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史鉴精读与析要 / 艺文志
¥199.00定价
作者: 徐建融
出版时间:2020-04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9787558615634
- 1版
- 401779
- 44231303-7
- 平装
- 16开
- 2020-04
- 448
-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 美术理论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全面、精细地阐述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状况及其若干规律,分析其成就和局限。本书分为画史析要与画家析要两部分内容,分类详细论述画史、画派成因、画家考辨,深度剖析中国画史的来龙去脉, 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对当代学习与研究中国画者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
目录
Ⅰ 画史析要
一 文人画与士人画 / 3
二 “六法”的本义和演义 / 28
晋唐人物画风和“六法” / 28
宋元山水、花鸟画风和“六法” / 43
明清文人画风和“六法” / 61
三 维摩诘与魏晋风度
——六朝士夫绘画的美学理想 / 76
四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三题 / 93
“书画同源”论 / 93
体和样的问题 / 100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108
五 《益州名画录》考论 / 111
《益州名画录》作者考 / 111
“逸格”论 / 113
六 吴门画派 / 118
吴门画派的文化背景 / 118
吴门画派的淡出 / 125
七 “四王”艺术综论 / 137
八 “扬州八怪”批判 / 162
九 晋唐与明清仕女画的比较研究 / 177
衣冠文明 / 177
《列女传图》和《女史箴图》 / 180
燕瘦环肥 / 184
《秋风纨扇图》 / 193
打开色戒—明清仕女画解读 / 198
十 明清绘画中的忠义题材 / 206
十一 “海上画派”的由来 / 219
Ⅱ 画家析要
一 董源传世画迹的真伪鉴定 / 226
二 徐熙考 / 234
钟陵考 / 235
身世考 / 237
“落墨法”考 / 238
“没骨法”考 / 244
三 赵昌与易元吉 / 248
引言 / 248
时代背景 / 249
赵昌的生平和艺术 / 251
易元吉的生平和艺术 / 260
影响和评价 / 269
四 赵令穰和赵伯驹 / 272
赵令穰的生平和艺术 / 272
赵伯驹的生平和艺术 / 280
影响和评价 / 289
五 “近世”与“古意”——赵孟頫研究 / 291
六 元代两画家考辨 / 305
王渊考辨 / 305
边鲁考辨 / 309
七 唐寅研究 / 315
八 徐渭与中国画史的隆、万之变 / 333
人品之变 / 333
题材之变 / 336
画风之变 / 342
意境之变 / 350
士风之变 / 356
九 董其昌与传统画学的转捩 / 362
“身为物役”和“以画为乐” / 362
“积劫方成”和“一超直入” / 376
十 陈洪绶的畸变 / 406
十一 石涛“不似之似”说考量 / 429
一 文人画与士人画 / 3
二 “六法”的本义和演义 / 28
晋唐人物画风和“六法” / 28
宋元山水、花鸟画风和“六法” / 43
明清文人画风和“六法” / 61
三 维摩诘与魏晋风度
——六朝士夫绘画的美学理想 / 76
四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三题 / 93
“书画同源”论 / 93
体和样的问题 / 100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108
五 《益州名画录》考论 / 111
《益州名画录》作者考 / 111
“逸格”论 / 113
六 吴门画派 / 118
吴门画派的文化背景 / 118
吴门画派的淡出 / 125
七 “四王”艺术综论 / 137
八 “扬州八怪”批判 / 162
九 晋唐与明清仕女画的比较研究 / 177
衣冠文明 / 177
《列女传图》和《女史箴图》 / 180
燕瘦环肥 / 184
《秋风纨扇图》 / 193
打开色戒—明清仕女画解读 / 198
十 明清绘画中的忠义题材 / 206
十一 “海上画派”的由来 / 219
Ⅱ 画家析要
一 董源传世画迹的真伪鉴定 / 226
二 徐熙考 / 234
钟陵考 / 235
身世考 / 237
“落墨法”考 / 238
“没骨法”考 / 244
三 赵昌与易元吉 / 248
引言 / 248
时代背景 / 249
赵昌的生平和艺术 / 251
易元吉的生平和艺术 / 260
影响和评价 / 269
四 赵令穰和赵伯驹 / 272
赵令穰的生平和艺术 / 272
赵伯驹的生平和艺术 / 280
影响和评价 / 289
五 “近世”与“古意”——赵孟頫研究 / 291
六 元代两画家考辨 / 305
王渊考辨 / 305
边鲁考辨 / 309
七 唐寅研究 / 315
八 徐渭与中国画史的隆、万之变 / 333
人品之变 / 333
题材之变 / 336
画风之变 / 342
意境之变 / 350
士风之变 / 356
九 董其昌与传统画学的转捩 / 362
“身为物役”和“以画为乐” / 362
“积劫方成”和“一超直入” / 376
十 陈洪绶的畸变 / 406
十一 石涛“不似之似”说考量 / 429