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639561
- 1版
- 402869
- 40251775-9
- 2020-04
- 理学
- 生物学
- 农林牧渔大类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寒草甸-牦牛放牧生态系统开展系统研究,是实现高寒草甸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书系统总结了高山嵩草草甸-牦牛放牧生态系统中放牧制度(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和放牧强度对“土壤-草地-家畜”3个界面的生态功能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探讨了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全面阐述了牦牛生产力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牦牛放牧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深入讨论了高寒牧区放牧系统优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本书可供从事放牧生态学、草地管理学、恢复生态学及高寒牧区畜牧业生产管理研究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1 绪论1
1.1 高山嵩草草甸生态系统1
1.1.1 高山嵩草个体和种群特征1
1.1.2 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特征8
1.2 牦牛概述9
1.2.1 牦牛的起源和驯化9
1.2.2 牦牛的分类地位10
1.2.3 牦牛的生物学特性11
1.2.4 牦牛的生境与分布11
1.2.5 野牦牛的分布及现状12
1.2.6 藏族社会与牦牛文化12
1.2.7 我国家养牦牛的主要生态类型与地方品种分类13
1.2.8 牦牛的发展现状19
1.3 草地放牧系统20
1.3.1 放牧对动物的影响21
1.3.2 放牧对植物的影响22
1.3.3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25
1.4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27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29
2.1 研究区域概况29
2.1.1 气候特征30
2.1.2 植被状况31
2.1.3 土壤类型31
2.2 放牧试验设计31
2.2.1 试验样地概况31
2.2.2 试验设计32
2.2.3 主要研究内容33
2.2.4 指标的测定33
2.2.5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34
2.2.6 计算公式的选用34
2.2.7 数据分析36
3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土壤的影响37
3.1 放牧强度对暖季草场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的影响38
3.1.1 放牧强度对不同土壤层养分因子含量的影响38
3.1.2 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响41
3.1.3 放牧强度与各土壤层养分因子含量之间的关系41
3.1.4 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43
3.1.5 小结44
3.2 放牧强度对冷季草场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的影响45
3.2.1 放牧强度对不同土壤层养分因子含量的影响45
3.2.2 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响47
3.2.3 放牧强度与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48
3.2.4 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49
3.2.5 小结51
3.3 讨论与结论52
4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结构的影响56
4.1 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类群盖度及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影响56
4.1.1 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类群盖度的影响56
4.1.2 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影响58
4.1.3 放牧强度与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现存生物量和盖度的关系 59
4.1.4 小结62
4.2 放牧强度对群落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62
4.2.1 放牧强度对暖季草场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62
4.2.2 放牧强度对冷季草场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66
4.2.3 小结67
4.3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67
4.3.1 暖季草场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67
4.3.2 冷季草场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68
4.3.3 放牧强度与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关系68
4.3.4 小结70
4.4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70
4.4.1 暖季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70
4.4.2 冷季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72
4.4.3 小结72
4.5 放牧强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73
4.6 讨论与结论74
5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生态位的影响77
5.1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及其生态位重叠77
5.1.1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优势度的变化77
5.1.2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79
5.1.3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81
5.1.4 小结81
5.2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及其生态位重叠83
5.2.1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优势度的变化83
5.2.2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84
5.2.3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86
5.2.4 小结88
5.3 讨论与结论88
6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91
6.1 放牧强度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91
6.1.1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6~9月)和年度动态变化91
6.1.2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变化94
6.1.3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组成及其年度变化94
6.1.4 小结97
6.2 放牧强度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98
6.2.1 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在各土层间的分布98
6.2.2 小结99
6.3 放牧强度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99
6.3.1 放牧强度与各季草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99
6.3.2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101
6.3.3 小结 102
6.4 放牧强度对牧草生长率和补偿生长的影响102
