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缆设计与制造 / 电线电缆技术丛书
定价:¥59.00
作者: 肖飚,倪艳荣
出版时间:2025-07-24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9787111784999
- 1-1
- 555257
- 平装
- 2025-07-24
- 328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通信电缆的基础理论,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通信电缆的结构类型、结构设计、关键的生产工艺以及实用的测试方法。此外,本书还深入地剖析了通信电缆回路间的相互干扰特性,详尽地阐述了外界电磁场对电缆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了有效的防护措施,旨在确保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本书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既可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参考,也可为电线电缆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电气通信概述1
11通信概述1
111电气通信的基本概念1
112通信发展史2
12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
12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3
122通信系统分类4
123通信网6
13通信电缆的发展史7
131世界通信电缆的发展7
132我国通信电缆的发展9
第2章通信电缆的电气特性11
21电磁波在均匀电缆线路中的传输11
211均匀传输线的等效电路11
212均匀传输线的基本传输方程11
213终端负载阻抗匹配的均匀线路14
22电缆线路的二次传输参数15
221特性阻抗及传播常数的物理
意义15
222特性阻抗的计算公式16
223传播常数的计算公式17
224电磁波沿电缆线路的传播速度19
23均匀电缆线路的输入阻抗20
231输入阻抗的定义20
232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输入阻抗值21
233长线路的输入阻抗21
24非均匀电缆线路的性质23
241非均匀电缆线路的概念23
242非均匀电缆线路阻抗23
243反射系数、反射衰减、驻波比
(系数)与回波损耗25
244周期性的阻抗不均匀26
245随机分布的阻抗不均匀27
246线路终端为不同负载时的终端
反射系数27
247对称线对的不平衡衰减27
25信号失真30
251振幅失真30
252相位失真30
253由于特性阻抗随其频率变化而
引起的失真31
254非线性失真31
255外来电磁耦合引起的失真31
第3章对称通信电缆32
31对称通信电缆的结构元件32
311对称通信电缆的导电线芯32
312对称通信电缆的绝缘32
313对称通信电缆的线组34
314对称通信电缆的缆芯35
315对称通信电缆的护层36
32常见的对称通信电缆类型37
321全塑市话电缆37
322局用对称电缆43
323数字通信用水平对绞电缆49
324车载以太网线55
325铁路信号电缆58
326其他常见对称通信电缆59
33对称通信电缆传输参数的计算67
331对称通信电缆的有效电阻67
332对称通信电缆的电感72
333对称通信电缆的电容74
334对称通信电缆的绝缘电导76
335对称通信电缆等效介电常数和
等效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计算77
336对称通信电缆二次传输参数的
计算78
第4章同轴通信电缆81
41同轴通信电缆的结构元件81
411内导体81
412绝缘83
413外导体86
414护套88
415铠装88
42常见的同轴通信电缆类型88
421无线通信基站用同轴电缆88
422漏泄同轴电缆92
423极细同轴电缆98
424局用同轴电缆102
425稳相同轴电缆103
426其他同轴电缆110
43同轴通信电缆的传输参数计算111
431同轴电缆的特点及电气过程111
432同轴电缆的一次传输参数计算114
433同轴电缆的二次传输参数计算118
44射频同轴电缆的最高使用频率125
441衰减指标对最高使用频率的
限制126
442射频同轴电缆的截止频率126
443周期性不均匀对最高使用频率的
限制126
45同轴电缆的最佳结构127
