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 /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定价:¥88.00
作者: 李玉宏
出版时间:2011-0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9787111325055
- 1-1
- 342177
- 2011-01
- 530
- 190
内容简介
目录
目录
目录现代通信原理译者序
第2版前言
第1章基本原理1
11信息传输导论1
111通信技术的内容及范围1
112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法4
113数字信息传输的优势12
114信息论基础18
115电信技术中的系统工程23
116基准和衰减26
117传输信道29
118信道容量和信息体37
119调制技术简介48
1110电信网概述57
1111电磁频谱60
1112标准和标准化组织62
1113电信技术的里程碑64
1114电信的经济和社会意义66
12信号传输中的失真70
121无失真传输的定义70
122线性失真73
123非线性失真80
13信噪比的改善85
131线性方法85
132非线性方法:音节压扩和瞬时值压扩86
第2章数字信号基带传输88
21引言88
22异步和同步传输89
23二元码与多元码传输92
24线路编码93
25传输带宽98
26码间串扰及脉冲整形98
27发送器、接收器和转发器103
28干扰的影响:误码109
第3章调制116
31谐波载波的模拟调制116
311引言116
312混频117
313幅度调制122
314相角调制133
315模拟调制方法的干扰特性142
316已调信号的正交描述145
32脉冲载波的模拟调制147
33脉冲载波的数字调制148
331脉冲编码调制149
332预测编码157
333PCM的传输带宽163
334PCM误码的影响164
335PCM的调制增益164
34谐波载波的数字调制167
341引言167
342ASK168
343FSK169
344PSK、DPSK、QPSK、OQPSK171
345QAM176
346正交频分复用179
35多级调制182
36调制类型的命名183
第4章编码186
41信源编码187
411减少冗余(算术压缩)187
412减少不相关(减少熵)191
413话音信号压缩192
414利用MPEG压缩音频信号195
415利用JPEG压缩视频信号198
416利用MPEG压缩视频信号204
42加密208
421引言208
422对称加密方法209
423非对称加密方法(公共密钥系统)210
424哈希函数211
425密码协议211
43信道编码212
431引言212
432分组码216
433卷积码224
434编码方法的选择226
435编码增益227
436其他点到点的可靠连接231
第5章传输系统和传输媒介234
51无线广播技术234
511无线广播接收234
512电视239
52接收技术245
521直接接收器、单变频及双变频超外差接收器245
522数字接收器251
53SpreadSpectrum技术(扩频技术)262
54PLL与频率综合265
541锁相环265
542频率综合266
55无线传输271
551天线273
552传播效果综述277
5533MHz以下频段的传输278
5543~30MHz频段(短波)的传输278
55530MHz~1GHz频段的传输291
5561GHz以上频段(微波)的传输292
557卫星技术299
558小结306
56有线传输媒介306
561双绞线306
562同轴电缆308
563光波导309
564本地环路的新概念314
565小结316
第6章通信网317
61OSI模型317
62LAN及MAN技术322
621多接入控制(MAC子层)322
622逻辑链路控制324
623LAN的分段325
624系统范例326
63WAN技术332
631交换332
632复用339
633路由343
634流量控制344
635通信系统示例345
64协议与结构348
641TCP/IP348
642ISDN与BISDN349
65无线网络350
651企业无线网350
652蜂窝无线网350
653集群无线网352
654卫星网络352
66数据网的测量技术352
67网络管理353
68对进一步学习的建议354
本书符号释义表356
缩略语358
参考文献367
11信息传输导论1
111通信技术的内容及范围1
112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法4
113数字信息传输的优势12
114信息论基础18
115电信技术中的系统工程23
116基准和衰减26
117传输信道29
118信道容量和信息体37
119调制技术简介48
1110电信网概述57
1111电磁频谱60
1112标准和标准化组织62
1113电信技术的里程碑64
1114电信的经济和社会意义66
12信号传输中的失真70
121无失真传输的定义70
122线性失真73
123非线性失真80
13信噪比的改善85
131线性方法85
132非线性方法:音节和瞬时值压扩86
第2章数字信号基带传输88
21引言88
22异步和同步传输89
23二元码与多元码传输92
24线路编码93
25传输带宽98
26码间串扰及脉冲整形98