6.4.1 群落地上总生物量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2
6.4.2 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3
6.4.3 莎草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4
6.4.4 杂类草地上生物量绝对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5
6.4.5 小结105
6.5 讨论与结论106
7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109
7.1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盖度及植物现存生物量的影响110
7.1.1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盖度的影响110
7.1.2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影响110
7.1.3 小结111
7.2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112
7.3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物种多样性的影响114
7.4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115
7.5 讨论与结论117
8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第二性生产力的影响119
8.1 放牧强度对牦牛增重的影响120
8.1.1 牦牛体重及总增重的变化120
8.1.2 牦牛日增重的变化122
8.1.3 小结123
8.2 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123
8.2.1 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123
8.2.2 单位面积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124
8.2.3 小结125
8.3 两季草场的最佳放牧强度及其最佳配置125
8.3.1 两季草场的最佳放牧强度125
8.3.2 两季草场的最佳配置126
8.3.3 小结127
8.4 高寒草甸草场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127
8.4.1 放牧强度与优良牧草比例及牦牛个体增重之间的关系128
8.4.2 优良牧草比例与牦牛个体增重之间的关系128
8.4.3 优良牧草组成及草地质量指数的变化130
8.4.4 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变化131
8.4.5 植被状态的度量指标131
8.4.6 小结132
8.5 最大经济效益下的放牧强度133
8.5.1 最大经济效益下的放牧强度及效益值模型133
8.5.2 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的回归方程134
8.5.3 短期放牧下最大经济效益的放牧强度及效益值核算135
8.5.4 长期放牧下最大经济效益的放牧强度及效益值核算137
8.5.5 生态最佳放牧强度与最大经济效益的放牧强度对比分析140
8.5.6 小结140
8.6 讨论与结论140
9 牦牛牧食行为144
9.1 家畜牧食行为及测定方法144
9.1.1 家畜牧食行为144
9.1.2 家畜采食行为145
9.1.3 家畜牧食行为的测定方法146
9.2 基于人工观测记录法的牦牛昼间牧食行为研究147
9.2.1 研究区域概况147
9.2.2 牦牛昼间牧食行为149
9.2.3 小结150
9.3 基于IGE
行为记录仪法的牦牛24h牧食行为研究151
9.3.1 牦牛24h牧食行为151
9.3.2 小结152
9.4 基于GPS和GIS的牦牛牧食行为规律研究153
9.4.1 研究区域概况153
9.4.2 放牧家畜空间移动及牧食行为研究——以玛沁县为例153
9.4.3 放牧家畜空间移动及牧食行为研究——以贵南县为例158
9.4.4 小结165
9.5 讨论与结论166
10 放牧系统优化168
10.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强度调控168
10.1.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系统草畜平衡169
10.1.2 轮牧制度优化179
10.1.3 放牧率与家畜生产力关系的线性模型181
10.2 调整饲草供给模式及转变饲养管理模式183
10.2.1 人工草地的建植及饲草生产183
10.2.2 人工草地割草及饲草产品储备188
10.2.3 农区饲草料补充——完善牧区和农区生产“互补”机制189
10.2.4 适时补饲或舍饲191
10.3 混合放牧194
10.4 优化放牧畜群结构,提高家畜出栏195
10.4.1 放牧牦牛系统畜群结构现状196
10.4.2 牦牛最佳出栏年龄研究及冷季错峰出栏198
10.5 优化牧场管理模型,开展数字化智能草地畜牧业199
10.5.1 国外主要的草畜互作牧场管理模型200
10.5.2 国内牧场管理模型研究202
10.5.3 草地放牧系统管理的最优控制模型203
10.5.4 开展数字化智能草地畜牧业的意义与必要性204
参考文献206
附录225
附录1 植物物种名录225
附录2 动物物种名录231
附录3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利用技术规程231
1.1 高山嵩草草甸生态系统1
1.1.1 高山嵩草个体和种群特征1
1.1.2 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特征8
1.2 牦牛概述9
1.2.1 牦牛的起源和驯化9
1.2.2 牦牛的分类地位10
1.2.3 牦牛的生物学特性11
1.2.4 牦牛的生境与分布11
1.2.5 野牦牛的分布及现状12
1.2.6 藏族社会与牦牛文化12
1.2.7 我国家养牦牛的主要生态类型与地方品种分类13
1.2.8 牦牛的发展现状19
1.3 草地放牧系统20
1.3.1 放牧对动物的影响21
1.3.2 放牧对植物的影响22
1.3.3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25
1.4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27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29
2.1 研究区域概况29
2.1.1 气候特征30
2.1.2 植被状况31
2.1.3 土壤类型31
2.2 放牧试验设计31
2.2.1 试验样地概况31
2.2.2 试验设计32
2.2.3 主要研究内容33
2.2.4 指标的测定33
2.2.5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34
2.2.6 计算公式的选用34
2.2.7 数据分析36
3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土壤的影响37
3.1 放牧强度对暖季草场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的影响38
3.1.1 放牧强度对不同土壤层养分因子含量的影响38
3.1.2 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响41
3.1.3 放牧强度与各土壤层养分因子含量之间的关系41
3.1.4 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43
3.1.5 小结44
3.2 放牧强度对冷季草场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的影响45
3.2.1 放牧强度对不同土壤层养分因子含量的影响45
3.2.2 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响47
3.2.3 放牧强度与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48
3.2.4 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49
3.2.5 小结51
3.3 讨论与结论52
4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结构的影响56
4.1 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类群盖度及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影响56
4.1.1 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类群盖度的影响56
4.1.2 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影响58
4.1.3 放牧强度与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现存生物量和盖度的关系 59
4.1.4 小结62
4.2 放牧强度对群落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62
4.2.1 放牧强度对暖季草场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62