451衰减最小时的最佳直径比127
452额定电压最大时的最佳直径比127
453额定峰值功率最大时的最佳
直径比128
454额定平均功率最大时的最佳
直径比128
455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的取值128
第5章通信电缆回路间的串音130
51对称回路间的串音机理及干扰参数130
511串音机理130
512一次干扰参数130
513二次干扰参数133
52对称回路间的间接串音135
521经由第三回路的间接串音136
522由于反射引起的间接串音136
53对称回路间电磁耦合系数及频率的
关系137
531电磁耦合系数对串音衰减的
影响137
532电磁耦合系数与频率的关系138
54对称通信电缆线组串音的改善139
541改善线组间串音常用措施139
542交叉效应140
543线组节距设计方法141
55同轴电缆回路间的串音143
551同轴电缆回路间的相互干扰143
552同轴电缆的串音防卫度145
第6章通信电缆的屏蔽149
61概述149
62屏蔽的基本原理150
621三种屏蔽形式的作用原理150
622电缆的屏蔽指标151
63同轴对的屏蔽152
631管状外导体的屏蔽特性152
632双金属管外导体的屏蔽特性153
633螺旋绕包屏蔽的特性154
634编织外导体的屏蔽性能154
64对称通信电缆的屏蔽155
641主串线对在中心的单层屏蔽体的
屏蔽效果155
642低频时防护作用系数(或屏蔽
系数)156
643主串线对偏心对屏蔽效果的
影响156
65电缆金属套的屏蔽作用157
651固有屏蔽系数157
652实际屏蔽系数160
第7章通信电缆的制造161
71通信电缆材料161
72通信电缆生产设备162
721概述162
722常见设备163
73通信电缆制造工艺169
731概述169
732各工序管控要领171
第8章通信电缆电气性能测试179
81工作电容测试179
811比较法测试工作电容179
812电桥法测试工作电容180
82传播速度与相时延180
821基本概念180
822试验原理图(传输法)181
83特性阻抗181
831平均特性阻抗181
832输入阻抗182
833有效特性阻抗182
834时域法测试特性阻抗182
835拟合特性阻抗(对称电缆)183
84回波损耗及结构回波损耗183
841回波损耗183
842结构回波损耗(对称电缆)184
85衰减常数(电平差法)184
86串音衰减(电平差法)185
861基本定义185
862测试原理图186
87对称电缆不平衡衰减187
第9章通信电缆仿真分析简介190
91仿真原理190
92电磁场基本理论190
921麦克斯韦方程190
922本构关系192
923边界条件192
924能量与功率192
925二阶电磁场微分方程193
926电磁场有限元法简介194
93通信电缆仿真步骤196
931确定仿真目的与方案196
932模型创建196
933模型求解197
934仿真后期数据处理197
94仿真误差197
95通信电缆仿真分析实例198
951电缆一、二次传输参数计算198
952线对屏蔽计算200
参考文献205
前言
第1章电气通信概述1
11通信概述1
111电气通信的基本概念1
112通信发展史2
12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
12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3
122通信系统分类4
123通信网6
13通信电缆的发展史7
131世界通信电缆的发展7
132我国通信电缆的发展9
第2章通信电缆的电气特性11
21电磁波在均匀电缆线路中的传输11
211均匀传输线的等效电路11
212均匀传输线的基本传输方程11
213终端负载阻抗匹配的均匀线路14
22电缆线路的二次传输参数15
221特性阻抗及传播常数的物理
意义15
222特性阻抗的计算公式16
223传播常数的计算公式17
224电磁波沿电缆线路的传播速度19
23均匀电缆线路的输入阻抗20
231输入阻抗的定义20
232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输入阻抗值21
233长线路的输入阻抗21
24非均匀电缆线路的性质23
241非均匀电缆线路的概念23
242非均匀电缆线路阻抗23
243反射系数、反射衰减、驻波比
(系数)与回波损耗25
244周期性的阻抗不均匀26
245随机分布的阻抗不均匀27
246线路终端为不同负载时的终端
反射系数27
247对称线对的不平衡衰减27
25信号失真30
251振幅失真30
252相位失真30
253由于特性阻抗随其频率变化而
引起的失真31
254非线性失真31
255外来电磁耦合引起的失真31
第3章对称通信电缆32
31对称通信电缆的结构元件32
