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7570054
- 28285
- 51182033-4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40-02
- 教师教育
- 研究生、本专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教育哲学》重点阐发四个教育原理,这四个教育原理构成本书的灵魂。
首先,社会转型必导致教育在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之间重新作出选择。乱世必重视“奖励耕战”之刚性教育。第二,有效的体育要么依赖于劳动要么依赖于运动。第三,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德育改革)总是立足于情理冲突并由此走向情理交融。第四,有效的知识学习(智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心物冲突并由此走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兴发教学。
首先,社会转型必导致教育在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之间重新作出选择。乱世必重视“奖励耕战”之刚性教育。第二,有效的体育要么依赖于劳动要么依赖于运动。第三,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德育改革)总是立足于情理冲突并由此走向情理交融。第四,有效的知识学习(智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心物冲突并由此走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兴发教学。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章社会变迁与教育目的
第1节乱世与现实主义教育
一、乱世的课程改革:军事、劳动与法制
二、乱世与法家教育学派
三、刚性教育的衰退及其后果
第2节太平世与浪漫主义教育
一、太平世的新课程:博雅、审美与情感
二、太平世与浪漫主义教育学派
三、柔性教育与盛极而衰
第3节小康社会:走向刚柔相济的“新六艺”教育
一、文武双全
二、劳逸结合
三、通情达理
第2章自然法与教育改革
第1节主奴之争与体育改革
一、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强身健体
二、主奴辩证法或自然法作为体育的标准
三、体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第2节情理冲突与德育改革
一、情感主义伦理学
二、理性主义伦理学
三、德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第3节心物关系与智育改革
一、心物二元论
二、整体主义或自然法的视角
三、走向兴发教学:智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第3章教育哲学的方法论
第1节何谓“哲学研究法”
一、分类的方法:分类别、找关系与作比较
二、前提性批判:价值研究、本质研究与元研究
三、逻辑技术:演绎、归纳与类比
第2节哲学视角与哲学范畴
一、表里关系
二、因果关系
三、对立统一关系
第3节哲学描述与哲学写作
一、规范哲学与价值判断
二、从价值判断到价值关怀
三、描述哲学与价值中立
第2部分中国教育哲学
第4章儒家的“四书五经”
第1节《诗经》的情感教育
一、恋爱诗
二、婚姻诗
三、离愁诗
第2节《尚书》的德主刑辅
一、“尧典”与孝爱
二、“舜典”与“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三、“大禹谟”与精一执中
第3节《礼记》的“礼教”
一、社会教育之礼
二、政治教育之礼
三、教学之礼
第4节《易经》的阴阳哲学
一、乾之阳刚与自强不息
二、坤之阴柔与厚德载物
三、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第5节《春秋》的微言大义
一、仁义智:“春秋公羊传”的线索
二、“天人感应”与“春秋董氏学”
三、“三世说”与“春秋康氏学”
第6节《论语》的三成四德
一、吾道一以贯之
二、智仁勇与中庸之道
三、孔子的学生
第7节《孟子》的义气
一、义利之辨
二、经权智慧
三、先立乎其大者
第8节《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一、三纲领
二、八条目
三、知止的智慧
第9节《中庸》的劝学
一、天命、率性与修道
二、三达德与中庸之道
三、尊德性而道问学
第5章墨道法的“道法自然”
第1节墨家的功利主义
一、交相利与兼相爱
二、节用与非乐
三、法仪与尚贤
第2节道家的“无为而治”
一、《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
二、《老子》与“野蛮的文明”
三、《庄子》的“内圣外王”
第3节法家的法势术
一、《管子》的礼法并用
二、《商君书》的“奖励农战”
三、《韩非子》的法术势
第6章从儒家到新儒家
第1节孟荀之争
一、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
二、思与学
三、知与行
第2节朱陆之争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
二、“易简”与“支离”
三、从“知与行常相须”到“知行合一”
第3节古今之争
一、汉学与宋学之争
二、科学与人生观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第3部分西方教育哲学
第7章古希腊罗马教育哲学
第1节前苏格拉底哲学与智者哲学
一、前苏格拉底学派的自然
二、智者的经验与民主
三、智者与苏格拉底学派的关系
第2节苏格拉底学派
一、色诺芬的中庸哲学
二、柏拉图的理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第3节希腊化罗马时代的自然法及其教育哲学
一、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
二、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
三、斯多葛学派的意志主义与罗马哲学
第8章西方现代知识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经验论
一、洛克的白板
二、“休谟问题”
