、作物的灌排制度
三、作物灌排技术
第五节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与作用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原则与方法
三、作物化学控制技术的发展策略和三种应用模式
第六节 防治病虫草害
一、病害防治
二、虫害防治
三、草害防治
思考题
第六章 作物精确栽培
第一节 作物精确栽培的内涵与特征
一、精确栽培的形成
二、精确栽培的内涵
三、精确栽培的特征
第二节 作物精确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数据库技术
二、空间信息管理技术
三、遥感监测技术
四、系统模拟技术
五、管理决策技术
六、信息服务技术
第三节 作物精确栽培的应用实例
一、作物栽培方案的精确化设计
二、作物生长指标的动态化监测
三、作物实时苗情的数字化调控
四、作物产量品质的数字化预测
思考题
第七章 作物设施栽培
第一节 概述
一、作物设施栽培的概念
二、作物设施栽培的现状
三、作物设施栽培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作物设施栽培类型与结构
一、地膜覆盖栽培
二、塑料拱棚栽培
三、温室栽培
第三节 设施栽培的环境特性及调控
一、光照环境及其调控
二、温度环境及其调控
三、湿度环境及其调控
四、气体环境及其调控
五、土壤环境及其调控
六、设施栽培的环境综合管理
第四节 无土栽培技术
一、无土栽培的概念
二、无土栽培方法
三、无土栽培的营养液组成与管理
第五节 设施栽培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一、大棚鲜食玉米设施栽培技术
二、马铃薯反季节大棚栽培技术
三、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
思考题
第八章 作物生长诊断
第一节 概述
一、作物诊断与作物生长诊断的含义
二、作物生长诊断的功能与意义
三、作物生长诊断的原则
四、作物生长诊断分类
五、诊断指标临界值
第二节 不同生育阶段和目的的作物生长诊断
一、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诊断
二、不同目的的作物诊断
第三节 作物生长诊断技术
一、比色卡和叶绿素测定仪诊断技术
二、作物综合诊断推荐施肥技术
三、作物光谱遥感诊断技术
四、作物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思考题
第九章 水稻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
二、水稻生产概况
三、稻的起源与分类
四、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水稻的生育过程
二、水稻的器官建成
三、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四、水稻的产量及产量形成
五、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
第三节 水稻栽培的基本技术
一、育秧
二、稻田耕整与移栽
三、水稻营养与施肥
四、稻田的水分管理
五、水稻的收割与贮藏
六、水稻大田生长发育诊断
第四节 水稻的其他栽培技术
一、水稻抛秧栽培
二、水稻机插栽培
三、水稻直播栽培
四、再生稻栽培
五、水稻旱种栽培
六、发展中的栽培技术
思考题
第十章 小麦
第一节 概述
一、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世界和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三、我国小麦科研概况与发展前景
第二节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规律
二、产量形成
三、小麦的品质
第三节 小麦的栽培技术
一、整地技术
二、播种技术
三、施肥技术
四、灌排技术
五、田间管理技术
六、收获与贮藏
第四节 小麦专项栽培技术
一、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二、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
三、南方旱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四、北方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五、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思考题
第十一章 玉米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
二、玉米的分类
三、玉米生产概况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二、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建成
三、玉米器官的同伸关系
四、玉米生长发育与生态条件
五、玉米的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第三节 玉米资源高效利用
一、玉米矿质营养与合理施肥
二、玉米水分生理与水分管理
三、合理密植
四、整地技术
五、种子准备与播种技术
六、田间管理
七、优质专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思考题
第十二章 大豆
第一节 概述
一、大豆生产的重要性
二、中国和世界大豆生产概况
三、中国大豆栽培区划
第二节 大豆生物学特性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
二、大豆生长发育的特点
三、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四、大豆产量形成特点
五、大豆营养品质形成特点
第三节 大豆栽培技术
一、大豆栽培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北方春大豆栽培技术与模式
三、黄淮海夏大豆栽培技术
四、南方多作大豆栽培技术及间套作模式
五、鲜食大豆栽培技术
思考题
第十三章 棉花
第一节 概述
一、棉花生产的重要性
二、世界棉花生产概况
三、我国棉花生产概况和棉区划分
四、棉花的栽培种和品种
第二节 棉花生物学特性
一、棉花形态特征
二、棉花的生育期与生长发育特性
三、棉花蕾铃脱落与控制措施
四、棉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五、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
