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2-05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纺织服装类“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设计概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9787518093731
  • 1-1
  • 455728
  • 42256203-3
  • 16开
  • 2022-05
  • 设计
  • 本科 高职 五年制高职 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 中职
作者简介
张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个人理事、济南工业设计学会理事。设计作品多次在文化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美协、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举办的展赛中获奖;国家专利7项;主持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视觉形象设计、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视觉形象设计、青岛海湾大桥整体涂装及雕塑方案等重大社会服务项目;并被山东省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育厅经信委、山东省发委改多个部门授予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多次指导学生在“红点”“中国汽车设计大赛”等国内外设计大赛中取得佳绩。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介绍了设计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讲解了设计的各种特点与技巧,涵盖了大量设计重点要素。本书分为14个章节,分别是:造物的原因、人类造物方式之演进、现代设计特征的形成、设计的分类与整合、设计的目的分析、现代设计师、设计教育的困局与破局、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设计之美的感知对象、设计的审美特征、设计中的样式与风尚、设计伦理分析、设计资源因素分析、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全书内容丰富易读。语言简练生动,对于文中的举例有着详尽的注释,非常方便读者理解。本身适合设计类院校学生使用,同时也适合广大设计类兴趣爱好者作为参考。
目录
目录
001 第一章人类造物的原因
003 第一节石头、泥土与火——人与环境的竞争
009 第二节游牧与农耕——人与人的竞争
012 第三节青铜时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
017 第二章人类造物方式的演进
018 第一节工业化之前的造物特征
022 第二节工业化的造物特征
023 一、用机器取代工具
024 二、以物理能源取代生物能源
025 三、以大批量复制生产取代小规模个体加工
028 第三节后工业化的造物特征
028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
029 二、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
033 第三章现代设计特征的形成
034 第一节从“水晶宫”到“包豪斯”
035 一、水晶宫博览会
039 二、“包豪斯”的成立
042 第二节现代设计职业化与制度化道路
045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共性特征
046 一、设计的商业特征
047 二、设计的创造性特征
048 三、设计的科技特征
049 四、设计的伦理特征
050 五、设计的文化特征
053 第四章设计的分类与整合
056 第一节手工艺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
061 第二节环境设计
064 一、城市规划设计
066 二、建筑设计
067 三、室内设计
068 四、景观设计
069 第三节服装设计
072 第四节信息设计
074 一、文字——理性的信息传播工具
076 二、图形——联想的信息传播工具
077 三、图像——感性的信息传播工具
079 第五章设计的目的分析
080 第一节使用——功能与形式之辩
087 第二节方便使用——设计中的易用性特征
088 一、人机工程学
091 二、设计语义学
096 第三节快乐使用——设计中的情感性特征
096 一、炫耀
098 二、游戏
099 三、品位
101 第六章现代设计师
102 第一节现代设计师的职业化
103 一、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区别
104 二、设计师与工匠(技术工人)之间的区别
105 三、设计师与美术家之间的区别
107 第二节设计师的能力构成
109 一、设计师的“一专多能”
109 二、设计师的知识结构
113 第三节设计师的道德与责任
114 一、设计师的道德
115 二、设计师的责任体现
117 第七章设计专业的学习规律
119 第一节设计的周边与内质
120 一、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21 二、人类行为对设计的影响
122 第二节设计的表达、审美与创意
122 一、设计的表达
123 二、设计的审美
125 三、设计的创意
126 第三节设计课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28 一、公共必修课
129 二、专业基础课
131 三、专业设计课
131 四、专业实践课
132 第四节设计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构与再造
132 一、模仿
134 二、重构
135 三、再造
137 第八章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
138 第一节对知识态度的分类
138 一、对既有知识的顶礼膜拜
138 二、传播
139 三、运用
140 第二节创造学的发展与内涵
140 一、国外创造学的发展
141 二、国内创造学的概况
142 三、创造力的要素
143 第三节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
145 第四节设计中的创新思维
146 一、重组
146 二、综合
147 三、移植与杂交
147 四、改变与颠倒
147 五、放大与缩小
148 六、转换与替代
148 第五节设计中的创造技法
148 一、组合法
150 二、设问法
151 三、逆向异想法
152 四、信息交合法
152 五、5W2H法
154 六、类比法
155 七、聚散法
156 八、 “635”法
156 九、 “KJ”法
157 十、德尔菲法
159 第九章设计美的感知对象
160 第一节美与设计
162 一、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163 二、设计与艺术的再次重叠
166 第二节功能之美——设计美的“功利”性
168 第三节技术之美——设计中的“机器美学”
172 第四节文化之美——设计美的精神特质
174 第五节形、色、质——美的物质基础
177 第十章设计的审美特征
178 第一节国内外不同时期审美特征对比
181 一、原始洞穴壁画
182 二、古埃及与夏商周
183 三、希腊化与东周秦汉
186 四、中世纪与魏晋隋唐宋元
189 五、文艺复兴
191 第二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前后的审美特征
191 一、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
192 二、从具象走向抽象
196 第三节“包豪斯”与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
203 第十一章设计中的样式与风尚
204 第一节样式与观念的对称
205 一、“样式与权力”对称
207 二、“样式与等级”对称
209 三、“样式与个性”对称
212 第二节样式的触角——时尚
216 第三节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
217 一、单纯为美
218 二、秩序为美
218 三、对称与均衡
219 四、节奏与韵律
219 五、比例与呼应
219 六、调和与对比
220 七、意境
221 第十二章设计伦理分析
223 第一节设计为了所有人
224 一、无障碍设计
224 二、跨代设计与广泛设计
227 三、普适设计
228 第二节设计面向未来
231 一、减少
232 二、再利用
234 三、再循环
234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设计特征
235 一、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236 二、实现可持续设计的主要途径
239 第十三章设计资源因素分析
242 第一节自然设计资源
242 一、对自然的“仿生”
243 二、仿生设计的分类
246 第二节传统文化设计资源
246 一、准确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47 二、准确把握文化的变动性
247 三、准确认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48 第三节现代文化设计资源
250 第四节设计资源滋养下的文化创意产业
251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254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57 第十四章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
259 第一节传统文化复归的价值与意义
262 第二节传统文化复归的必然性
263 一、我国传统文化复归的经济基础
263 二、我国传统文化复归的人文积淀
266 三、我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国际环境
267 第三节传统文化继承的层次性
267 一、借鉴文化符号,丰富设计语义阶段
273 二、吸收传统智慧,再造现代设计阶段
275 三、分析传统文化,延续生活方式阶段
282 四、体会文化生态,形成设计特征阶段
285 参考文献
28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