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5-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哲学史(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049303
  • 1版
  • 20965
  • 43150399-4
  • 平装
  • A5
  • 2015-06
  • 560
  • 512
  • 哲学
  • 哲学
  • B2
  • 哲学
作者简介
本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诸教授合作而成。此次修订由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来和李中华执笔完成。陈来,1985 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有无之境》、《朱熹哲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李中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1980 年出版以来,影响很大。这次出版,陈来和李中华教授对1980年版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删除了一些陈旧的说法,增补了一些新内容,吸取了近几年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使本书呈现出新鲜而有深度的光芒。本书把深奥密邃的哲学思维和翔实丰湛的史学资料结合起来,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轨迹。全书按照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生时间和状况分为五编,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种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渊源。
目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第一节 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

    第二节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第三节 朴素自然观的萌芽

    第四节 无神论观念的兴起

  第二章 孔子

    第一节 正名思想

    第二节 仁学思想

    第三节 认识论思想

    第四节 中庸之道

    第五节 天命论

  第三章 老子

    第一节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四节 神秘主义认识论

  第四章 孙武

    第一节 富国强兵的思想

    第二节 “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

    第三节 军事辩证法思想

  第五章 墨子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第三节 宗教思想

  第六章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 告子的思想

  第七章 孟子

    第一节 “仁政”学说

    第二节 “性善”论

    第三节 “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

  第八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第一节 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节 “精气”说

    第三节 “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第九章 庄子

    第一节 逍遥游的人生观

    第二节 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第三节 “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第十章 惠施和公孙龙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说

    第二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逻辑理论

  第十二章 《易传》

    第一节 关于《易传》

    第二节 《易传》的体系

    第三节 《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十三章 荀子

    第一节 社会政治历史观

    第二节 “性恶”论

    第三节 自然观

    第四节 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第十四章 韩非

    第一节 法、术、势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第二编 汉一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学派

    第二节 陆贾

    第三节 贾谊

  第二章 董仲舒

    第一节 “大一统”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第三节 “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

    第四节 历史观和性三品说

  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

    第一节 扬雄的哲学体系

    第二节 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三节 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

    第四节 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第四章 谶纬和《白虎通》

    第一节 谶纬和象数之学

    第二节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第五章 王充

    第一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历史观和人性论

    第四节 命定论思想

  第六章 王弼

    第一节 “名教”本于“无为”

    第二节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第三节 “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

    第四节 “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

  第七章 裴頠和欧阳建

    第一节 裴頠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思想

    第三节 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

  第八章 郭象

    第一节 “独化”说

    第二节 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冥然自合”认识论

    第四节 社会政治理论

  第九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传人和盛行

    第二节 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第三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

  第十章 范缜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范缜的无神论学说

  第十一章 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和概况

    第二节 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

    第三节 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

    第二节 玄奘与唯识宗

    第三节 法藏与华严宗

    第四节 慧能与禅宗

  第十三章 韩愈和李翱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

  第十四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

    第一节 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

    第二节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

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一章 李觏与王安石

  第二章 周敦熙和二程

  第三章 张载

  第四章 朱熹

  第五章 陆九渊

  第六章 陈亮与叶适

  第七章 元代的哲学思想

  第八章 王守仁

  第九章 罗钦顺

  第十章 王廷相

  第十一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

  第十二章 李贽

  第十三章 方以智

  第十四章 黄宗羲

  第十五章 王夫之

  第十六章 颜元

  第十七章 戴震

第四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

  第二章 洪秀全

  第三章 康有为

  第四章 谭嗣同

  第五章 严复

  第六章 梁启超

  第七章 章炳麟

  第八章 孙中山

修订后记

再版后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