27发送器、接收器和转发器103
28干扰的影响:误码109
第3章数字信号基带传输116
31谐波载频的模拟调制116
311引言116
312混频117
313幅度调制122
314相角调制133
315模拟调制方法的干扰特性142
316已调信号的正交描述145
32脉冲载波的模拟调制147
33脉冲载波的数字调制148
331脉冲编码调制149
332预测编码157
333PCM的传输带宽163
334PCM误码的影响164
335PCM的调制增益164
34正弦载波的数字调制167
341引言167
342ASK168
343FSK169
344PSK、DPSK、QPSK、OQPSK171
345QAM176
346QFDM179
35多级调制182
36调制类型的描述183
第4章编码186
41信源编码187
411减少冗余(算术压缩)187
412减少不相关(减少熵)191
413话音信号的压缩192
414使用MPEG压缩音频信号195
415使用JPEG压缩视频信号198
416使用MPEG压缩视频信号205
42加密208
421引言208
422对称加密方法209
423非对称加密方法(公共密钥系统)211
424哈希函数211
425密码协议212
43信道编码213
431引言213
432分组码216
433卷积码225
434编码方法的选择226
435编码增益228
436其他点到点的可靠连接231
第5章传输系统和传输媒介235
51无线广播技术235
511无线广播接收235
512电视240
52接收技术246
521直接接收器、单变频及双变频超外差接收器246
522数字接收器252
53SpreadSpectrum技术(扩频技术)263
54PLL与频率综合266
541锁相环(PLL)266
542频率综合267
55无线传输272
551天线274
552传播效果综述278
5533MHz以下频段的传输279
5543~30MHz频段(短波)的传输280
55530MHz~1GHz频段的传输293
5561GHz以上频段(微波)的传输294
557卫星技术301
558小结307
56有线传输的媒介308
561双绞线308
562同轴电缆310
563光波导310
564本地环路的新概念316
565小结318
第6章通信网319
61OSI模型319
62LAN及MAN技术324
621多接入控制(MAC子层)324
622逻辑链路控制326
623LAN的分段327
624系统范例328
63WAN技术334
631交换334
632复用341
633路由345
634流量控制346
635通信系统示例347
64协议与结构350
641TCP/IP350
642ISDN与BISDN351
65无线网络352
651企业无线网352
652蜂窝无线网352
653集群无线网354
654卫星网络354
66数据网的测量技术354
67网络管理355
68对进一步学习的建议356
本书符号释义表358
缩略语360
参考文献369
目录现代通信原理译者序
第2版前言
第1章基本原理1
11信息传输导论1
111通信技术的内容及范围1
112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法4
113数字信息传输的优势12
114信息论基础18
115电信技术中的系统工程23
116基准和衰减26
117传输信道29
118信道容量和信息体37
119调制技术简介48
1110电信网概述57
1111电磁频谱60
1112标准和标准化组织62
1113电信技术的里程碑64
1114电信的经济和社会意义66
12信号传输中的失真70
121无失真传输的定义70
122线性失真73
123非线性失真80
13信噪比的改善85
131线性方法85
132非线性方法:音节压扩和瞬时值压扩86
第2章数字信号基带传输88
21引言88
22异步和同步传输89
23二元码与多元码传输92
24线路编码93
25传输带宽98
26码间串扰及脉冲整形98
27发送器、接收器和转发器103
28干扰的影响:误码109
第3章调制116
31谐波载波的模拟调制116
311引言116
312混频117
313幅度调制122
314相角调制133
315模拟调制方法的干扰特性142
316已调信号的正交描述145
32脉冲载波的模拟调制147
33脉冲载波的数字调制148
331脉冲编码调制149
332预测编码157
333PCM的传输带宽163
334PCM误码的影响164
335PCM的调制增益164
34谐波载波的数字调制167
341引言167
342ASK168
343FSK169
344PSK、DPSK、QPSK、OQPSK171
345QAM176
346正交频分复用179
35多级调制182
36调制类型的命名183
第4章编码186
41信源编码187
411减少冗余(算术压缩)187
412减少不相关(减少熵)191
413话音信号压缩192
414利用MPEG压缩音频信号195
415利用JPEG压缩视频信号198
416利用MPEG压缩视频信号204
42加密208
421引言208
422对称加密方法209
423非对称加密方法(公共密钥系统)210
424哈希函数211
425密码协议211
43信道编码212
431引言212
432分组码216
433卷积码224
434编码方法的选择226
435编码增益227
436其他点到点的可靠连接231
第5章传输系统和传输媒介234
51无线广播技术234
511无线广播接收234