4.2.2 放牧强度对冷季草场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66
4.2.3 小结67
4.3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67
4.3.1 暖季草场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67
4.3.2 冷季草场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68
4.3.3 放牧强度与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关系68
4.3.4 小结70
4.4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70
4.4.1 暖季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70
4.4.2 冷季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72
4.4.3 小结72
4.5 放牧强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73
4.6 讨论与结论74
5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生态位的影响77
5.1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及其生态位重叠77
5.1.1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优势度的变化77
5.1.2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79
5.1.3 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81
5.1.4 小结81
5.2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及其生态位重叠83
5.2.1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优势度的变化83
5.2.2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84
5.2.3 冷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86
5.2.4 小结88
5.3 讨论与结论88
6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91
6.1 放牧强度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91
6.1.1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6~9月)和年度动态变化91
6.1.2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变化94
6.1.3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组成及其年度变化94
6.1.4 小结97
6.2 放牧强度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98
6.2.1 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在各土层间的分布98
6.2.2 小结99
6.3 放牧强度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99
6.3.1 放牧强度与各季草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99
6.3.2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101
6.3.3 小结 102
6.4 放牧强度对牧草生长率和补偿生长的影响102
6.4.1 群落地上总生物量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2
6.4.2 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3
6.4.3 莎草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4
6.4.4 杂类草地上生物量绝对生长率的季节动态及年际差异105
6.4.5 小结105
6.5 讨论与结论106
7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109
7.1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盖度及植物现存生物量的影响110
7.1.1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盖度的影响110
7.1.2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影响110
7.1.3 小结111
7.2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112
7.3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物种多样性的影响114
7.4 放牧后续效应对高山嵩草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115
7.5 讨论与结论117
8 放牧对高山嵩草草甸第二性生产力的影响119
8.1 放牧强度对牦牛增重的影响120
8.1.1 牦牛体重及总增重的变化120
8.1.2 牦牛日增重的变化122
8.1.3 小结123
8.2 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123
8.2.1 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123
8.2.2 单位面积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124
8.2.3 小结125
8.3 两季草场的最佳放牧强度及其最佳配置125
8.3.1 两季草场的最佳放牧强度125
8.3.2 两季草场的最佳配置126
8.3.3 小结127
8.4 高寒草甸草场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127
8.4.1 放牧强度与优良牧草比例及牦牛个体增重之间的关系128
8.4.2 优良牧草比例与牦牛个体增重之间的关系128
8.4.3 优良牧草组成及草地质量指数的变化130
8.4.4 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变化131
8.4.5 植被状态的度量指标131
8.4.6 小结132
8.5 最大经济效益下的放牧强度133
8.5.1 最大经济效益下的放牧强度及效益值模型133
8.5.2 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的回归方程134
8.5.3 短期放牧下最大经济效益的放牧强度及效益值核算135
8.5.4 长期放牧下最大经济效益的放牧强度及效益值核算137
8.5.5 生态最佳放牧强度与最大经济效益的放牧强度对比分析140
8.5.6 小结140
8.6 讨论与结论140
9 牦牛牧食行为144
9.1 家畜牧食行为及测定方法144
9.1.1 家畜牧食行为144
9.1.2 家畜采食行为145
9.1.3 家畜牧食行为的测定方法146
9.2 基于人工观测记录法的牦牛昼间牧食行为研究147
9.2.1 研究区域概况147
9.2.2 牦牛昼间牧食行为149
9.2.3 小结150
9.3 基于IGE
行为记录仪法的牦牛24h牧食行为研究151
9.3.1 牦牛24h牧食行为151
9.3.2 小结152
9.4 基于GPS和GIS的牦牛牧食行为规律研究153
9.4.1 研究区域概况153
9.4.2 放牧家畜空间移动及牧食行为研究——以玛沁县为例153
9.4.3 放牧家畜空间移动及牧食行为研究——以贵南县为例158
9.4.4 小结165
9.5 讨论与结论166
10 放牧系统优化168
10.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强度调控168
10.1.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系统草畜平衡169
10.1.2 轮牧制度优化179
10.1.3 放牧率与家畜生产力关系的线性模型181
10.2 调整饲草供给模式及转变饲养管理模式183
10.2.1 人工草地的建植及饲草生产183
10.2.2 人工草地割草及饲草产品储备188
10.2.3 农区饲草料补充——完善牧区和农区生产“互补”机制189
10.2.4 适时补饲或舍饲191
10.3 混合放牧194
10.4 优化放牧畜群结构,提高家畜出栏195
10.4.1 放牧牦牛系统畜群结构现状196
10.4.2 牦牛最佳出栏年龄研究及冷季错峰出栏198
10.5 优化牧场管理模型,开展数字化智能草地畜牧业199
10.5.1 国外主要的草畜互作牧场管理模型200
10.5.2 国内牧场管理模型研究202
10.5.3 草地放牧系统管理的最优控制模型203
10.5.4 开展数字化智能草地畜牧业的意义与必要性204
参考文献206
附录225
附录1 植物物种名录225
附录2 动物物种名录231
附录3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利用技术规程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