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
一、棉花的基本栽培技术
二、移栽棉栽培技术
三、地膜棉栽培技术
四、棉花机械化栽培技术
五、棉花超高产栽培案例
思考题
第十四章 油菜
第一节 概述
一、油菜生产的重要性
二、世界油菜生产概况
三、我国油菜生产概况和区域划分
四、油菜的三大类型和品种概况
第二节 油菜的生物学特性
一、油菜的形态特征
二、油菜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三、油菜的发育特性
四、油菜的产量形成和高产途径
五、油菜品质形成特点
六、油菜的营养与施肥
第三节 油菜不同栽培模式的栽培技术
一、冬油菜育苗移栽栽培模式
二、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栽培模式研究
三、稻田谷林套播油菜栽培模式
四、北方冬油菜栽培模式
五、北方春油菜的栽培模式
六、典型高产丘块示例
思考题
第十五章 花生
第一节 花生概述
一、花生生产的意义
二、国内外花生生产概况
第二节 花生的生物学基础
一、花生栽培种的类型及品种选用
二、花生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
三、花生的生育时期及特点
四、花生的产量与品质形成
第三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
一、春花生栽培技术
二、花生覆膜栽培技术
三、夏直播花生栽培技术要点
四、麦田套种花生栽培技术要点
五、花生高产栽培案例
思考题
第十六章 烟草
第一节 概述
一、烟草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烟草分布及生产概况
三、中国烟草生产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烟草的分类与烟型
二、烟草的形态和生长发育
三、烟草的生育时期
四、环境因子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 烟草的产量与质量
一、烟叶产量
二、烟叶质量
三、烟草产量与质量的关系
第四节 烤烟优质适产生产技术
一、烟草育苗
二、烟草整地
三、烟草施肥
四、烟草移栽
五、烟草的大田管理
六、烟叶成熟与采收
七、绑烟与装烟
八、烤房建设
九、烟叶调制(烘烤)
十、烟叶调制后处理
第五节 主要晾晒烟栽培特点
第六节 烟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思考题
第十七章 甘蔗
第一节 概述
一、甘蔗生产的重要性
二、甘蔗生产概况
三、甘蔗的分布及我国蔗区
第二节 甘蔗的起源、分类和品种类型
一、甘蔗的起源与传播
二、甘蔗的分类
三、甘蔗的品种类型及良种
四、主要栽培品种
第三节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甘蔗的形态特征
二、甘蔗的生长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三、甘蔗的产量形成和蔗糖分积累
第四节 甘蔗的基本栽培技术
一、甘蔗的栽培制度
二、新植蔗栽培技术
三、宿根蔗栽培技术
四、甘蔗地膜覆盖栽培
五、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实例
六、果蔗栽培技术
思考题
第十八章 其他谷类作物
第一节 大麦
一、大麦的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
二、大麦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三、大麦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高粱
一、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
二、高粱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三、栽培技术
第三节 燕麦
一、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
二、燕麦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三、燕麦栽培技术要点
第四节 荞麦
一、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
二、荞麦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三、栽培技术
思考题
第十九章 薯类作物
第一节 甘薯
一、概述
二、甘薯的形态特征
三、甘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四、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五、甘薯栽培技术
六、甘薯的收获与贮藏
第二节 马铃薯
一、概述
二、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三、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思考题
第二十章 麻类作物(苎麻、红麻、黄麻、亚麻)
第一节 麻类作物概述
一、麻类作物种类及纤维特性
二、麻类作物分布及种植情况
三、麻类作物的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节 苎麻
一、苎麻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二、苎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三、苎麻栽培技术
第三节 黄/红麻
一、黄/红麻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二、黄/红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三、黄/红麻栽培技术
第四节 亚麻
一、亚麻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二、亚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三、亚麻栽培技术
思考题
第二十一章 其他油料作物
第一节 芝麻
一、概述
二、芝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三、芝麻的栽培技术
四、芝麻高产栽培案例
第二节 向日葵
一、概述
二、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三、向日葵的栽培技术
思考题
编后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