512电视239
52接收技术245
521直接接收器、单变频及双变频超外差接收器245
522数字接收器251
53SpreadSpectrum技术(扩频技术)262
54PLL与频率综合265
541锁相环265
542频率综合266
55无线传输271
551天线273
552传播效果综述277
5533MHz以下频段的传输278
5543~30MHz频段(短波)的传输278
55530MHz~1GHz频段的传输291
5561GHz以上频段(微波)的传输292
557卫星技术299
558小结306
56有线传输媒介306
561双绞线306
562同轴电缆308
563光波导309
564本地环路的新概念314
565小结316
第6章通信网317
61OSI模型317
62LAN及MAN技术322
621多接入控制(MAC子层)322
622逻辑链路控制324
623LAN的分段325
624系统范例326
63WAN技术332
631交换332
632复用339
633路由343
634流量控制344
635通信系统示例345
64协议与结构348
641TCP/IP348
642ISDN与BISDN349
65无线网络350
651企业无线网350
652蜂窝无线网350
653集群无线网352
654卫星网络352
66数据网的测量技术352
67网络管理353
68对进一步学习的建议354
本书符号释义表356
缩略语358
参考文献367
11信息传输导论1
111通信技术的内容及范围1
112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法4
113数字信息传输的优势12
114信息论基础18
115电信技术中的系统工程23
116基准和衰减26
117传输信道29
118信道容量和信息体37
119调制技术简介48
1110电信网概述57
1111电磁频谱60
1112标准和标准化组织62
1113电信技术的里程碑64
1114电信的经济和社会意义66
12信号传输中的失真70
121无失真传输的定义70
122线性失真73
123非线性失真80
13信噪比的改善85
131线性方法85
132非线性方法:音节和瞬时值压扩86
第2章数字信号基带传输88
21引言88
22异步和同步传输89
23二元码与多元码传输92
24线路编码93
25传输带宽98
26码间串扰及脉冲整形98
27发送器、接收器和转发器103
28干扰的影响:误码109
第3章数字信号基带传输116
31谐波载频的模拟调制116
311引言116
312混频117
313幅度调制122
314相角调制133
315模拟调制方法的干扰特性142
316已调信号的正交描述145
32脉冲载波的模拟调制147
33脉冲载波的数字调制148
331脉冲编码调制149
332预测编码157
333PCM的传输带宽163
334PCM误码的影响164
335PCM的调制增益164
34正弦载波的数字调制167
341引言167
342ASK168
343FSK169
344PSK、DPSK、QPSK、OQPSK171
345QAM176
346QFDM179
35多级调制182
36调制类型的描述183
第4章编码186
41信源编码187
411减少冗余(算术压缩)187
412减少不相关(减少熵)191
413话音信号的压缩192
414使用MPEG压缩音频信号195
415使用JPEG压缩视频信号198
416使用MPEG压缩视频信号205
42加密208
421引言208
422对称加密方法209
423非对称加密方法(公共密钥系统)211
424哈希函数211
425密码协议212
43信道编码213
431引言213
432分组码216
433卷积码225
434编码方法的选择226
435编码增益228
436其他点到点的可靠连接231
第5章传输系统和传输媒介235
51无线广播技术235
511无线广播接收235
512电视240
52接收技术246
521直接接收器、单变频及双变频超外差接收器246
522数字接收器252
53SpreadSpectrum技术(扩频技术)263
54PLL与频率综合266
541锁相环(PLL)266
542频率综合267
55无线传输272
551天线274
552传播效果综述278
5533MHz以下频段的传输279
5543~30MHz频段(短波)的传输280
55530MHz~1GHz频段的传输293
5561GHz以上频段(微波)的传输294
557卫星技术301
558小结307
56有线传输的媒介308
561双绞线308
562同轴电缆310
563光波导310
564本地环路的新概念316
565小结318
第6章通信网319
61OSI模型319
62LAN及MAN技术324
621多接入控制(MAC子层)324
622逻辑链路控制326
623LAN的分段327
624系统范例328
63WAN技术334
631交换334
632复用341
633路由345
634流量控制346
635通信系统示例347
64协议与结构350
641TCP/IP350
642ISDN与BISDN351
65无线网络352
651企业无线网352
652蜂窝无线网352
653集群无线网354
654卫星网络354
66数据网的测量技术354
67网络管理355
68对进一步学习的建议356
本书符号释义表358
缩略语360
参考文献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