三、“穆勒五法”
第2节先验论
一、康德的纯粹理性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
三、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3节超越论
一、赫尔巴特的统觉
二、杜威的互动论
三、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第9章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精英主义或自由主义
一、费希特的自我学
二、尼采的超人
三、海德格尔的大在
第2节平民主义或民主主义
一、卢梭的爱弥儿
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3节共和主义
一、马基雅维利的美德
二、霍布斯的自然权利
三、施特劳斯的自然正确
第1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章社会变迁与教育目的
第1节乱世与现实主义教育
一、乱世的课程改革:军事、劳动与法制
二、乱世与法家教育学派
三、刚性教育的衰退及其后果
第2节太平世与浪漫主义教育
一、太平世的新课程:博雅、审美与情感
二、太平世与浪漫主义教育学派
三、柔性教育与盛极而衰
第3节小康社会:走向刚柔相济的“新六艺”教育
一、文武双全
二、劳逸结合
三、通情达理
第2章自然法与教育改革
第1节主奴之争与体育改革
一、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强身健体
二、主奴辩证法或自然法作为体育的标准
三、体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第2节情理冲突与德育改革
一、情感主义伦理学
二、理性主义伦理学
三、德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第3节心物关系与智育改革
一、心物二元论
二、整体主义或自然法的视角
三、走向兴发教学:智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第3章教育哲学的方法论
第1节何谓“哲学研究法”
一、分类的方法:分类别、找关系与作比较
二、前提性批判:价值研究、本质研究与元研究
三、逻辑技术:演绎、归纳与类比
第2节哲学视角与哲学范畴
一、表里关系
二、因果关系
三、对立统一关系
第3节哲学描述与哲学写作
一、规范哲学与价值判断
二、从价值判断到价值关怀
三、描述哲学与价值中立
第2部分中国教育哲学
第4章儒家的“四书五经”
第1节《诗经》的情感教育
一、恋爱诗
二、婚姻诗
三、离愁诗
第2节《尚书》的德主刑辅
一、“尧典”与孝爱
二、“舜典”与“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三、“大禹谟”与精一执中
第3节《礼记》的“礼教”
一、社会教育之礼
二、政治教育之礼
三、教学之礼
第4节《易经》的阴阳哲学
一、乾之阳刚与自强不息
二、坤之阴柔与厚德载物
三、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第5节《春秋》的微言大义
一、仁义智:“春秋公羊传”的线索
二、“天人感应”与“春秋董氏学”
三、“三世说”与“春秋康氏学”
第6节《论语》的三成四德
一、吾道一以贯之
二、智仁勇与中庸之道
三、孔子的学生
第7节《孟子》的义气
一、义利之辨
二、经权智慧
三、先立乎其大者
第8节《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一、三纲领
二、八条目
三、知止的智慧
第9节《中庸》的劝学
一、天命、率性与修道
二、三达德与中庸之道
三、尊德性而道问学
第5章墨道法的“道法自然”
第1节墨家的功利主义
一、交相利与兼相爱
二、节用与非乐
三、法仪与尚贤
第2节道家的“无为而治”
一、《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
二、《老子》与“野蛮的文明”
三、《庄子》的“内圣外王”
第3节法家的法势术
一、《管子》的礼法并用
二、《商君书》的“奖励农战”
三、《韩非子》的法术势
第6章从儒家到新儒家
第1节孟荀之争
一、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
二、思与学
三、知与行
第2节朱陆之争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
二、“易简”与“支离”
三、从“知与行常相须”到“知行合一”
第3节古今之争
一、汉学与宋学之争
二、科学与人生观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第3部分西方教育哲学
第7章古希腊罗马教育哲学
第1节前苏格拉底哲学与智者哲学
一、前苏格拉底学派的自然
二、智者的经验与民主
三、智者与苏格拉底学派的关系
第2节苏格拉底学派
一、色诺芬的中庸哲学
二、柏拉图的理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第3节希腊化罗马时代的自然法及其教育哲学
一、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
二、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
三、斯多葛学派的意志主义与罗马哲学
第8章西方现代知识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经验论
一、洛克的白板
二、“休谟问题”
三、“穆勒五法”
第2节先验论
一、康德的纯粹理性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
三、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3节超越论
一、赫尔巴特的统觉
二、杜威的互动论
三、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第9章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精英主义或自由主义
一、费希特的自我学
二、尼采的超人
三、海德格尔的大在
第2节平民主义或民主主义
一、卢梭的爱弥儿
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3节共和主义
一、马基雅维利的美德
二、霍布斯的自然权利
三、施特劳斯的自然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