311对称通信电缆的导电线芯32
312对称通信电缆的绝缘32
313对称通信电缆的线组34
314对称通信电缆的缆芯35
315对称通信电缆的护层36
32常见的对称通信电缆类型37
321全塑市话电缆37
322局用对称电缆43
323数字通信用水平对绞电缆49
324车载以太网线55
325铁路信号电缆58
326其他常见对称通信电缆59
33对称通信电缆传输参数的计算67
331对称通信电缆的有效电阻67
332对称通信电缆的电感72
333对称通信电缆的电容74
334对称通信电缆的绝缘电导76
335对称通信电缆等效介电常数和
等效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计算77
336对称通信电缆二次传输参数的
计算78
第4章同轴通信电缆81
41同轴通信电缆的结构元件81
411内导体81
412绝缘83
413外导体86
414护套88
415铠装88
42常见的同轴通信电缆类型88
421无线通信基站用同轴电缆88
422漏泄同轴电缆92
423极细同轴电缆98
424局用同轴电缆102
425稳相同轴电缆103
426其他同轴电缆110
43同轴通信电缆的传输参数计算111
431同轴电缆的特点及电气过程111
432同轴电缆的一次传输参数计算114
433同轴电缆的二次传输参数计算118
44射频同轴电缆的最高使用频率125
441衰减指标对最高使用频率的
限制126
442射频同轴电缆的截止频率126
443周期性不均匀对最高使用频率的
限制126
45同轴电缆的最佳结构127
451衰减最小时的最佳直径比127
452额定电压最大时的最佳直径比127
453额定峰值功率最大时的最佳
直径比128
454额定平均功率最大时的最佳
直径比128
455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的取值128
第5章通信电缆回路间的串音130
51对称回路间的串音机理及干扰参数130
511串音机理130
512一次干扰参数130
513二次干扰参数133
52对称回路间的间接串音135
521经由第三回路的间接串音136
522由于反射引起的间接串音136
53对称回路间电磁耦合系数及频率的
关系137
531电磁耦合系数对串音衰减的
影响137
532电磁耦合系数与频率的关系138
54对称通信电缆线组串音的改善139
541改善线组间串音常用措施139
542交叉效应140
543线组节距设计方法141
55同轴电缆回路间的串音143
551同轴电缆回路间的相互干扰143
552同轴电缆的串音防卫度145
第6章通信电缆的屏蔽149
61概述149
62屏蔽的基本原理150
621三种屏蔽形式的作用原理150
622电缆的屏蔽指标151
63同轴对的屏蔽152
631管状外导体的屏蔽特性152
632双金属管外导体的屏蔽特性153
633螺旋绕包屏蔽的特性154
634编织外导体的屏蔽性能154
64对称通信电缆的屏蔽155
641主串线对在中心的单层屏蔽体的
屏蔽效果155
642低频时防护作用系数(或屏蔽
系数)156
643主串线对偏心对屏蔽效果的
影响156
65电缆金属套的屏蔽作用157
651固有屏蔽系数157
652实际屏蔽系数160
第7章通信电缆的制造161
71通信电缆材料161
72通信电缆生产设备162
721概述162
722常见设备163
73通信电缆制造工艺169
731概述169
732各工序管控要领171
第8章通信电缆电气性能测试179
81工作电容测试179
811比较法测试工作电容179
812电桥法测试工作电容180
82传播速度与相时延180
821基本概念180
822试验原理图(传输法)181
83特性阻抗181
831平均特性阻抗181
832输入阻抗182
833有效特性阻抗182
834时域法测试特性阻抗182
835拟合特性阻抗(对称电缆)183
84回波损耗及结构回波损耗183
841回波损耗183
842结构回波损耗(对称电缆)184
85衰减常数(电平差法)184
86串音衰减(电平差法)185
861基本定义185
862测试原理图186
87对称电缆不平衡衰减187
第9章通信电缆仿真分析简介190
91仿真原理190
92电磁场基本理论190
921麦克斯韦方程190
922本构关系192
923边界条件192
924能量与功率192
925二阶电磁场微分方程193
926电磁场有限元法简介194
93通信电缆仿真步骤196
931确定仿真目的与方案196
932模型创建196
933模型求解197
934仿真后期数据处理197
94仿真误差197
95通信电缆仿真分析实例198
951电缆一、二次传输参数计算198
952线对屏蔽计算200
参考文献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