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化出版社
- 9787511429346
- 1-1
- 22322
- 47156736-2
- 平装
- 16开
- 2014-09
- 470
- 292
- 工学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TE3
- 石油工程
-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内容简介
潘一主编的《油气开采工程》以油气藏开发工程为基础,从油气开采的系统出发,详细介绍了多种常规和新近的油气开采技术手段,特别涉及了目前被广泛关注的稠油油藏开采技术和海上油气开采技术,并充实了油气开采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全书共十四章,分别是油藏工程设计基础、油藏动态分析方法、油气井生产状态分析、自喷采油技术、机械采油技术、气井采气技术、注水、水力压裂、酸化、高能气体压裂、油井防砂技术、稠油开采技术、海上油气开采技术和油气田开发HSE。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近专业、研究生及成人教育的参考教材,或供从事油田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近专业、研究生及成人教育的参考教材,或供从事油田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油藏工程设计基础
第一节 油田勘探开发程序
一、勘探阶段
二、油藏评价
三、开辟生产试验区
四、油田正式投入开发
五、开发调整
第二节 油藏驱动方式及开采特征
一、弹性驱动
二、溶解气驱动
三、水压驱动
四、气压驱动
五、重力驱动
第三节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
一、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二、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第四节 井网与注水方式
一、油田注水时间
二、注水时机的确定
三、油田注水方式的确定
第五节 油田开发调整
一、油田开发调整的必要性及原则
二、油田开发调整的内容和实例
第二章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第一节 物质平衡方法概述
一、未饱和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二、天然水能量分析
三、饱和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四、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五、物质平衡方法评价
第二节 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一、常见的水驱特征曲线类型
二、水驱规律曲线的理论基础
三、根据水驱规律曲线预测油田产、含水率及采收率
第三节 产量递减分析
一、指数递减规律
二、双曲线递减规律
三、调和递减规律
四、递减规律比较
第三章 油气井生产状态分析
第一节 油井流人动态(IPR曲线)
一、油井流入动态
二、pf>pb>pwf时的流入动态
三、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
四、多层油藏油井流入动态
第二节 井筒气液两相流基本概念
一、两相流动的处理方法
二、气液两相流动的参数
三、气液两相流动与单相液流的比较
第三节 井筒多相管流的计算方法
一、阻力系数法的计算(垂直气液两相管流计算)
二、洛克哈特一马蒂内利方法(水平气液两相管流计算)
三、弗拉尼根法(倾斜气液两相管流)
第四章 自喷采油技术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组成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分析
一、井底为解节点
二、井口为解节点
三、平均油藏压力为解节点
第五章 机械采油技术
第一节 气举采油
一、气举采油原理
二、气举采油措施
三、气举生产系统设计
四、气举凡尔位置设计
五、气举井试井
六、柱塞举升技术
七、气举采油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有杆泵采油
一、抽油装置及泵的工作原理
二、泵效计算
第三节 潜油电泵采油
一、潜油电泵的组成及其特点
二、潜油电泵的工作原理
第一节 油田勘探开发程序
一、勘探阶段
二、油藏评价
三、开辟生产试验区
四、油田正式投入开发
五、开发调整
第二节 油藏驱动方式及开采特征
一、弹性驱动
二、溶解气驱动
三、水压驱动
四、气压驱动
五、重力驱动
第三节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
一、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二、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第四节 井网与注水方式
一、油田注水时间
二、注水时机的确定
三、油田注水方式的确定
第五节 油田开发调整
一、油田开发调整的必要性及原则
二、油田开发调整的内容和实例
第二章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第一节 物质平衡方法概述
一、未饱和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二、天然水能量分析
三、饱和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四、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五、物质平衡方法评价
第二节 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一、常见的水驱特征曲线类型
二、水驱规律曲线的理论基础
三、根据水驱规律曲线预测油田产、含水率及采收率
第三节 产量递减分析
一、指数递减规律
二、双曲线递减规律
三、调和递减规律
四、递减规律比较
第三章 油气井生产状态分析
第一节 油井流人动态(IPR曲线)
一、油井流入动态
二、pf>pb>pwf时的流入动态
三、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
四、多层油藏油井流入动态
第二节 井筒气液两相流基本概念
一、两相流动的处理方法
二、气液两相流动的参数
三、气液两相流动与单相液流的比较
第三节 井筒多相管流的计算方法
一、阻力系数法的计算(垂直气液两相管流计算)
二、洛克哈特一马蒂内利方法(水平气液两相管流计算)
三、弗拉尼根法(倾斜气液两相管流)
第四章 自喷采油技术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组成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分析
一、井底为解节点
二、井口为解节点
三、平均油藏压力为解节点
第五章 机械采油技术
第一节 气举采油
一、气举采油原理
二、气举采油措施
三、气举生产系统设计
四、气举凡尔位置设计
五、气举井试井
六、柱塞举升技术
七、气举采油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有杆泵采油
一、抽油装置及泵的工作原理
二、泵效计算
第三节 潜油电泵采油
一、潜油电泵的组成及其特点
二、潜油电泵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